教育不是速成,而是潜心深耕。2025年美本录取数据揭示了一个显著趋势:顶尖大学不再一味青睐“全能型”选手,而更看重学生能否通过长期投入、跨学科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展现独特的个人成长轨迹,这一趋势与“长期主义”的教育理念契合。而正是笃定坚守“长期主义”,北京国际教育高地顺义的这所顶流影响力学校在2025申请季,赢得了康奈尔、普林斯顿等藤校及约翰威廉姆斯等诸多世界名校offer。这所“口碑校”“热门校”再度破圈的背后,暗藏哪些个性化成才“独门秘籍”?
01 学生成长故事背后,洞悉藤校录取“隐形标准”,塑造“完整轨迹”
3月份藤校RD放榜见证了京城多所国际学校的高光。根据顶思的不完全统计,北京揽获40+枚藤校RD阶段offer。这其中,独揽2枚藤校offer的海嘉学校,在一众民办校中表现极为亮眼。更值得一提的是,拿下藤校offer的这两位学生,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分别在海嘉学习了12年和14年,每一天,心灵在海嘉校园开放包容的氛围里自由呼吸。
根据此前Common App最新数据,2025年度通过CA提交申请的中国申请者人数达18,400人,在经历连续三年申请量下滑后,实现6%的显著回升,这也直接加剧了今年美本申请的激烈竞争。而当以藤校为首的海外名校在录取上愈发“去标签化”的当下,数据揭示的不仅是竞争激烈的表象,更折射出顶尖学府对“真实成长叙事”的深层期待。
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可被大学感知的“个体生命力”?海嘉学校的答案藏在三位学子的成长故事里——
他们或从追剧少女蜕变为文化解读者,或从内向女孩成长为公共健康倡导者,或在田野调查中锚定社科理想。这些鲜活案例的背后,是海嘉学校以长期主义为轴心,通过课程设计、师生互动与社区文化,悄然编织的“成长韧性网络”。当教育不再追逐速成人设,而是展现真实的生命轨迹,名校offer便水到渠成。
“追剧少女”通向普林斯顿:追剧追出学术课题
高三学生Sally刚收获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作为美本TOP1的普林斯顿大学,每年在国内的RD offer几乎都是个位数,而今年Sally便是其中之一。在面对“为何是你”的提问,这个将历史剧影评写成学术论文、用古筝演奏叩开文化研究大门的女孩,给出了令人深思的答案:“与其包装人设,不如把最真实的成长故事写进文书。”
Sally的热爱始于儿时与母亲共看的历史剧,从小跟着母亲追剧的她,在海嘉找到了“不务正业”的另一种可能。“小时候看国内剧较多,后来会看韩国的,慢慢就培养起了这个爱好,父母也支持,没当成不务正业。”Sally回忆。
渐渐这种兴趣演变成深度探索,并且在追剧中追出来学术课题。当同龄人还在为刷题焦虑时,她从《史记》中的屈原形象,延伸至现代影视剧中的“和亲公主”文化符号。这份将娱乐升华为学术探索的能力,正是海嘉“跨学科孵化器”的缩影。
她用文化记忆理论分析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并以此撰写论文。而在这过程中,海嘉的课程设计也为她提供了“把兴趣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学术积淀和发展契机。“老师教会我用多角度解读文本,比如从一幅画中看到社会现实的隐喻。”IB课程的学习,让她用文字架起情感与社会的桥梁。
在时间管理上,Sally很有心得,在学校和家庭的“双轨支持”下,她从小养成“先完成再放松”的习惯,不急不慢,平衡课业与兴趣探索。“我会把作业在学校完成,回家后专注于喜欢的事。”这种习惯让她在高强度的IB课程中保持高效。同时,父母的支持与海嘉教师的个性化引导也让她在压力中保持韧性。
教育不是塑造“六边形战士”,而是让每棵树找到生长的方向。Sally的故事,正是海嘉“长期主义”的最佳注解——在这里,教育是允许追剧少女“不务正业”的包容,是帮学生将兴趣淬炼为学术热情的匠心,更是以12年时光静待一棵树向下扎根、向上追光的笃定。
破界创新的“探索者”,在海嘉上学14年
和Sally的经历相类似,今年拿到康奈尔大学offer的Suri在海嘉学习了14年,从幼儿园到12年级完整经历了“爱与幸福”教育理念的浸润。这段跨越童年与青春期的完整教育历程,更生动诠释了“长期主义”如何塑造一个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Suri坦言,自己曾是个“上课不敢举手的女孩”,海嘉的课堂生态重塑了她的认知,长期稳定的师生关系也让她学会表达与合作,“老师和同学的支持让我学会主动发言和组织活动,这份自信来源于学校给予的安全感。”
刚到海嘉,Suri就参加了各类慈善义卖活动,这些经历让她意识到,学习的一部分是学会如何回馈社区。“海嘉培养的爱与幸福的教育理念,就是让所有人都有一个去帮助他人的习惯,这也是海嘉作为IB学校所具有的global perspective的精髓。”从幼儿园的义卖活动到中学创建“志愿者社团”,Suri在丰富的活动中逐渐将“服务他人”内化为价值观。
Suri的成长密钥还来自“允许试错”的氛围。“竞赛不是结果导向,而是探索过程。”从经济竞赛转向生物领域的她,在HOSA全球赛中背下8000页医学资料,这段经历也促使她最终选择公共健康与生物作为专业方向。她强调:“学校从不以结果为导向,而是鼓励尝试,在过程中探索,找到自己的热爱。”
回顾14年的学习经历,Suri总结:“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要成为多么伟大的人,而是获得爱与追求幸福的能力。”这句话诠释了海嘉长期主义教育的内核——通过持续的关怀与引导,让学生在时间的沉淀中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个体。
在“特别有人味的学校”做个“跨界青年”
手握9封名校offer的Lauren同学,小学六年级进入海嘉,她用最美好的6年时光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全维成长叙事」。这段成长历程不仅展现了Lauren对学术与生活的深刻思考,更折射出海嘉长期主义教育理念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远影响。
9封offer中,既有英国G5伦敦政治经济学院、UCL、爱丁堡和杜伦,也有加拿大UBC、麦吉尔和多伦多大学,以及港大、港中大,专业都集中于人类学与社会学。
尽管拿到多封顶尖offer,Lauren并没有一味追求学校排名,在权衡地理位置、学术资源与职业发展后,她倾向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社会人类学专业,她表示:“LSE的社会人类学可以将理论与现实更好结合,且在社会科学领域资源丰富。”这种关注长期目标而非短期效益的价值观正是海嘉教育理念的具象表达。
她在专业方向上的执着,除了从小就爱与人交流外,最重要的还是源于海嘉IB课程学习中对人类学的启蒙。通过知识论(TOK)课程,她接触到布迪厄的“惯习理论”等众多人类学家的思想,也逐渐形成开放性思维:“人类学让我意识到,社会对‘正常’的定义是权力的产物,这激发了我对文化差异的尊重与探索。”
带着这份尊重与探索,Lauren把《女性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困境》作为EPQ论文主题,又在城中村调查中,把低收入群体的身份认同与社会流动问题作为自己的长期观察,“通过街头访谈与人类学观察,我理解了环境如何塑造个体与集体身份。”尽管这份未形成正式报告,但却成为申请文书中最鲜活的「人文注脚」。
回顾在海嘉六年高强度的IB课程学习,Lauren总结出“优先级意识”与“放下完美主义”的时间管理方法论,这份植根于长期主义的不急不躁,让她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持续探索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Lauren希望将人类学应用于政策倡导,推动社会公平和改善边缘群体处境。她还想在未来的学习中深入研究移民与低收入群体议题。
02 持续耕耘,静待花开:14年“根系竞争力”培养独特个体
在“教育不是速成,而是深耕”的理念下,海嘉从幼儿园阶段开始的跨学科探究课程、到小学PYP项目培养的全球视野、中学MYP阶段的社会实践创新,再到高中阶段的学术研究能力塑造,形成了一条贯穿14年的“根系竞争力”培育路径。
▲正门-东门
▲IB楼
▲小高楼
▲中学楼
▲豹子滑梯
▲ES游乐场
▲彩虹跑道
▲中学餐厅
▲中学一层会议室
▲中学一层图书馆
▲孔庙咖啡厅
▲体育馆
▲吉祥物
自2006年创办至今,这套教育理念和培养路径让学校除了在藤校录取中连年突破。这份长期主义下的持续耕耘更是让学校在全球申请和全人教育中百花齐放——
实力破圈,全球录取精彩绽放
截至5月,2025届毕业生以302份全球名校录取为海嘉社区下了一场offer雨。这其中:
美国名校录取165枚,除了上文提到的普林斯顿和康奈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已经连续两年录取海嘉学子;南加州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知名院校也连续多年稳定为海嘉学生提供录取。此外,瓦萨学院、格林内尔学院等多所顶尖文理学院向海嘉学子抛出橄榄枝,全美文理学院排名第一的威廉姆斯学院此前也向海嘉毕业生发出邀请;
英国和澳加名校录取123枚,G5精英大学录取表现突出,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 (UCL) 共计斩获13枚录取;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均有10枚或以上的录取数;
中国香港名校录取12枚,包括香港大学7枚。
澳加大学及香港高校的录取率达到了100%,获得了累计高达1600万元人民币奖学金,人均达到24万。85.4%的毕业生获得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录取,79.2%获得世界排名前30的大学录取。
事实上,2025年的精彩绽放并非偶然,海嘉每年的毕业生录取名单都堪称星光璀璨——
2024年,海嘉学子共获得309份录取通知书,囊括了英国G5精英大学、澳洲八大名校、美国UC系列等众多世界知名学府,收获了高达1500万的奖学金。其中美国名校152枚录取,英国名校57枚录取,澳加名校80枚录取,中国香港名校20枚录取。令人瞩目的是,2024年澳加大学及香港高校的录取率同样达到了100%。
潜心深耕,打造全人教育标杆
全球录取精彩绽放的背后,是海嘉近20年在全人教育上的持续深耕。从幼儿园游戏化探究课程到中学IB MYP与ISGCSE课程,逐步构建批判性思维与学术研究能力。
作为北京老牌IB校,海嘉践行IB全人教育,IB课程也赋能海嘉学子成人成才,走向名校。除了IB课程体系,海嘉学校还为艺术、体育个性化发展,且家长和学生都对未来发展、目标都很明晰的学生群体设立了STP双优项目;同时为特定学科上展现出了较高天赋和浓厚兴趣的学生设立了A Level课程项目,三种课程体系设置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提供个性化选择性和全面的学术指导。
学术课程之外,海嘉学校精心设计了超过200项课外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助益,更是他们结合个性兴趣与潜能探索的个人发现之旅。
除了丰富的课程,作为全人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海嘉有70多个社团,其中50多个社团由学生自主领导,涵盖社区公益、演讲辩论学术竞技、音乐艺术、文学艺术等多个大类,如赛艇、戏剧、诗歌、合唱、机器人、摄影等。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海嘉升学指导体系下的特色教育与高阶思维的养成,各类课程和项目活动最后会直接架构起学生走向梦校的座座桥梁,一路生花。
03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笃定长期主义赋能“生长力”
如果说十四载"根系竞争力"的沉淀是一场静默的深耕,那么当深埋的根系积蓄足够养分,破土而出的生长便成为自然涌现的生命姿态。如一棵树的生命力既源于深埋土壤的坚韧根系,也离不开向阳而生的舒展枝桠,海嘉以长期主义为锚点,在时光里淬炼双语教育的深度——向下,以丰富的课程滋养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向上,用创新思维与全球视野托举学子探索的高度。
在海嘉,教师团队是专业的引路者也是情感的树影人,他们中90%拥有海外教育经历,为海嘉学子带来全球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中,他们是“海”,纳百川,擎万象,心付博物,他们行“嘉”,嘉言懿行,体察观情,给人信心,予人严谨,施人以善。
初心如昨,海嘉一直秉持顾明远教授对海嘉的期待“以学习求发展”,鼓励教师团队由“学习型个人”到“学习型组织”扩大到“学习型社区”,他们坚定奉行长期主义,做“快时代”下的“慢教育”。
从学术支持,到情感与心理支持,他们和家长,和学校乃至社区一起,建构出一个“爱与幸福”的生态社区。
结语
引用一位与海嘉学校渊源颇深的教育家杜威的名言: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如果教育是生活本身,意味着学习是终身的、动态的,而非局限于学校阶段。教育没有终点,而是贯穿一生的成长过程。而这也恰是海嘉所坚持的长期主义。海嘉将在未来教育中持续深耕,厚植一方教育沃土,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