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ACADEMY
在世界教育创新与变革的浪潮下,无论教师专业素养能力的高低如何,都不能表明教师已经具备应对整个执教生涯中面临的挑战的能力,因而教育系统需要为教师提供在职专业发展的机会,以维持高标准的教学,保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因此,本次大会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做了一些创新,在主旨演讲、学科专题分论坛、圆桌论坛、多元化工作坊等常规形式之外,特别设置了辩论环节,为教师提供发声的机会,希望能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作为本次大会主旨论坛的承办方,伦华教育集团董事长、总校长曹伦华校长热情欢迎嘉宾来到苏科外。他还认为,顶思TIDE大会,为国际学校一线工作者共同探讨国际教育新发展提供了极好机会。国际教育发展新思路,需要为国际教师创造更多这样的交流平台。
伦华教育集团董事长、总校长曹伦华致辞
Tristian引用了OECD的一段话,上一代的教师知道其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终生有用的,而现在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学校要塑造的学生必须要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未来的工作形式等新变化。因此他从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怎样去塑造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当下的新变化对教师教学有哪些影响四个方面和与会人员分享了他的一些理解。
Tristian对能力一词的解释是指学校管理者们能够在高标准的实际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包括价值、态度、技能、知识、理解,而这些同样是学生们所需要拥有的能力。他在演讲中总结了6项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能力:
● 准确深入的理解如何优化学习
● 在教学中,理解学科的本质
●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 把教学内容与真实的世界结合
● 合作培养
● 关注边际成长和持续改善
其中,Tristian重点解释说道:大家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存在普遍误解,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教学方式,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建构主义描述的是人是如何学习的,其对教学有影响,但其本身并非教学方式。
在Tristian看来,建构主义就是一种事实,每个人都在构建自己的心理现实。每当人们学习到新的知识时,会整合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而对于学生而言,有的学生的整合能力强,有的弱,因此老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参与进去,和学生进行互动,在其大脑当中形成现象,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学习。即教师不能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使学生参与,在头脑中构建新的概念。
当下,人们都在强调反馈的重要性,但Tristian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检查每项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然后再去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在落实具体教学的时候,应该明确每项知识点,对于学科内容要有聚焦度。对此,Tristian认为可以借鉴体育运动的教学和训练,运动员和教练都是为了具体的指标而努力,同样,在教学中需要把基础打牢,只有这样才能去学习更高阶的东西。
接着,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融合部校长姚可阶以“全球视野下的课程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作为一所IB学校的管理者,姚校引用国际文凭组织(IBO)的概念“所有国际文凭组织的教育项目的目标均在于培养具有国际情怀的人”,所以全球视野的重点是具有国际情怀的人。
● 基于本土文化根基培养学生全球视野
● 基于学科跨界和多元评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概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基于课程的持续性发展,建立教师过程性评价和职业成长体系。
姚校特别举例到,指出扎根中国文学培养全球视野可以通过经典诵读、校本阅读、传统社团、活动序列等方面入手。同时,她强调真正决定一个国际化学校竞争力的有两大要素,一是课程能力,二是教师水平。
因此,学校要给予教师足够的培训,帮助老师浸润到课程中去。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保持一个谦卑的态度,为教师和学生时刻营造一个充满支持和安全的氛围 。
姚校强调人是课程发展的根本,作为教师需要思维解锁和学科跨界,可以通过课程流程、教法与学法、评估与学习、专业与发展四个维度来判断教学是否达到学校课程发展的标准。而有效课堂的要素则包括:教学目标、通过概念和北京进行探究、教学内容/技能的传递、学生参与度、学生理解度检查、差异化教学、课堂文化、教案计划和教学反思。
随后,德威国际集团中国区教育总监兼儿童权益安全保护总监John Todd发表主旨演讲“寻找学习的脚步”,John强调如果学生没有在学习,那么教学就是一种无用功。
大会上,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教育总监Tristian Stobie首先发表主旨演讲——“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让学生具备哪些能力?”
如何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John向与会的老师们给出了7个方向:
● 课堂观察
● 工作报告
● 考试以及考试结果
● 学生的反馈
● 持续的观察
● 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
● 学习环境
基于以上7个要素,寻找学习的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事项是在访课者进入教室后,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实景上,而非教师的教学。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学的环境来判断他们是否是真的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多多反馈,通过与访课者的交流去提升自我教学,而非感受到被评估的感觉。
然而现实中,学校大多数会注重总结性评估而非过程性评估,会注重考试结果而非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否,会注重一些具体的评价标准而非关注如何改善教学。
在John看来,学习是学校的核心,但教学并不等于学习。尽管教学发生在课堂,但学生的学习并非完全与教学同步。确认学生是否真正忙于学习的最好方式是与学生进行沟通,从学生反馈中收集证据,譬如说学生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此外,大会主旨论坛上特别设置了TIDE辩论和TIDE微分享环节。
本次TIDE辩论邀请到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中学部副校长董衍华和苏州德威国际高中中文部负责人曹亦思担任正方辩手,为正方观点“未来学校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辩论。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初中国际部主任孔雯和深圳国际预科学院科学/化学老师李晓波担任反方辩手,为反方观点“未来学校以学生为中心”辩论。
反方一辩
TIDE辩论辩手与评委合影
最后,顶思人力资源总监贾垣和大家分享了顶思新发布的《2019国际学校薪酬和教师发展报告》。
贾垣总监从国际学校组织架构、人才招聘、不同岗位的薪酬福利水平、绩效评估、教师的满意度和从业压力指数,以及人力资源解决方案等方面,对研究报告做了一次全面的要点介绍。其中,学科的专业水平是学校招聘用人过程中最主要的考量;外籍教职工的平均薪资是中方的两倍;教师发展培训福利薪酬不满意度达到50%等研究结果,仍表明未来国际学校在用人机制上,存在着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