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试行垃圾分类以来,怎么进行垃圾分类就成为众人每日的头等大事。仅上海一座城市,12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相当于一座东方明珠塔;许多人8周就能扔掉相当于自己体重的生活垃圾。在不知不觉中,上海已经被垃圾包围,实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救命之举”。其实,许多学校里早已开展垃圾分类教育了。那么,在政策的推动下,校内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有怎样的前景呢?
文 | Luna
编 |田菁
炎热的六月,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高考志愿。而在长三角尖尖的上海人民,则集体进入了哲学思考模式,每日接受着社区阿姨的灵魂拷问——
“你是什么垃圾?”
“你这个垃圾……哎!”
“让我看看你是什么垃圾!”
此时此刻,魔都人民心里只有:
“垃圾”
“垃圾”
“垃圾”
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不仅霸占了社交网络的头条,更加深了邻里关系。在夜晚的垃圾房和邻居打照面时,问一句“你是什么垃圾”,大家就能心照不宣地成为革命战友。
不过,在许多人还在思考“扔一碗没吃完的麻辣烫要分几步”的时候,有些学校的孩子已经能游刃有余地扔垃圾了。
北京市八一学校国际部就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合作,计划成立“中学生垃圾分类志愿宣讲团”。学生们成为践行垃圾分类的小使者,将垃圾分类观念和环保意识带给社会上更多人。
科学系和化学组还领头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食物浪费调查与堆肥探究”的PBL项目。经过校园内食物浪费调查、垃圾堆肥实验,利用厨余垃圾和专业的堆肥实验工具,让垃圾转化为肥料再次循环利用。
而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可以说是上海第一所积极回收纸张的学校。去年,惠灵顿预备学校的学生开展了纸张回收计划,并找到绿色倡议组织(Green Initiatives)合作,学校也能直接回购所有回收的纸张。
纸张回收计划
今年,这项纸张回收计划仍在校园内继续,学生小组还参观了APP(Asia Pulp Paper)工厂。现在,这项计划已经在预备学校学前班(Pre-Prep School)推行;未来,还有望在高中开展。
今年6月,领科教育上海校区G1年级的社会实践也选择了垃圾分类课题。学生们参观考察了老港固废基地,包括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生态基地、焚烧厂。还走访学校周边的一些社区,对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已被写入学生手册里,下学期开始,学校将全面实行垃圾分类。
.jpeg)
学生正在参观
可以看到,对于开展垃圾分类,学生、老师,乃至整个社区都参与进来了,看起来大家的热情十分高涨。不过,也存在尚未开始垃圾分类相关教育的学校。
那么,校内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有怎样的前景呢?关于这个话题,顶思联系到了上海睿斯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任恺。任总在环保行业已经从业十余年,他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谈了几点关于当前校园垃圾分类教育的思考。
垃圾分类的环保教育尚未成体系
目前,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说,进行垃圾分类的校园教育已经具备条件。很多学校都参与到了垃圾分类的改变中来,任总也做过一些相应的环境教育、环境培训。
但是,当下更多的还是大环境在推动。媒体在宣传,政府领导在推进,教育局也同样很重视垃圾分类。
那么,学校当下进行的这些教育是否只是活动性质,或者说阶段性质的?当这股热潮褪去,学校还能不能继续下去,目前来说还不太确定。
学校的直属主管机构是市教委,市教委下设置有许多处室。目前,有德育处、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处等,但是还没有针对环境教育的处室。所以,从组织架构上看,学校更多的是要依靠自己的自觉。
作为学校,在推进垃圾分类的时候,可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环境教育其实不只包括垃圾分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等等环境议题都是可以涵盖的课题,包括可持续发展下的电力、能源、消费习惯等议题。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的熏陶,这也许是现在这股热潮之下就可以开始考虑发展的内容。
目前,有些学校为了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已经购买了一些相关课程。但如果要将环保教育变成常态化的课程,势必要将它纳入自己的教育板块,使其拥有一席之地。
对于学生们自发开展的垃圾分类课题和活动,任总表达了肯定。“我觉得挺好的,做肯定是比不做要强,而且关注肯定是比不关注要好。”
任总结合自己过去指导学生课题的经验,认为孩子们总是能带来惊喜。孩子们具有的能量和做出来的报告、提出的想法和建议,都大大超出预期。
孩子们思考的有些问题也许还不全面,但是有时,他们考虑问题的方向,可能是现在商业化运作和政策制定都没有考虑到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说句老实话,可能很多的环保小明星就会诞生在这些人之中。”
教育成果=知识储备+自我意志
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垃圾分类以后,回家因为家庭没有环保意识,可能会导致学校的环保教育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任总表示,他认为“家庭环境”在环保教育中是充分不必要条件。孩子在外到底能不能做到垃圾分类,实际上还是取决于孩子自身能否遵守规则,以及他们意识的坚定程度。
学校环保教育的职责是对孩子进行知识培训,首先让他们具备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各种垃圾如何分类,如何投放等。让孩子具备垃圾分类的意识。
但要达到最后的行为改变,需要的不仅仅是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识,其他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孩子所在地区垃圾分类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垃圾箱摆放的位置是否便捷等等。
任总以过去的一份调研结果为例,讲述了垃圾分类和扔垃圾便捷程度的相关性。在纯粹自愿参与的条件下,居住楼层越高的人越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在同样自愿的条件下,离垃圾房越远的人越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这些其实都是不够便捷的一个原因。
说到便捷性,不管是日本、台湾,还是欧洲、大洋洲,其实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或者地区,居民都不会很方便。
首先,家里要分开扔垃圾,就要配置不同的垃圾桶。再者,扔垃圾的时候也要扔到对应的垃圾桶。
以美洲为例,电子废弃物一周回收一次,所以居民每周只能扔一次电子废弃物。在瑞典,扔厨余垃圾要走很远。虽然不便捷,但垃圾分类仍然是必须的。
上海和北京的很多地方都采取过“以奖代罚”的方式,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在早期,这种方法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这类经济刺激的效率越来越低。在纯粹自愿的情况下,也会有很大部分人不愿意进行垃圾分类。
所以,现在采取的方式是惩罚为主。
回到学校本身来说,学校的环保教育最终能否让孩子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可以先不过多考虑,让孩子具备垃圾分类的知识是必须的。这一点来说,校园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是必要的。
不过,学校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鼓励孩子回家以后继续践行垃圾分类投放。
任总以自己孩子为例,学校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垃圾分类的卡片,每天回家分类投放垃圾以后可以盖一个章。对孩子来说,没能盖到章是很没面子的事,所以在家也会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去。
其实,家庭和学校并不应该是割裂的两个部分。家庭甚至可以反过来促进学校的环保教育,达成家校联动。
有一些学校会请家长进入校园做公开课,向学生讲解一些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任总也曾走进校园做环保主题的公开课,向学生演示利乐包装牛奶盒怎样被再生利用。现在的垃圾分类也完全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办学理念决定了校内环保教育的积极性
任总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出发,认为目前各个学校之间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差别很大,这种差别不是以国别或者地区划分的,而是个体间的差异。以上海来说,甚至同一个区内的学校就很不一样,有的学校非常热心,有的学校的积极性就不太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许是分管这块内容的老师的积极性,甚至是校长的积极性。如果校长热衷于环保事业,那么就会推动学校参与进来;如果学校更重视教学和升学,那么就可能不会对环保教育太上心。
加上现在环保教育还没有成为必修课,所以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任总认为,如果能够把环保课程作为选修课,甚至只是一个加分项,那么会重视它的学校也会大大增加。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还是有很多学校在环保方面力争上游。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和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合作,于2009年在中国正式启动国际生态学校项目(Eco-School,ES)。
该项目为帮助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了国际生态学校的七项标准(七步法)。
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FEE国家会员组织)开展了国际生态学校项目,覆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澳洲。
图源Eco-Schools
2018年, 全国共有119所学校被授予“2018 年度绿旗荣誉学校”称号。
此外,还有些学校在践行“零废弃”的理念。这不仅要开展环境教育,更要求学校几乎不生产垃圾。废弃的纸张可以给再生利用的厂家,或者自己重复使用。学校可以建造小型的堆肥设施,将厨余垃圾处理后放进花园里去。
国内目前仍以自愿形式为主
其实,目前国内在校园做垃圾分类教育的学校并不少,但更多的还是NGO针对老师提供的共修营。NGO因为自身定位的原因,常常需要找到企业或资助方的支持,才能够把这相关项目进行下去。
自然之友是国内比较知名的环保志愿组织。他们的“黑魔法与白魔法”环保课程,就是以诙谐的方式向少儿介绍垃圾分类。老师们先接受培训,然后再在校园里推广。
总体来说,国内还是以自愿为主。也就是说,要看学校或者老师的意愿。比较愿意参加的,或者比较感兴趣的,就会参加;教学任务比较重的,可能就不参加了。
但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垃圾分类就不是选修内容了,而是必修内容了。
任总提到,过去前往日本考察时,不管哪一阶段的学校,甚至到了大学,外国人到了日本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垃圾分类。
台湾也是如此,垃圾分类在校园里基本是必修内容。学校从知识教育开始,首先让学生具有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然后再促进他们落实到行动。
目前,总体来说,国内学校在垃圾分类方面的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许多成功的垃圾分类教育先例,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日本
日本的垃圾分类一直享誉海内外,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许多留学生和游客也表示,到日本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垃圾分类。
在日本,垃圾分类的标准根据地区不同,也会有差别。一般有“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塑料垃圾”、“资源物资”等分类,每种分类下还有细分的类别,且不同种类的垃圾可投弃时间不同。
每个学校在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时候,首先会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分类方法或要求进行培训。校园和社区一样,配置相应的垃圾桶,所有学生和老师产生的废弃物都按照要求,放到指定的垃圾桶。
日本采取的监管措施是“社区自治”,政府只对小区提出垃圾分类的要求和标准。至于如何执行,则由社区居民之间自己商议决定。
中国台湾
从文化和饮食结构上来说,和大陆最接近的是台湾。台湾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是台北市和新北市。
台北和上海几乎同时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如今,他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装垃圾要使用专门的垃圾袋;抽查到不符合规定扔垃圾的情况,会进行大额罚款。
街巷垃圾收集采取直收直运。垃圾收运车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收取居民的垃圾。此外,还专门设置有回收废纸的回收箱房,以及回收玻璃瓶的宝特瓶回收厢房。
各社区居委会也在社区里设了生活垃圾暂存和中转设施,方便没时间在家送垃圾的居民和需要上课的学生。
英国
在英国,垃圾分类以绿色垃圾桶(纸质类产品)、棕色垃圾桶(玻璃塑料制品)和黑色垃圾桶(一般垃圾)来划分。
首先,学校会组织老师观看纪录片,让老师有环保意识;然后,让家长也有环保意识。最终,孩子才能让垃圾分类的想法落地。
通常,以班主任为主,体育老师为辅;有生活老师的,也可以由生活老师辅助,开展垃圾分类。
在温彻斯特西教会小学里,每个班级还会有家长助手。家长也会参与进来,自发学习,带动孩子们。
具体到行动,首先是在教室里进行垃圾分类。然后,会进行成果展示,包括循环利用和可回收物回收。回收所得的钱会用于慈善,或者救济小动物。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经合组织数据,近几年我国生活垃圾产量保持5%左右的增长,2017年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15亿吨,居全球第二。
仅上海一座城市,12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相当于一座东方明珠塔;许多人8周就能扔掉相当于自己体重的生活垃圾。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即将正式生效,意味着将强制进行垃圾分类,不规范投放垃圾的行为将被惩罚。生活垃圾分类在国内已经推行了20年,这次终于加大了推行力度。
希望学校的环保教育不会是一时兴起,三分热度,而是能将垃圾分类继续保持下去,真正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