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外教主导的英文教学体系,或许才是中国国际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来源: | 作者: Sylvia | 发布时间: 2019-05-15 | 1020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国际教育独立观察者,Sylvia常年在一线与诸多国际学校、双语学校的师生家长打交道。她发现,眼下在国际化学校由外教主导的英文教学体系,虽明显改善了中国学生听说能力,但学术英文却漏洞百出,甚至还不如公立学校学生。针对这种现象,Sylvia指出,改革刻不容缓,要让更多中教参与进来。
 
文 | Sylvia
编 | 田菁

《经济学人》杂志今年2月21日刊发表了一篇标题触目惊心的文章“The Perils of Learning in English”(以英文为授课语言的危险),观点非常鲜明:在K12的早期,孩子应该上母语课程而非英文课程。

文章援引了非洲喀麦隆12个学校的一项跟踪调查,对比母语Kom(科姆语)课程和英文课程的学生,称到第五年Kom班级的学生在所有学科包括英语上,表现都超过英语班学生。无独有偶,巴基斯坦和乌干达一些省份经历了失败的尝试后,已经取消了一些英文课程,恢复母语教学。

《经济学人》强调父母英文流利、家庭的英文环境是开展英文课程的前提。



如果是在几年前,我大概会对这种观点不屑一顾。 但是在培训机构接触国际学校的学生,尤其是过去这一年从事一线辅导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在中国开展国际课程的挑战。可以说方法论的研发和实践的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大量的国际课程和外教主导的培训机构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最大贡献是一大批孩子发音非常地道,口语十分流利,听力相当不错,跟外教的互动很活跃。

过去十年,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成倍增长,很多英美教授抱怨学生听不懂课。这个转折点即将到来,经过国际课程洗礼的学生,积极参与英美大学课堂的讨论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教授们的第二个抱怨:中国学生学术写作水平低,却看不到改善的迹象。从我在一线的观察来看,国际课程对于学生学术英文的能力没有起到在听说方面那样明显的效应。

学术英文要求以规范、相对复杂的语言,客观、准确、逻辑严密地组织、表达观点和思想,并以例子来论证。到了大学阶段,更要能够遵循规范地援引、综述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陈述自己的独特观点。 这样一种长期、严谨的训练本来应该是国际课程内置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然而实践中却明显看到这种训练的缺失。
 
本文将分析国际课程学生学术英文薄弱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症状:学术英文错误百出

我看国际课程3-7年级学生的写作作业比较多,每次看到都非常震惊。拼写非常糟糕,语法错误极其低级,动词的使用一片混乱,对完整的句子没有概念,标点符号错误百出。而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并非个别学校或个别学生的问题。

如果课外大量补习,家长配合度高,监督强化练习,这些语法的问题并非不能解决。更大的问题是内容的苍白,词汇的困乏,思维的幼稚,和严重受到中文思维干扰的语言表达。

《经济学人》杂志还曾经有一篇文章,说中国教育体系尽管培养了不少高材生,但是压制了好奇心、创造力和个性 (“products of a different education system that, for all its high achievers, is built to suppress intellectual curiosity, creativity and individuality.”)国内认可这个评价的人也不少。

很多中国家庭选择国际课程,就是因为相信国际课程在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上比中国教育优越。
 
可是我观察过的国际学校学生,在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批判性思维方面,与没有接受过国际课程的学生相比,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这一点一度令我十分困惑。
 

原因:21世纪的校园“化学”

中国有很多英文为母语的外教,这是国际课程在听说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石。但是从学术英文的角度来看,目前学校和机构的配置却大有问题,外教和学生之间,外教和中方团队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学术英文都是贡献少,减分多。就好比有些化学反应,表面上看似平静,内在却早已发生实质变化。

外教和学生的“化学”

目前的国际课程体系下,英语和各门学科的学习都是由外教主导,而且大部分外教的背景是英语国家的学科老师,不是EAL(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英语作为附加语言)这条线上的。

有些外教即使有EAL背景,也没有把EAL的系统融入到教学中。大概因为校方对他们的要求,就是把中国学生当英文为母语的孩子教。这一做法背后的逻辑大概是,只要有足够的浸润,语言可以“习得”。

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我看到的直接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英文基本的语法基本没有掌握。我本人曾经是外语学校的中学生,学生时代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对于中国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那些难点,如动词变位、及物和不及物、时态语态情态、定冠词不定冠词、动名词不定式、从句、名词可数不可数、代词、介词的各种用法、标点符号等等。

再看看今日国际课程的学生,纯外教的课程,纸质音像资源丰富的背景下,这些难点非但没有被攻破,反而由于缺乏意识和不够重视,导致书面英语的运用千疮百孔,积重难返。

很明显,学生们的阅读量远远达不到“习得”所要求的水位。再者,就算有再大的阅读量,语言的规则和密码是否就能掌握了,也是一个问号。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教育圈可以赌或者想当然的领域。此路不通应该立即改弦易辙。



另一方面,外教对于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预期没有共情。按照他们在家乡的做派,对孩子们尊重有余,严格不足。外教普遍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相信内动力和热情的力量,对孩子正面鼓励为主,即使激励落后生态度也非常温和。另外,他们对于中国孩子英文能力的预期非常低,容忍度非常高。我以为外教的语言和态度经常被孩子和家长误读,以为自己很厉害,对于自己学术英文的巨大漏洞浑然不觉。

英文不过关势必影响所有学科的学习。这也是《经济学人》强调K12早期必须以母语为教学语言的理由。

家庭“化学”

家庭化学可以说是国际课程最大的短板。如今的教育环境跟十年前非常不同,最显著的差异就是全球中产阶级对子女教育的高参与度。

高学历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成本增长,直接导致儿童词汇量的增加和思辨能力的发展。欧美家长会纠正孩子的语法错误,并且非常平等地跟他们讨论大选、恐怖主义、脱欧、税收、移民等时事话题。父母的职业、阅读兴趣和社交,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阅读和对人文学科的兴趣。
 
我认为国内读国际课程的孩子,大部分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学业支持很有限。如果这些孩子在中国公立学校,很多学业上的问题就会毫无藏身之处,家长绝不会放任不管。但由于国际课程的成绩报告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外教的反馈经常被误读,孩子的实际水平被隐蔽,问题暴露不出来。
 
对策:改革由外教主导的教学体系

我并不完全同意《Economist》呼吁放弃英文为授课语言的观点。国际课程在听说方面取得的战果可喜可贺,解决了中国英语教学几十年的痛点,非常有必要发扬光大。但是学术英文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而提高学术英文非常有必要改革现在这种完全由外教主导的教学体系。

以下是几点建议。

第一:让中国背景的老师更多地参与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指导。

来自境外的管理者和教师不了解中国国际教育的来龙去脉,不了解中国家庭的诉求,不了解中国05后、10后的心理行为特点。

他们不太会有长线思维,看问题会比较简单和眼前,对于中国家庭在学业支持上的短板缺乏全局和战略思维。英美的外教以正面鼓励为主,严格不足。如前文所说,他们跟这一代孩子之间的化学不是特别有建设性。

从外教的角度而言,第一语言为中文的孩子英文学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他们的参照系为海外主流学校公民教育的框架。很难跟外教解释,国际课程的学生达到海外普及水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以目前的模式,其实连海外的普及水平都达不到。

这里还必须提一个大背景。1960年代以来欧美经历过很大的文化震荡,古典教育日渐式微,各种严谨的学术训练让位于学生主导、项目式等“现代理念”。在严重的学术滑坡之后,近十年有回归古典路径的趋势。国内的外教是“现代理念”还是“古典派”“回归派”也是大有讲究的。中国背景的老师对国内的孩子更加了解,应该在方法论的选择上参与更多。

第二:EAL学习必须常态化。

目前只有转学生被要求学习EAL,从本校直升的学生都被视同于“英文母语者”。实际上,国内学生英文的阅读量和浸泡量都远远不够。只要引进任何英语测评考试,如托福、雅思等,学生英文能力的薄弱都会一目了然。全面引入EAL学习迫在眉睫。


第三:语法学习不能跳过。

轻视语法是英美80、90年代的思潮。“自然派”认为通过阅读可以自然习得英文规则。80年代之前,英美学校普遍教授语法,目前也有回归传统的迹象。如前一条所提,任何英语测评考试都会显示,国际学校的学生普遍不能通过阅读和学科的学习自然习得语法规则,而且语法的薄弱也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四:借力中文,加强双语阅读。

一线教学中观察到,国际、双语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无论他们中文课程的学习量差异如何,没有一个孩子在用中文理解学科内容方面有任何困难,而几乎每一个孩子阅读英文的学科内容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错误。 因此不应该教条地坚持让学生必须用英文学习所有学科。如果中文阅读能够高效地帮助孩子理解、记忆学科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增加非虚构阅读。

教育并非校园的专利。英美学生的许多常识和通识是通过餐桌的聊天、社交、家族记忆、参观博物馆、看电视等方式获得的。中国国际学校的课程跟海外也并非完全同步,因此需要系统的非虚构阅读搭建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和写作是不可缺少的。



国际教育界参与者众多,各种理念令人眼花缭乱,大家难以达成共识。如果我们能够屏蔽各种煽情的表述,回归原点,不难辨别国际教育的本质:在中文基础上,把英文或另一门语言学到精通的程度,让孩子们多一个途径,多一种思维方式,多一个认知体系去学习人类文明各个领域的成果。

所以,第一步始终必须是英文的彻底掌握。没有这把钥匙,后面的许多扇门都打不开。国际教育界同仁,需要关注到学生英文学术能力上的问题,给到学生更加扎实、严谨的学术训练。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Sylvia余南老师
将在顶思2019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分论坛-英文学习上做精彩分享,
敬请期待!

欢迎扫码参加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