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手握10个offer,TIDE大会最小嘉宾,18岁的她心中国际教育什么样?
来源: | 作者:Kimberly | 发布时间: 2019-06-13 | 1031 次浏览 | 分享到:

除了校内资源,戴老师一直在积累人脉,和家长对接,为我们提供各种校外的资源,比如我们高一的第一学期每隔几周就会请一些嘉宾来办职业介绍会,或是参观一些公司、学校,例如东方网,交大的密西根学院和南加大创意园区等。

其实这个阶段,因为大家都对各种专业和领域没有很多概念,主要就是教学生利用资源,就像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一样,帮助大家寻找自己热爱的东西。高一过后,戴老师又慢慢根据学生的特点、发展方向推荐一些活动或竞赛。

最后,到了申请季,我们班30个人里真正选择计算机专业的人只有两个。就是因为刚进高中,只听说计算机专业就业条件好,其他的专业也没听说过几个,当时说要读计算机专业的人连编程都没个概念。后来,大家才慢慢找到了真正喜欢的领域,这些领域也许是大家当初想都没想过的。

关于不同软实力的提升,从一开始,我们班绝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学生自己做的,很多事情别的班的老师会比较操心,经常问经常管,但是戴老师会把几乎所有事情都大胆地扔给学生。因为很多事情其实对某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从未独自做过,但是也已经接近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了。

以我自己举例,我在高一被同学们选为班长时从未有过相关的经验,就是因为和同学们关系比较好,但是戴老师觉得既然我被选出来了,就应该锻炼我。我们四大名校每年到三月底都有自主招生活动,这个时候实验班也要做班级展示,别的班老师会帮学生规划好以后再交给学生,我们班就直接扔给我了,别的什么也没说。我一开始按照道听途说的和同学一起讨论规划了一个貌似完美实则漏洞百出的活动方案,戴老师就指出各种问题,让我重做。

其它很多问题,包括策划,安排任务,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等等,如果我不问他也不管。当然,这绝对比他先帮忙规划要麻烦得多,但是他就是通过这些方式培养独立、有领导力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做事情,不怕麻烦。所以我学会了更有效地和人沟通,并了解其他学生擅长的工作,以此来更好地分配任务。后来很多活动都是我自己组织策划的,包括去贵州支教的活动。我们班学生的不同软实力就是这样被培养、发掘的。

另外一点,就是之前提到的科创中心的彭老师一直在做的。我知道很多学校都会请毕业的学长学姐给低年级学生做经验分享,但是我们在做更有特色的分享与传承。

彭老师从16年起就带领学生建立了科创中心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RDC。 RDC里的学术活动基本都是学生组织带领的,因为里面的学生很多都是在国际上,例如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可持续发展大赛这种大型赛事上获奖的学生,在某些细分的高中生学术领域里,也许他们才是更好的发言人与老师。

更多的领域,例如比较政治学,文学,师资更少,那一些靠自己努力闯出一条路的学生就是更好的资源,因此彭老师一直都支持我们将我们的经验,见解记录下来,留给之后的学生。我自己当时就是自学的生物信息学,彭老师说,这个交叉领域,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上海有别的高中生自己做过。这样的类似“新航路开辟”的事情,做完了之后就要记录,记下读的书、资料,记录了后面的人才能有所依据。我们有自己的学术信息库,学弟学妹都可以申请获取查看的权限。

现在我和其他在RDC做Research Fellow的学生每周也有答疑时间,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一些学术领域。我们每年也做RDC夏校,有时候在学期中也会开设一些课程或研讨小组,彭老师指导学生自己设计课程,制作课件,讲课,帮新高一和新高二的学生拓展视野。

这不像请学长学姐回来做一个半天的不够深入的分享,我们做这样的事情频率很高,很稳定,我们的学弟学妹也将继续这样做下去。而且我们都有留下存档,也就是说就算老师离开了,学生毕业了,这些资料仍然可以流传下去。我相信这对一些师资流动很大的学校,还有建校时间较短的学校来说非常重要。

彭老师一直说,教育,如果不让一代学生比一代学生更优秀,那这样的教育就是没有意义的。也许每个学生都不算是巨人,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让下一届学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所以每一届新生都可以利用之前的积累,不会出现一切从新开始的情况。我就是受到两位老师这样的影响,受到他们各方面的支持,才不断地做着经验分享的工作。我也希望更多的学校能鼓励学生进行这样的知识、技能与精神上的传承。

最后,用一点有意思的事情来结尾吧,戴老师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上海大概只有我这个班是可以做到出国和高考兼顾的”,要“用两条腿在第三条道路上走”,彭老师曾经和一起合作的老师说“我们要做中国高中届的MIT”,也许这样的目标还没达成,但是两位老师都向着既定的目标在不断前进,我也祝愿我们国际教育的所有老师都能定下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一同把中国的国际教育做得越来越好!谢谢!

采访小记:

作为雨琦的同事,私心想在此特别称赞下她在大会上所表现出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一方面,她是TIDE大会的最小发言者,一方面,她也是两天内和我们一起奋斗的战友,每天忙于处理大大小小的棘手难题和突发事件。

大会最后一天,雨琦被分配往返苏州上海,接送闭幕演讲嘉宾斯坦福大学教授Scott Rozelle博士。然而当天天气恶劣,Rozelle博士的飞机最终未能在理想时间内到达上海。为了保证闭幕演讲的顺利召开,在极其短的时间内,雨琦准备好了应急方案所需要的一切物料,并最终协助Rozelle博士在机场的某间餐厅里完成了演讲,也给我们的大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她在顶思的实习期马上就要结束,我们祝福雨琦,未来美国四年的大学生活,顺利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