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北京四中原校长转战民办教育圈,“十年百校”的底气来自何处?
来源: | 作者:鼎鼎 | 发布时间: 2019-07-04 | 1352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天生就具有创造力和责任感,好的教育首先要呵护这些天性。

 

P:Personality ,人格性构建,是指人的性格、性别、气质、情感、热情、乐观、豁达、修养、意识、精神、心灵、感激、人性、博爱、信仰、良知、尊严、自信、质疑、批判精神、情绪管理、生活态度……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意识,涉及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

 

S:Society ,社会性构建,包括人际关系、道德修养、规则意识、沟通、交流、表达、理解、同情、合作、包容、尊重……等等。

 

T:Tool,工具性构建,如知识、能力、技能(艺术、运动)、经验、见识、经历、体验……。



润泽学校教室


一所学校,如果能够完整地促进青少年这四个方面的发展,就是全人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构建,既有一定顺序,又相互交融。

 

具体落实到润泽课程体系中,刘校介绍,采用的是在特级教师专家学者团队指导下,自主研发并逐渐形成幼、小、初、高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学校的课程围绕十个学习领域设计,即道德与品格、语言与文学、数学与思维、社会与生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自我管理、综合实践、国际理解。



刘长铭校长在家长见面会上

润泽学校不打算照搬任何一个课程体系,而是国家课程、国际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为学生创造多元的发展路径。

 

刘校还特别强调说明,润泽秉持的是“大课程观”、“大教学观”、“大标准观”、“大质量观”或“大人才观”。换句话说,就是不拘泥于这节课一定要掌握什么,而是让学生在一段时间里,在他的主动发展中,来实现能力上的目标。


学校课程体系的研发,需要全体教师的主动参与。在润泽总体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教师人人参与研发,人人在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那种请一些专家闭门造车式的搞出一套课程,然后把课程直接端给教师的做法,从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实践来看,鲜有成功的情况。

 

刘校对这样的课程设计观充满着自信,凭着自己40多年的经验,他认为润泽的课程,就知识上讲,润泽教学的知识涵盖面比国家规定的要大;就能力培养上讲,润泽的能力要求比国家规定的要高。

 

总的来说,润泽提倡的是融合、整合,学科综合,领域跨界,实践体验,多元发展,这也体现全人的教育,也有长善的教育,也有菜鸟的教育。

探究式学习,
必须要给到教师宽松的教学氛围

刘校在润泽打造的课程体系,是否能够实现他的期待目标,最终还是要靠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这种不完全受限于学科和年级,强调融合、跨学科和实践体验,决定了教学的手段,必须是以“探究式”为主



学生体验润泽学校教学环境

在这一点上,刘校在美国接触的一个教学案例使他更加坚信这一点。

 

那是一堂低年级的科学课,问题产生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其实所涉及的知识就是简单的物理现象“蒸发”。学生发现喷壶中的水消失后,第一次作出的假设是水被养在教室的宠物仓鼠偷偷喝了。为验证这一假设,学生们把喷壶在笼子附近铺上沙子以便让留下仓鼠的脚印,证明他们的假设……为了让学生去探究,老师始终不提蒸发这一概念,始终不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后来学生们又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容器,或变更容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或持续在容器开口处扇扇子来验证自己的假说。当老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的时候,同时也就打消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剥夺了学生探究的机会,这虽然可以快速地让学生获得知识,但是探究的能力就无法得到发展,兴趣也不会长久地保持。

 

探究式学习虽然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知识储备,但是给予学生做事的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过,探究式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也遭遇许多挑战,譬如对探究学习的本质把握不准,或是避免“课堂耗费时间太多,与教学进度存在冲突”的问题。

 
家长体验润泽教学环境

构建出这样探究式习氛围,刘长铭校长认为要为老师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这种“宽松的环境”包括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首先,内在就是扭转老师追赶教学进度和灌输式学习的旧观念

 

“我们对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执念源自于我们始终相信学生没有老师教,就不会学习。而实际上,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学习,体验人类积累知识的思维过程,这本身就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必须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其次,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宽松的外在环境”。对于刘长铭校长来说,这意味着去除密集化的考试安排和显示优劣差距的考试排名。未来的润泽学校会在达成国家所要求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自主研发多元评价体系,摆脱以考试排名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真正打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真正的国际教育,是学习方式的改变

近年来,民办教育环境在顶层政策上出现调整和变动,使民办教育的生存和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甚至有“民办教育遭遇寒冬”的声音。对于新的政策变动,作为一名在公办教育实现了开创性创举,又从事民办教育的校长,刘长铭却仍然坚信,从长期来看,政策的变化并不会影响民办教育的未来和成功。

 

刘校对民办教育的信心是有依据的。

 

首先,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必然包括多种教育形式,只要它是合理的。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相比,具有市场特征,它需要在市场中靠追求质量,更多地考虑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追求精品化的服务。对服务精细化和精品化的追求就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追求。从这点上看,中国的民办教育还是有很强的社会潜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