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lvin
编 | Vera
昨天傍晚,在上海这座“文明”之城,竟然爆出9岁女童被3000亿身价上市公司董事长性侵事件。震惊、气愤、痛心,相信所有人,看了新闻心情都会久久无法平复。
这起事件被曝,是因为受害女童打电话向母亲哭诉,母亲报警才得以曝光。然而,有多少人,会因为落后保守的文化思维,自以为是在保护孩子,选择了沉默。亦或者,受害儿童本身,因为受惊害怕等各种原因选择忍受。
“新华视点”新浪微博截图
我们在“央视新闻”搜到这么一组数据:
“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2013—2016年的4年间,光全国法院审结的性侵儿童案件量就达到10782起。换算下来,平均每天审理结的案件超过7件;也就是说,至少每天有超过7名儿童被性伤害。
这只是进入司法系统审理的案件量,没有进入司法程序的性侵儿童案件大量存在,因受害人没有报案而隐蔽着。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估算,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其“隐案比例”在1:7——有7起案件,才有1起进入司法。”
所以,被媒体曝光的儿童性侵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性侵带给儿童的伤害不可言喻,我们该怎么保护我们的孩子?作为教育者,必须要做点什么,我们认为,性教育是其中一个路径。
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的负责人,刘文利教授从事儿童性与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已有三十多年,被称为“中国性教育的破冰者”。
作为一土学校和北京四中国际部等国际学校性教育讲座的常客,刘文利教授始终相信中国性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讲座,而要致力于性教育课程的建设、教材的研发和性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目前由其课题组出版的学前与小学性教育教材出版,获得了广泛好评。近年来刘文利带领课题组成员更是扎根多所实验学校,为学校培养了一批性教育老师。
针对此事件,刘文利教授提到,儿童性侵害的发生与儿童性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整体缺失有关,很多儿童缺乏性知识和权利意识。
儿童性教育注重教授儿童性知识,训练相关技能,还培养儿童对性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都为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做出负责任的性决策,应对可能的侵害行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对儿童性侵害,性教育会起到重要作用。
性教育本身早就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了。与国内的缓慢进程和阻力相比,6月26日,英国教育部正式宣布于明年起将会把同性恋相关议题纳入性教育课程中,成为必修课,而国人似乎更愿意将此视作对“腐国”调侃的又一个谈资。
今天,我们借此事件,请刘教授梳理中国性教育情况,以及性教育课程体系,是希望所有教育者,无论你身处什么职位,都能够得到启示,参与到推广性教育中来。
学校性教育面临三个主要障碍
01 没有权威监测数据和官方指导文件
学校对性教育的重视和理解不足很大程度来自于权威文件和数据支持的缺失。“如果有红头文件,我们就开课。”这是刘文利教授在试图说服学校开设性教育课时,最常听到的拒绝理由。
而没有国家级监测数据的支持,性教育的成效和重要性就始终难以被直观地量化,因为没有开展性教育的有力证据。芬兰、荷兰、德国等西方国家在宏观层面支持性教育上就走在世界前列,政府有专项资金和研究为学校提供可靠权威的监测数据以论证开展性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刘文利教授参加国际性教育学术会议|图片源自搜狐网
02 低龄阶段缺位,中学阶段补课
“青春期教育”是许多中国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密切关注的事情,青春期“早恋”,叛逆期学生和家长的严重冲突,甚至“为了争夺一个女生,两个男生大打出手”等等,这些现象让老师头疼,进而介入其中进行引导,做大量的工作。但其实,如果在青春期之前,就把所有的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当遇到青春期的这些问题时,他们就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根本不用这么费劲。
由于性教育在低龄阶段的缺失,“一些对性的污名和偏见在初中时期已经形成,要想通过教育去除已经形成的性污名和偏见,就变得越加困难。”
“很少有学校会在学前和小学阶段找我们开性教育课,但一到初中就有很多学校邀请我们去为学生开性教育讲座。”在刘文利教授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
“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方法。

刘文利教授于北京某小学的讲座|图片源自搜狐网
03 课程分布零散 专业师资匮乏
刘文利教授告诉我们,目前世界的性教育课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具备独立课时的必修课程(如英国的性与关系教育课(RSE));其二,被整合成为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内容(如芬兰、新西兰);其三,融合课程,即性教育内容被分散于多门科目中。
在中国,学校性教育没有被普及,很少有学校开展性教育。有不少人认为,性教育的内容已经分散在不同学科里,就不需要开设性教育课了。比如,关于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课里有,关于人际关系的内容思想品德(现在叫道德与法治)课里有。
“不同的科目本身有独立的体系和逻辑,性教育的教学目标无法体现在这些科目中,这就导致性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被进一步淡化。”而性教育标准或指南的缺乏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无法培养出专业的性教育教学人才来服务学生。“国际已有研究表明,在学校独立开设性教育课程的效果是最好的”。
此外,开展校园性教育还存在其他障碍,比如整个社会对学校开展性教育的接纳程度还不够高,有一部分反对学校性教育的力量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教育者对性教育的内容理解比较片面等等。
基于课程的丰富的性教育内容
刘文利教授从2007年开始组织研发编写小学性教育读本,自201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到2017年全部出版完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12册。
在小学阶段,全面性教育有六大核心概念,包括
家庭与朋友、生活与技能、性别与权利、身体发育、性与健康行为以及性与生殖健康。
刘文利教授的性教育课程框架
我们能够看出,这六大核心概念的相关知识点分布在一至六年级的性教育课程之中,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来自同一核心概念的知识点,
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化。
实际上,这种全面性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只是健康的性行为,儿童性侵害、校园暴力与欺凌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在全面性教育的影响下得到缓解。
刘文利教授和她的团队研发的性教育课程针对不同的性教育问题进行了多元化的设计。 01 儿童性侵害
预防儿童性侵害,需要提前把相关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在性教育课程中,学生会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包括生殖器官的名称、结构和功能,二年级会学习身体的隐私部位以及如何保护身体的隐私部位,三年级会学习青春期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四年级会学习儿童权利和儿童性权利,五年级会学习预防和应对儿童性侵害。
经过这样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学生在预防和应对儿童性侵害方面就会有更坚定的信念和能力保护自己,寻求帮助。刘文利教授表示:“
小学是性教育的黄金时期,不可错过,错过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巨大损失。”
而在“性别与权利”方面,课程在二年级就向学生们传达性别平等的理念,在三年级引导学生消除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在四年级培养孩子们的权利意识,到五年级传授具体的预防和应对性侵害的措施。
权利意识这一核心内容有利于塑造孩子对性侵害的防范意识和社会性别的平等意识。一份来自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的2018年儿童性侵害报告就曾表明,在实施侵害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与儿童是熟人关系,许多儿童在明显感受到身体不适后,仍没有勇气或没有意识对侵害人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