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中国教育新政及IB课程改革下,国内IB老师的挑战与困境
来源: | 作者:Virginia | 发布时间: 2019-08-20 | 1107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 | Virginia
编 | 田菁

2019顶思TIDEx神奇教师宣传片

程明老师曾是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IB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创建了IB教学研公众平台,组织IB中教自发学习、探索IB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紧跟课程改革动向,钻研改革的理论源头。

他从东南亚国际学校的汉语老师,到中国国际学校的IB教师,经历了对IB课程的了解、熟悉、钻研和探究的不同阶段,以下内容是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和分析。


2019神奇教师颁奖典礼上的程明老师

成为IB老师,先了解IB课程的教学特点

IB课程体系分为PYP、MYP、DP三个不同的学段,针对每个学段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全科教学的思维模式

以程老师所教授的PYP阶段为例,IB课程要求PYP老师具有全科教学的能力,需要同时教一门语言课、一门数学课,一门自然科学课,一门社会科学课。

程老师虽然是中文系专业出身,但喜欢这种全科教学的思维方式,还有架构体系。这也是当今一些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主流授课模式,因为小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尚未达到分科思维的水平,往往还是综合思维,所以综合性的全科教育才最适合小学教育

全科老师授课范围广,课时任务重,所以IB所强调的概念驱动为本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为大家在实际教学准备中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每学年通过不同的六大主题来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式探究学习,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

学生照片由程明老师提供

在教学内容方面,随着国家政策的收紧,统编教材的全面推行,对于教授以中国籍学生为主的国内PYP学校,老师还需要有将IB课程框架和国内课程标准以及课本教学内容进行融合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要以科学和品社课的内容,作为主要的探究单元的主题设计来源,语言课和数学课作为探究的工具,所以这样一来每个探究单元的课表是可以灵活多变的,音体美还有戏剧等其他学科老师也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探究主题,灵活加入进来,一同协作备课。

作为国际课程,IB课程只提供了一个课程框架,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或者课程标准,PYP阶段最重要的文件也就是《小学项目的实施——国际初等教育课程框架》(新版的PYP文件则升级为《学习和教学》、《学习者》、《学习社区》),所以这给IB课程和其他有具体内容和教材的国家课程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双语模式下的IB课,中外教的优劣势

在国内,有主要由中教授课的PYP学校,但是大部分开设IB课程的学校仍倾向于将其打造成一种高端的国际课程,并采用中外教一起授课的双语沉浸模式,在这样的学校,中外教的比例可以达到1:1。

双语授课的模式也有两种。中文和英文课这两门单独学科自然是大家分开授课,但是探究课程大家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一样,中教会用中文授课,外教会用英文授课,不过有的学校,中外教在自己各自的教室授课。

中外教会联合备课,共同讲授同一探究主题下的相同内容,只是语言媒介不同;有时则因课时的问题,相互分工合作,根据内容的难度,分别用各自的授课语言讲授同一主题内容下的不同内容。



还有一种,外教和中教在同一个教室上课,默契配合,在合适的时间段用不同的语言穿插讲授,做到一种自然的双语沉浸。

程老师坦言,他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这种模式下,中外教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授课思路,以及学生的学情,做到全方面的无缝对接,更可以互相反馈,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和家长沟通时,也能互相补充调整,全方位把握学生的特点,不过这种模式下的学校运营成本会增大。

双语沉浸式的语言学习模式有很大优势。在与其他国际学校语言教育模式的对比下,这种优势更明显。

程老师之前所在学校的隔壁是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这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比如土耳其、韩国、日本、印度等等,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这是其优势。

但劣势体现在做探究的时候,学生们统一使用英语,但是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可能出现障碍,从而无法保证探究的深度。

反观国内以中国学生为主体的双语沉浸式双语教学,使得中文成为强势语言,在探究过程当中,中文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理解和表达其探究的内容,也同时加深了对相对应的英语表达的理解,使两种语言作为探究和思考的工具,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在沉浸式双语教学中,外教的优势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他们能够给中国的学生一种国际化的思维和国际化的理念,以及帮助他们提高英语这种第二语言的能力,甚至直接达到母语的水平。

在外教的课堂上,外教的上课方式是多样化的,课堂氛围也很活跃,而且更加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地探究,非常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与中国老师以及中国家长的想法不太一样,中国老师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要稍微指导学生,但不能完全交给学生;而外教“放手”得比较彻底,他布置一个任务,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以及尊重他们的选择。


当然,中外教在教学中也是存在矛盾的。比如关于汉字学习的重要性,要不要去背古诗?要不要去练字?

外教作为西方人,会觉得写字不重要。西方人的普遍观点是你要从小学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至于书写,等学生到高年级的时候自然就会写。

但是中教不是这样认为,中教觉得写字,特别是汉字,要从小开始,基础要打好,否则很难弥补。

这样的矛盾其实跟各自的语言特征有关。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只要会讲,基本上就会写,而且英语的书写和口语是一致的;但汉字不一样,口语和书面语是分开的,会讲不代表一定会写,这是两套体系。也是基于此,汉语的书写在国内的IB学校中还是要加强的。

这样的教学矛盾其实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国IB课程中,外教的劣势,就是对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了解并不深,而且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都是要原封不动地全盘学习的。

IB课程在中国的融合

IB是一个framework,允许和各个国家当地的课程进行融合,以下国家的教育部门就与IB官方有着深度合作关系: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德国、亚美尼亚、马其顿、西班牙、厄瓜多尔、阿联酋。

01 IB课程和中国义务教育课程的融合

对中国来说,一年级到九年级是义务教育课程,是必须要学习的内容,那么与IB课程的结合就显得十分紧迫。但这种对融合的探索还处在刚刚起步和探索的状态。

国内IB老师一直在努力探索,除了日常的教学探讨,还要向资深的PYP培训官、教育者请教,试着结合国家课本,编出实用的中文教学参考书。

IB国际课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带有某些国家或民族的意识形态或价值导向。作为西方研制出的国际课程,它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普世价值,比如十大探索目标所显示的: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思考者、交流者,有原则的人等等。

IB课程体系,核心是概念驱动和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五大学习技能,这是对教学模式的探讨。所以,虽然IB课程没有课本,但是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是可以与每个国家的课程对应上的。

比如新的高中语文课标,所强调的核心素养,就类似于IB的ATL(IB课程学习方式,以技能为主,注重知识的迁移);而18大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则与IB的小组合作项目式主题学习,探究循环模式非常相像。

这种融合不光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方式上,更体现在精神观念上。IB讲究的是国际情怀,中国的课程体系,讲究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哲学观念,或者是基于儒家传统观念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虽然两者不同,但作为一个国际学校可以将两者进行融合,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既有文化和制度的自信,也具有国际情怀,两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