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Carl Wieman在2001年获得诺奖后,并没有把全部时间放在实验室里,转而把很多注意力放在了科学教育上。通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他呼吁改变提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决策能力。
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今天我们来听一听中国最早做微PBL和开发一站式教研工具的资深国际教育者、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跨学科方向专业毕业的高材生AndyZ老师的经验和分享。
文 | Jade
编 | 田菁
AndyZ老师在美国出生,在五个国家成长,上过15所国际学校,接受过IB体系、AP体系、新加坡体系的学习。其后他在美国加州伯克利读大学的跨学科专业主攻跨学科教学研究。十几所学校的学习经历,让他对 “以学生为中心”的上课模式印象深刻。
比起旧式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底下听的被动学习方式,AndyZ老师更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即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摈弃以考纲、教材以及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来建构教学,强调合作、沟通、创新等软技能。
不久前,RAISE大会分论坛“课程融合与创新”上,AndyZ老师就“如何让MINIPBL(微型项目式学习)与科目考试接轨”进行了演讲。会后我们又就到底是什么促使AndyZ老师进行PBL就研究,以及如何实施MINIPBL这个话题对AndyZ老师进行了专访。
AndyZ老师
图源:顶思RAISE大会
T:Top Schools
A:AndyZ老师
T:AndyZ老师,你从小的求学经历非常丰富,经历过各种课程体系和各个国家,你觉得每个国家的学校都有一些什么特点?
A:我五岁之前是在中国香港上幼稚园,六岁后随父母到英国的苏格兰读一年级。在苏格兰待了两年后,我又在新加坡继续读小学。这三个地方的学校给我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说,苏格兰的学习氛围很轻松,在苏格兰兴趣班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因为它本身的课程就是兴趣课。比如,学英语,它也是兴趣,大家会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学习和展示学到的内容。
到了新加坡后,新加坡学的知识很深,学习压力突然加大了很多。但是新加坡的上课方式不完全是纯应试的上课方式。他们有老师在台上讲课的环节,也有学生在下面小组讨论的环节。
T:在这些年的求学经历中有过PBL的学习经历吗?
A:如果要我说,这几个阶段都没有完整的PBL,但多少会有一些PBL的元素。比如在苏格兰的小学,他们上课的时候会做项目,不过他们缺少反思、也没有评估这几个阶段。但是这种上课模式让学生都很有兴趣、参与感很高,我觉得这些都很重要。
哪怕应试教育出名的新加坡也有小组学习,但它更多的是项目小组作业,而不是完整的PBL。当然,后来读国际高中时由于主要是AP和的IBDP课程,所以项目学习的体验在那个时间段更密集。
T:您什么时候开始进行PBL教研呢?
A:我大概8年前来到中国,当时我在华南区开了一家留学机构,帮助国内一些想要去海外留学的高中生或本科生准备留学资料、帮助他们申请学校等等。
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国内很多高中生的留学申请都是请中介帮忙代写的,因为他们的写作能力不行。在做留学中介的时候,我感觉我只起到了“创口贴”的作用,在创口贴的下面,那个伤口依然存在。我并没有帮助这群孩子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另一个就是很多国内的高中生到了美国读本科的时候,他们上课的时候觉得比较吃力。比如,老师给学生一个题目,自己去查阅很多资料得出研究结果等等上课的模式觉得不适应。
PBL这种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帮助这些孩子提高写作能力、更好地适应在海外大学的学习生活。因此,我为所有服务的学生设计了一套基于PBL的长期申请辅导课程。
从此之后,我就开始为多个营地、国际学校和国际化素质教育机构设计各种PBL的课程。
T:这么多年来,你觉得PBL的大环境有什么变化吗?
A:我2011年刚来的时候,谈起PBL基本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不管是义务教育的学校还是国际学校,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他们都不知道。
我还记得我曾记去过一所重点中学,跟他们校长介绍PBL。这个校长就跟我说“你就应该老老实实辅导我们的孩子怎么能考进伯克利这样的名校,不要跟我讲什么PBL。”
如今,大家对PBL的认知也好、接受程度也好,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我也逐步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愿意搭建一个高效的“以学生为中心”课堂。
T:您认为有些学校做的PBL与您倡导的课堂有什么区别吗?
A:PBL的全称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即“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把学习内容代入到实际问题中来,从而提升学习的参与感和学习热情。它还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填鸭式教育中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团队讨论与自主探索完成课题中学习。
现在很多人对PBL理解还是有误区,很多只是作品导向型学习POL(Product-Oriented Learning),POL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项目作业,通常会落到某些物品的制作,比如投石器、APP模型、过山车模型、水培道具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比传统的台上讲、台下听的模式要好。但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PBL。
完整的PBL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成果展示、反思优化等多个环节,一个PBL单元项目的时间可长可短,成果展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能是展览、写作、表演、纪录片等等。
更重要的是PBL每个环节都应有严谨的Benchmark(评估准则),并不是只有成果展示的环节才对学生评估,项目周期中老师都在持续做过程性的评估,并且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些评估准则,不断进行自我评估和主动调整。
另外,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设计应该有学生的参与,话题的选择要具有现实价值,是他们感兴趣的、有驱动力的内容。老师需要根据项目实施情况,不断对学生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并逐步提高他们自己的审辨反思能力,促使他们进行持续的探究。PBL其实是一种可以贯穿始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T:MINIPBL与PBL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MINIPBL?
A:如果用两个字去形容传统的PBL,那就是太大。因为很多问题都是需要跨学科专业知识,而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老师对每个学生更加了解并做更多个性化指导,再加上持续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在很多学校是难以全部实现的。
而我们MINIPBL的一站式教研工具则可以把一个科目的一个单元做成一个项目。因此,我将我的教学理念都融入到一个载体当中,所以就开发了MINIPBL的“队武”教研工具,成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赋能。对学生进行实时考核,在学生自主探索课题的同时,可以将学习成果量化考核,而且也可以实施高互动性的微课题项目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