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30年教育挑战未果、“国际化学校”或成悖论,大湾区需要怎样的教育?
来源: | 作者:Luna | 发布时间: 2019-12-16 | 1094 次浏览 | 分享到:



据统计,国际教育领域现在从教的人员已经超过6万人,其中74%是中国教师。他们中一部分是中国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转型成为国际教育的任课老师,还有一部分是海归的双语教师。


与大湾区国际教育市场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大的师资缺口,尤其是双语教师。增城凤凰城中英文学校校长沈建军指出了目前国内国际教育师资不足方面的两个突出问题:





第一,国内从事国际教育的老师现成的比较少,还存在人才流动的问题。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培养好的老师会被别人高薪挖走。


第二,很多有留学背景的应聘者只是具备了专业的知识,但并不具备教书的技能,更不具备教书的艺术。


陈泽芳校长表示,流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从教师的终身发展来看,这个流动是促进他自身发展的,所以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中,要考虑到教师的流动问题,适当的流动对整个团队发展都有好处。


中英公学剑桥国际学校执行校长刘大勇表示,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人员的流动相对其它地方更为频繁,低于20%的流动是正常现象。

 


要减少教师的流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除了教师本身的情怀和理想,学校也应该提高教师的待遇,让他们更有尊严、更体面、更骄傲、更自豪地做老师。


佛山美伦国际董事黄秋艳则提到,师资不足不仅因为有太多老师需要培训,更因为培训本身就是个问题。目前国际学校教师培训和专业化发展还处于自然生长,甚至野蛮生长的状况。一来没有国家的统一管控,二来也没有成体系的培训。



她呼吁能够出现整合资源的机构或组织,根据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相关培训或认证,改善行业生存状况。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生目的地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希望到2049年,中国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向往的留学地。也就是说,在未来,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面对经济形势、地区局势等诸多挑战,大湾区的国际学校如何借力并助力这个目标的实现呢?


清澜山学校校长辛颖表示,对小留学生,每个国际化学校的态度应该都是欢迎的,因为学生的多元也是学校多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清澜山为例,外籍人士大部分还是华人的后代,有一部分是华为的子弟,因为华为经常把员工派到全世界各地,他们在海外生了小孩带回来进到我们学校就读。还有一部分是广东父母去海外生孩子,生完以后带回来再入学。


珠海容闳德威国际学校副校长韩菲表示,2015—2019年,珠海容闳德威国际学校每年报名和报考的学生增长比例在10%左右,今年更是增长了14%。从家长的反应来看,选择国际学校时的考虑时间延长了,但最终的结果没有受到实质影响。



亚加达教育集团总裁覃毅建讲到,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在增长,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在减少。但共同的一点是,这些来中国留学的孩子都一致认为,在中国有一段基础教育的经历,对于以后升到世界顶级的大学,成为全球化的国际精英人才是有帮助的。


德州国际领袖学区中国代表杨阳也赞同这个观点。她指出,德州国际领袖学区美国本土学生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家长对于学习中文和相关文化的接受程度也日益提高。


佛蒙特国际学校集团副总裁翟培琦提到,目前,佛蒙特国际学校在广州南沙校区的学生仅有200人。但前来进行招生咨询的家长变得越来也多,也越来越国际化,不仅有东南亚马来西亚的,也有欧洲意大利的。


佛蒙特国际学校集团副总裁翟培琦


回顾大湾区这几年的发展,不得不说动力十足。世界银行在2015年发布的报告中认为,珠三角都会区在2010年就已超过东京都会区,成为全球最大的都会区。


根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2018年,在广州创业或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近8万人。深圳人社部门公开数据也显示,2018年,深圳市留学归国人员引进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深圳市已累计引进留学归国人员超过12万人。


可见,大湾区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因此,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只增不减。那么,大湾区的国际教育在日后将会走出怎样的发展路径,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