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Google、苹果、IBM对藤校毕业生说“不”?哈佛专家说教育变革迫在眉睫!
来源: | 作者:pro92f3f8 | 发布时间: 2019-12-17 | 1305 次浏览 | 分享到:

每一个年轻人都表示,他们成为创新者不是因为他们受了顶尖大学的教育,而是别的影响。托尼•瓦格纳问他们:“人生中对你们造成很大影响的老师是谁,是什么样的?”大家都可以提出来至少有一个老师,而这个老师有可能是小学老师,有可能是研究生的老师。

随后托尼•瓦格纳又去采访了这些老师,他发现这些老师其实都是老师群体中的异类,他们的教授方式跟他们的同事是不一样的。

带着心中的疑问,托尼•瓦格纳又去一些以“教授创新”而著名的学校,比如麻省理工的传媒实验室,欧特兰的工程学校以及斯坦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里面,他发现教师的教授方式与他之前所采访的那些异类的老师风格非常的相像。

托尼•瓦格纳总结出传统文化的授课方式创新文化授课方式的不同:

图源:pixabay

  • Individual Achievement VS Collaboration 个人成就VS与人合作。在传统的学校中,如果一个人学习成绩很好,老师家长都会表扬这个学生,会有很多奖励。但是很多时候,创新是一个团队合作,没有合作能力的话,很难取得很好的创新。“所以我采访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校或者老师,都很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 托尼•瓦格纳如是说。
  • Compartmentalized Knowledge & Specialization VS Problem Based,Multi-disciplinary learning 对知识分门别类及专攻某个知识点VS以解决问题为本和多学科学习。传统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分科教育,也就是分门别类、专攻某个知识点。然而在未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只依赖某一个学科、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这些老师、学校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都是多学科来设计的,就像爱文世界学校一样。他们都是以“我们有一个问题要解决”,然后围绕解决这个问题去学习相关知识。
  • The Culture of the classroom:Compliance VS Engagement 课堂文化:服从VS参与。传统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样子呢?“那就是要听老师的指导和老师的管教。”在课堂中,一般是前排的孩子积极发言,后排的孩子打酱油。但是真正推动创新能力的学校,应该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提问、质疑老师、对教学进行贡献。老师在这种环境下的作用主要是辅导学生,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指导的辅导员。
  • Risk Avoidance VS Trial and Error 回避风险VS反复试错。当代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校倾向于培养“输赢”的理念,让学生“争强好胜”。然而,事实却是:创新需要失败,需要尝试,需要冒险。就好比一个公司开发了一个模式,可能一开始会失败,经过反复的试错,才能够最后形成一个真正的好的模式。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地失败中获得的。
  • Extrinsic VS Intrinsic Motivation 外在激励VS发自内心的激励。托尼•瓦格纳说现代教育是“以恐惧为基础的教育,这种恐惧就来自于奖惩。”通过采访,托尼•瓦格纳发现孩子们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够表现得更好。孩子们做好一件事情是来自于他们真正对这件事情有兴趣,而这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激励,并不是为了外在的奖惩而去做好一件事情。而内在激励的核心就是:玩耍、激情和目标。

教育变革已然开始

托尼•瓦格纳写了一本书叫做《为孩子重塑教育:更有可能成功的路(Most Likely to Succeed)》,此书入选了"2017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同名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风靡全球,席卷4000多所学校及机构。

《为孩子重塑教育:更有可能成功的路》 | 图源:网络

托尼•瓦格纳本人是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但在这之前他却辍学两次。托尼•瓦格纳对记者说“学校对我不起作用”。在成为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之前他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实验型大学毕业,毕业后他在一所普通的中学当了10年的高中老师。

托尼•瓦格纳一直有个遗憾,就是在他的求学阶段“没有一个他希望成为的老师那样的老师存在”。在那10年中,托尼•瓦格纳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了课堂”,随后他又想“改变学校”,因此有了对美国高中High Tech High拍摄的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而现在他想做的是“改变教育”。

对于托尼•瓦格纳如何改变教育这一问题,顶思与托尼•瓦格纳进行了专访。

顶思(Topschools)-T

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W

现在的教育是“过去”的教育

T:您认为现在教育的有什么问题?

W:我们的现有的教育体系源于124年前的工业时代。那时候设立学校是为了培养流水线的工人。这种背景下的教育讲究的是服从、纪律。但现在,我们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流水线的工人将被机器所替代。依然遵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体系将会让大家找不到工作。

我在世界上观察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很多的国家,人们过于重视考试,可以说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然而很多考试的题型都是一些记忆题,让你选择、填空。这些考试并没有教我们如何更好地为终身学习做准备、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

这些考试只是提供了一些数据,我们做很多的表格,然后在表格上标出数据的变化,但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价值。我认为教育应该从美国学校里经常讲到的所谓的数据趋同转为证据为基础的教学。

很多时候我们要的不是成绩单,不是这些数据。因为很多企业在招人的时候看的不是这些东西,他们要看的是这些学生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应对问题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反应。所以在全球来看,我们要信任这种以证据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图源:pixabay

T:那您认为的理想状态的成绩单或者评价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W:我认为成绩单不应该通过分数,分数是没有意义的,只会让人感到压力,让人害怕失败。事实是人们只有不惧怕失败,勇于尝试才能够创新。我认为评价应该像童子军一样,是徽章的集合。学生通过达到一定的标准赚取。因此,学生要想获得写作徽章、沟通徽章,必须要达到一个写作的标准,以及沟通的标准。

就好比一个科学课,我想你肯定学过“元素周期表”,但你现在还记得多少呢?(记者:完全不记得了。)所以,我认为对于科学的考试不应该是考“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元素,分别是什么?”,而是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学生通过设计实验了检验这个假设,然后分析结果,向老师和其它同学展示他的发现。

考试将不再是学期最后某个时间点的“突击考察”,而是贯穿在学习进程中的一个阶段。阶段结束,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获得这项技能的徽章。而老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辅助和针对性的训练。

T:当下的教育,学生仍然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大学,这样的教授方式能让学生们通过考试吗?

W:实际上美国已经有很多学校不再把考试当作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了,比如芝加哥多利大学,美国十大大学之一,加州体系的学校也正在讨论是否要完全取消测试要求。实际上,教育已经开始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