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9年来,21%的毕业生入读美国前20的名校,2019届学生43%入读美国前30的名校,93%入读美国前50的大学。带着这样傲人的成绩,WLSA上海学校成了人尽皆知的美国名校Offer收割机。
不过WLSA似乎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成绩,2019年学校宣布正式开设A Level课程,而且领衔该课程团队的人也自带光芒,就是学校的外方校长、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的创始人之一、并曾在英国首相摇篮学校伊顿公学担任校长长达13年的Tony Little先生。
文 | 田菁
编 | Kimberly
Tony Little先生于2018年担任WLSA上海学校(WLSA Shanghai Academy)的外方校长,在担任WLSA上海学校校长之前,他担任英国伊顿公学校长长达13年。
(WLSA上海学校发轫于成立于2012年的WLSA复旦国际课程班,WLSA上海学校包括WLSA新竹园校区、WLSA 复旦政熙校区 及WLSA宝山校区)
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多年, Tony校长认为,教育是个以人为中心的行业,绝不能忽视人的重要性。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当极其注重打造和维护校园内外的人际关系和全球交流网络,注重跨文化团队的有效沟通、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并且引领团队不断反思成长,构建自己的人才发展体系。
尽管近距离接触中国教育才不到两年的时间,Tony校长仍然通过观察发现中国国际教育在面临着全球性的挑战的同时,还有很多内在危机。他指出,重压之下,合格的一校之长至少需要具备三个要素。
首先,作为校长,要对学校的愿景有清晰的认知。从内心了解学校所追求的目标,有助于增强校长与学校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校长的能力要足够。优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好的执行者,能够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执行落地学校项目并有所收获。
第三,校长的工作方式要有格局。Tony校长将这种格局定义为积极的韧性(Cheerful Resilience),他解释说到,校长这一职业是一个高需求的工作,一个工作日内可能同时面对着多种挑战。这种情境下,校长需要具备毅力并能打破工作僵局,但应该是以一个积极的、友好的、鼓励式的方式进行。
要真正管理运营一所国际学校并非易事,尤其是新建校,困难和挫折来自四面八方。譬如,教育政策的调整、国际教育市场的变化。因此,国际学校需要一个能够承接压力的校长,不仅要管好事,更要管好人,在运筹帷幄中达到学校的目标。
而作为国际学校中的外方校长,除了要具备以上三个素养,还需要在文化上具备同理心和开放的思维。因为国际学校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抹去的。
Tony过去所任职的学校都是英国的私立学校,且每所学校在当地都非常有名。比如,伊顿公学是著名的寄宿制男校,Brentwood学校是男女混合校,Chigwell学校是走读制学校,Oakham School是男女混合寄宿学校。
这些学校的发展历程、课程体系、周边环境都不一样,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多样化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Tony 表示无论学校的学生数量有多少、名气有多大或多小,在管理运营一所学校时,学校的系统和框架固然重要,但校长要更重视建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和情感纽带。
具体来说,学校系统和框架是保证学校内所有事务能够运营的脚手架,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即学校和教育的本质是人。 因此,学校要恰当地处理学校与学校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文化,无法具象化,但身处校园中,却是能够被感受到的。
同时作为学校的形象代表,校长也肩负着对外拓展这种人际关系网络的职责,作为享誉全球的名校校长,Tony在这方面的工作自然如鱼得水,他向我们总结了两点经验。
校长的全球人际关系网 Tony举例道,前不久他在华盛顿参加了一场大学理事会会议(College Board Conference),这场会议聚集到世界各地的顶尖大学。在会议期间,他积极地与很多大学负责人建立联系,并向他们介绍了WLSA上海学校。
要知道,在每年的大学申请季中,招生官面对成千上万的申请者是无法辨别出每位学生的特点的。有了Tony在顶尖行业交流活动中留下的伏笔,能够给WLSA上海学校的学生在申请季中多增加一份印象分。
学校之间的全球交流网络 提到WLSA上海学校,就必须提到Tony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的WLSA世界名中学联盟组织(World Leading School Association)。
WLSA联盟目前拥有来自美国、英国、印度、巴西、中国等在内的55所全球顶尖中学,这些成员校之间紧密联系与合作,WLSA上海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到WLSA联盟的其他成员校进行为期三周到一年不等的交换学习。
WLSA联盟成员校还会举办各种国际会议、校长高峰论坛、大学升学指导会议,给予老师与管理者充分交流学习的机会。
Tony表示,通过这种国际会议,各个成员校管理者们有意识地加强交流,对国际学校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而WLSA成员校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成兄弟关系,学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激励。
全球国际学校面临的一些共同挑战
走遍全球国际教育圈,Tony校长观察发现到国际学校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
一是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就像美国和英国都以英语作为母语,但在某些单词上的运用却大有不同,更别说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家工作。
因此,Tony校长强调,作为国际学校外方校长,理解他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重中之重。而在中国国际学校工作的外方校长们,更要多看多听,跟本土团队和师生多交流,兼听则明。
二是学生精神压力很大。Tony解释道,根据他在英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历来看,尽管各地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但在看过数千所学校后,他发现世界各地的学生都有不小的压力,幸福感正在下降。
在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想要让每个学生都拥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并非易事,所以学校要更主动地采取措施预防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和正确方法,例如努力提供完善的辅导疏导体系,鼓励学生信任教师和家长,大胆表达内心想法。
三是师资缺乏。Tony说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学校,招聘到合格的教师是学校生存的首要条件。师资缺乏不仅是国际学校面临的挑战,而且是整个教育行业的危机,但矛盾的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并非受到极大的推崇。
英国有项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是人们最尊重的三大职业之一,但人们并不愿意鼓励自己的孩子首选教师作为毕生职业。另一研究则表明,教师受到的培训越多,他们所掌握的自主权就越高,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也就越高,但在大多数的国家中,教师所获的培训资源并不多。
培训固然是扩充教师人才库的良方,但首要的是在人才挑选上把好关,这其中,外籍教师的选择更是关键。Tony校长遇到过不少年轻教师向他请教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去中国的学校工作,我应该怎么做?通常,Tony会给到这类教师三个建议。
一是仔细思考为什么要去中国工作。Tony直言道,目前在中国的部分外籍教师并非是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而是作为“旅游型”外教来到中国,工作一年或更短的时间,就换到另一个城市或国家。对此,外籍人员要想清楚自己是因为待遇、发展空间、异国文化风情,还是因为希望丰富教育经验、学习中国的教学特点等等来到中国。要做好规划,不然对自己、学生和学校都不负责任。
二是仔细思考自己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Tony指出有些英国教师去到国外工作后,非常后悔当初做的选择,因为他们对困难的估计不足。这些困难可能表现在语言、环境、文化不适应,或者是在于家庭,跟家人、朋友的分别等,也可能在于工作方面,总结来看就是没有提前做好适应跨文化的一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