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每5个学生就有1个想过自杀,到底是谁把孩子们推向深渊?
来源: | 作者:Luna | 发布时间: 2020-05-15 | 101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09年,我国青少年自杀意念报告率为7.4%,2011年为15.9%,2016年为29.5%。每5个学生就有1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其中有7%甚至有过自杀计划。自杀已经成为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要死因。

发生了什么让这些孩子年纪轻轻就不想活下去?又是怎样的推动力让他们将这种念头付诸行动?

文 | Luna
编 | Kimberly

上个月,大家翘首以盼的返校日终于到来。但是,在学习应当步入正轨的时候,令人难过的新闻却一条条传来:

3月27日,深圳两名14岁少女坠楼身亡,警方认为是自杀行为;

4月17日,德州市12岁女孩跳楼前打电话给110,所幸被开导;

4月30日,张家口15岁女孩跑上高速,欲自杀;

5月10日,宁夏一位高三女生跳河,幸被救起……

从旁人的眼光来看,这些孩子的人生才刚起步,为什么会走到轻生这一步呢?

其实,早在2005年,就已经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是导致中国青少年自杀的显著原因。而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的首要死因。

根据调查,全世界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国稍低,但也在逐年增加。此外,青少年阶段(12-18岁)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这样看来,要想预防青少年自杀,找到他们焦虑抑郁的原因是必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青少年如此焦虑?又是谁该为此负责呢?


学业成就是中学生的首要压力来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在讲座中,她也常常谈到青少年教育的问题。有一次,她分享了这么个案例。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因为上网,写了很多网络日记。这些网络日记是他以游戏《魔兽争霸》为背景,创作的个人小说。

可是,当他的日记被爸爸发现以后,爸爸把他叫到跟前,一顿臭训,威胁说:“你要是再去网吧玩,我打断你的腿。”

爸爸还找到老师,希望能够和老师一起监督孩子不去网吧。因此,老师准备了家校联系本,每天写上离校时间,由孩子带回家给爸爸。

某个周五,放学后,其他同学准备出去玩,并且还嘲笑这个孩子是听话的“乖孙子”。男孩不甘示弱,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只会听话的“好孩子”,和同学一起玩到了晚上八点。

可是,男孩回家以后,还是非常害怕爸爸会责骂他。

于是,当天晚上他回到家后直接上床睡觉,第二天又赶在爸爸起床前,出门进电梯。他原本应该是乘坐电梯下楼去学校的,可是视频监控画面里,只见他戴着鸭舌帽,低着头,沉默片刻以后,按亮了顶层楼的按钮。

等到警察后来找到这位父亲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多,孩子已经坠楼多时。

这种结果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这位父亲最终选择起诉网吧和游戏制造商,认为他们应该为孩子的死负责。

李玫瑾教授说到这里很痛心。说这对父母已经失去了孩子,已经是受害者了,但是他们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如果父母不是一心视娱乐为洪水猛兽,如果能够注意到孩子在网络日记中的写作才华,如果能够称赞他写得好、有潜力,是不是就能减少这种悲剧?

但这也是中国,甚至东亚地区家长的通病:对孩子学业的期望过高过重,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公布了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参与了调查。

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过去12个月中,每5个学生就有1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其中有7%甚至有过自杀计划。学业压力是他们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民日版》发布的青年抑郁问题调查结果也显示,对中学生而言,学业已经成为首要的压力来源。


在“小不点嘚吧嘚”的《00后谈爸妈的“语言暴力”》节目中,小盆友们也纷纷说到,自己因为成绩不理想,被父母管教后,心情无一例外都是消极的。

“学业为重”的漠视,成为校园伤害的温床

前面我们提到,很多家长总是过分注重学业,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但很多人没有想到,这种心态往往也会导致一些校园伤害事件泛滥:欺凌、孤立、性骚扰、体罚、虐待等等。

其中,校园欺凌在许多作品中也出现过,可见其情况有多严重。但往往等到自杀这种恶性事件发生,我们能做的其实已经是最后的补救了。

以日本为例,2015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这部白皮书称,日本近九成学生曾经遭遇校园欺凌。而且校园欺凌多种多样,从肉体到精神,从身体折磨,到网络暴力都有。

根据调查,从2007年度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12.7%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欺负过他人。

甚至就连日本皇室也不能幸免。2010年初,爱子公主因在校遭受男同学揪头发的暴力行为,导致一度“登校拒否”——不愿到学校上课。


在日剧《非自然死亡》中,就讲述了一位学生因为遭受校园欺凌而自杀的故事。

白井和横山两人是高中的同班同学,但是白井一入学就受到了以小池为首的三人团体的欺凌。虽然白井还可以忍耐,但是横山站出来替他说了话,请小池停止这种行为。

这一出头,反倒让横山成为了新的欺凌对象。在体育器材室,横山经常被小池的小团体殴打,甚至索要财物。

看到横山被欺凌的白井曾希望老师可以帮忙。但老师即使在走廊目睹了欺凌行为,也没有干预,事后还说,这不过是男孩子之间的打闹。


白井又求助于班长,可是班长却反而让他去找老师,这条路成了一个死循环。


走投无路的两个少年成为了好朋友,也只能抱团取暖。直到有一天,横山同学在日常遭受欺凌的体育器材室里,将自己杀死。


阻止未果的白井悲痛不已,选择直播“杀人游戏”,他想将校园欺凌的事实广而告之。法医学者三澄美琴也收到白井的邀请,在他给出线索后,推断出横山是因为日常遭受欺凌而自杀的。


剧中,三澄极力劝解想要自杀的白井,这段话也指明了背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漠视与缺位。

即使日本已经通过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学校、老师不愿意干预,家长不以为意,或者无力帮助孩子改变环境,导致孩子的心态得不到健康发展,最终使得欺凌这类的伤害行为愈演愈烈,进而演化成为自杀的悲剧。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成为孩子的避风港

当我们回过头来考虑青少年自杀或者心理问题的对策时,不应该只是问,“他们为什么要自杀”、“他们怎么就抑郁了”。因为,当他们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晚了好几步。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可以从哪些地方努力,在前期就避免孩子出现这些问题。

生命教育课程必不可少

在清明节专题《默哀过后,我们的生命教育该走向何方》中,我们采访的几所学校都很重视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大多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生命”这四个维度展开。此外,很多学校还开设了家长课堂,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心理成长的过程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共同解决。

构建良性的沟通环境

就像前文说的,很多家长往往过分追求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从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的关心。这可能导致孩子虽然在学习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内心缺乏爱的滋养,从而很容易陷入对人生、对未来的迷茫。

在5月12日的顶思“神奇讲师|公益课”上,一土空间营地总监、日本NEAL(自然教育协会)认证自然体验师、芬兰赫尔辛基简快治疗研究所认证教练关军老师,就和我们分享了如何如何通过有效的家庭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而孩子赋能,支持孩子迎接成长中的挑战。

一是根据情绪四象限,识别自己的情绪,进而采取适当的行为,以便更好地应对面前的问题。

遇到不同的情绪,孩子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为来调解。



遇到生气、惊恐、悲痛这种强烈的消极情绪,可以先停下来,缓解一下;遇到伤心、沮丧、无聊的情绪,可以先休息一下;而遇到惊奇、高兴、愉快等兴奋的时候,要让孩子慢慢来,不要乐极生悲。

二是ABC理论。

简单来说,我们遇到了“诱发性事件(A)”,大脑基于“对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观念(B)”,从而引发了相应的“情绪和行为(C)”。

所以想要积极地解决问题,就有先尽量把自己对问题的观念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关军老师举了个例子,一位妈妈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孩子忽然聊起了其它话题。

如果妈妈认为,这是儿子故意拖拉,那么不仅自己心情会不好,训斥之下,儿子也不会愿意去写作业。

但是,如果妈妈向积极的方向调整了自己的观念,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发现儿子其实正处于“非常想和别人分享”的状态,进而能够调整心态,夸一夸儿子的闪光点,那么也会赢得儿子的合作。

在沟通时,家长也要注意,少用下面这些“减分子弹”破坏亲子关系,而是多接纳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信任孩子的动机与能力。



另外,对学业要有合理预期。要知道,认为学习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不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有一些疾病也会使得孩子无法“好好学习”。

比如,多数的多动症儿童可以出现学习困难、品行问题和情绪异常,严重时还会触犯法律。据统计,我国儿童多动症总发病率为4.31%-5.83%,估计全国有患儿1461万-1979万人,高于世界5.3%的发病率。

而患有读写障碍的孩子,阅读费力、速度慢、不流畅,口齿不清,看见的字扭来扭去就像在跳舞。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甚至由于无法理解题意,导致数学、物理等不那么依赖文字阅读的课程成绩也受影响。

在英语国家,读写障碍发病率在5%左右,和中国大陆相当,台湾地区、香港、澳门发病率为10%,发病率比英语国家和中国大陆高。

这种情况,家长要做的首先是带孩子就诊,确认病情。若是一味追求学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社会专业机构也需要提升

除了学校和家庭,公共社会也需要建立一套预防自杀和心理干预的机制。这次疫情期间,全国都开展了心理咨询和疏导,也让我们更加注重专业的力量。

说到在青少年自杀预防方面做得比较有成效的机构,就不得不提加拿大自杀预防中心(Kids Help Phone)开展的青少年自杀预防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KHP已经将青少年自杀预防教育专业化,值得我们借鉴。

KHP下设了咨询服务与项目部、收入发展部、财务与行政部、创新科技部、新闻编辑室五个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以新闻编辑室为例,这个部门的日常工作是发布有关 KHP进行青少年自杀预防教育的相关信息,广泛宣传青少年可以寻求的预防自杀的帮助途径,建设专家资源库、专家评论栏目,定期发布 KHP的调查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

同时,还负责发行有关青少年自杀预防教育的出版物,例如TeensTalk、ProofPositive、Impact Reports、Financial Statements、TaxReturn等。

这些方式都及时传播了“自杀可以预防”的理念,也让大众了解如何预防自杀,在知识普及方面有重大贡献。

在雇员和志愿者方面,KHP也注重人员的专业性。

青少年的自杀预防涉及青少年可能遭受的“失业、失意、贫困、家庭纠纷、受到挫折的爱情和嫉妒、酗酒、犯罪者的自杀、肉体上的痛苦、精神病”等问题,这都需要 KHP雇员比一般的社会工作者有更丰富的教育经历、专业的心理知识、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能迅速感知求助青少年的困惑和痛苦,对他们的求助和咨询作出灵敏反应和精准引导等。

KHP要求雇员“以诚实态度和准确的方式认识和描述其社会工作教育、培训、经验、职业关系、能力和服务性质等情况”,而不是仅仅参加一个讲座、示范课,就宣称自己在专门技能或培训领域获得了相关资质。

同时,KHP在招募志愿者时,也会强调志愿者必须具有善于沟通的技能和乐于奉献的服务精神。一些从事特殊自杀预防项目的志愿者,还必须具备相关的教育背景或专业证书。

结语

预防青少年自杀,这个话题一直都很沉重,但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是我们明天的未来,他们现在的样子决定了未来生活的幸福感。

就像“小不点嘚吧嘚”里的孩子说的那样,孩子不是木头,也是有感知有感情的人。所以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位家长,最不应该忽视的就是心理上的关怀。去理解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要沟通,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

学校和家庭应该是孩子的精神避风港,而不是深渊。


参考资料:

1. 全球超3亿人患抑郁症,#你离抑郁有多远#?
https://weibo.com/2803301701/I0MLD2n54?type=comment#_rnd1589275276533
2. 《感恩抑制青少年自杀风险:基于压力-心理病理学视角》
3. 《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126/10/14070959_725198549.shtml
4. 00后谈爸妈的“语言暴力”:扎心的背后,都是伤心的泪花!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J411R7N3/?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8
5. 《加拿大青少年自杀预防教育专业化发展及启示--基于对青少年自杀预防中心(Kids Help Phone)的考察》
6. 李玫瑾教授:这个孩子为什么自杀,听听孩子的心声,值得父母反思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64y1u7Pt
7. 有孩子的都要看——【李玫瑾】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全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W411G7bN?from=search&seid=13675843239836638510
8. 这张图不是乱码,是7亿患有这种病的人眼中的世界
https://mp.weixin.qq.com/s/153_wYfp3FErI855G4qkMQ
9. 网课三分钟,眼神已飘移!警惕“熊孩子”的这些表现可能是多动症!
https://mp.weixin.qq.com/s/rsZOftcrOqww13yhQ85D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