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IBDP母语中文迎来全新考纲,资深考官全球连线指出N大变化趋势
来源: | 作者:Jade | 发布时间: 2020-05-15 | 1907 次浏览 | 分享到:
“IBDP的中文课是我理想当中的文学课,我会终生支持IB课程。”

文 | Jade
编 | Kimberly

受新冠疫情影响, IB史无前例地取消了今年5月大考,我们还没来得及跟旧大纲版的母语课程挥手告别,就被疫情裹挟着卷入了明年夏季实施的语言A新大纲的考试准备中。

本来这次新大纲的改革就大刀阔斧,大范围的“停课不停学”又使教学进度和效率雪上加霜,因此对新大纲改革方向的理解和如何实践更加迫在眉睫,所以多位IB全球中文母语考官齐聚一堂,为用心探究,摸索前行中的师生们送上具备实用性的解读。

4月25日,K12谈与顶思携手举办的IB中文公益讲座迎来了第一讲:IB新旧大纲下的卷二理解。

该讲座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IB老师和国际学校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在线收看人数超过2000,累计观看近4000。

主持人是位于香港的香港汉鼎书院创校校长、K12谈联合创始人苏媛,主讲嘉宾是位于美国的中文资深教师和作家钱佳楠,点评嘉宾常熟UWC副校长李萍则位于江苏省。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IBDP中文课程的考官。


作为白先勇、卡佛的校友,
她说这是她理想中的文学课

作为中国新生代作家,钱佳楠目前在美国攻读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之前她曾在“爱荷华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攻读硕士,而“爱荷华作家工作坊”创立于1936年,是美国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创意写作项目。

成立84年以来,毕业生包括弗兰纳里·奥康纳,雷蒙德·卡佛,白先勇,李翊云等,从这里走出过 17 位普利策奖得主。爱荷华大学主办的“国际写作计划”,曾迎来过莫言、余华、余光中、北岛等中国著名作家。

而在去“爱荷华作家工作坊”之前,钱佳楠曾在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担任IBDP中文课程的老师,她出版有长篇小说《不吃鸡蛋的人》等作品,她的IB中文讲稿《文学经典怎么读》也由人民大学出版社结集推出,面向更广的读者群。

钱佳楠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她面试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IB中文课程高中教师时,被其笔试的题目所吸引:“它的试题很像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考题范围非常广,这个东西很贴合我对文学的理想。”

因此哪怕现在离开了IBDP的教学岗位,钱佳楠仍旧表示“IBDP的中文课是我理想当中的文学课,我会终生支持IB课程。”

新大纲的总体变化

本次公益课讲座两位IB专家为大家介绍了IB中文新大纲的总体变化及评判标准。

整体框架设计,更为抽象和模糊 

由原先独立的四个领域(两个语言单元、两个文学单元),变成三个抽象的探索领域:“读者、作者和文本”“时间和空间”“互文性”。

读者、作者和文本

钱佳楠老师在讲座中谈到:“我们可能认为读者、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作者编了一套码,放进文本中,读者在阅读时须从文本中解码。’但其实现在的学界已经摒弃了这样一种单向编码或解码的过程。这三者之间应当还包含很多文化脉络。

比如作者创作作品包含了其个人或所在群体对文化的理解、反思与重述。这个过程中,作者确实可能有过编码的行为,但是文本很有可能会背叛作者的意图,读者也不是单纯地接受。

其实读者是带着自己的文化预判阅读,其可能会引起误读,也可能在解读文本时给读者带来新的理解。”

时间与空间

旧大纲只要求作品来自不同地区,新大纲要求所学的作品要涉及三个不同的时期,至少来自“两个大洲”,HL更是要求作品必须至少涵盖四个国家与地区(旧大纲中只统一要求为至少三个地区)。

钱佳楠老师认为同学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图源:IBO官网

互文性

新大纲更重视互文性。所谓文本就是学生所学的一套作品。钱佳楠老师认为“文本与文本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这种联系可能是纵向的文化传承,也可能是跨文化背景中来自不同文化、语言的作品,对同一个主题采取的不一样的处理手段。”

钱佳楠老师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处理描述娜塔莎的手法举例,“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我可能会觉得娜塔莎完全地成为一个母亲,是基于托尔斯泰本人对女性理想归宿的一种比较狭隘的认知。”

互文性还可以跨文本,钱佳楠提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致敬。“所以不同的作品放在一起,它们之间其实是有一种沟通和交流。”

强调“概念性学习”

钱佳楠老师在讲座中提到IB语言A课程新大纲提出了7大概念:文化、创造力、交流、观点、转化,呈现和认同。这七大概念会不断地出现在IB中文的教育过程当中。


文化:不同的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也有着相似的联系,这一概念指的是文化如何影响文本,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将文学文本视为文化产物而非完全孤立的东西。

创造力:创造力指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产生想法及经验的想象活动。读者具有创造力同样重要,这样才能够发现文本的潜在意义。

交流:这一概念所要探究的是:文学文本的首要目标是交流思想观点,还是教给读者某种东西,或它们只是进行自我表达或娱乐。

认同:每个文学文本通常都具有特征各异的人物。当你研究这些人物时,你可能会发现这些人物代表着作者的观点或想法。换言之,这些人物可能代表了作者某些方面的认同。与此同时,这些人物也可以成为帮助你认识自我的镜子。研究文学人物也可能导致你对自我认同的探索。

观点:观点这一概念既涉及读者对于一个文本的不同理解,也涉及文本呈现的某一特定观点。

呈现:这个概念要求我们考虑文本在多大程度上与现实世界相对应。有些作者可能会尽可能真实地表现现实世界。有些作者则倾向于创作比较抽象的文学内容。

转化:这个概念是关于阅读文本的行为以及阅读带来的变化的性质。研究文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我们在阅读文本和进行思考时,文本对我们来说会发生变化,另外,我们作为读者也会因为所阅读的内容而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当我们阅读更多的文本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各种联系时,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文本也会发生变化。

要求建立“学习者档案”

试卷二的考试是一个闭卷考试。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只要不是用于其它考试的作品,学生可以用所学的任何作品进行答题。”因此要求学生需要将所学的作品装在脑海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所学的作品,新大纲要求学生去建立学习者档案。

这个档案可以包括对课堂问题的反思、文本带来的对现实事件的启示的记录、对文学文本的评论和分析、多篇目之间的联系和反思、创意写作、课堂之外的阅读和研究探索、与老师和同学之间有价值的交流、遇到的苦难和达成的成就、对个人口头表达有帮助作用的文本节选、个人作业的正面例子等等。

学习者档案并不会被IB官方直接评价或打分,只是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被要求出示,例如证明自己的学术诚信、检查学校贯彻大纲的情况等。

“学习者档案”的建立需要老师的辅助,钱佳楠老师建议老师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编组:

`按照主题或问题编组作品,探讨相似与不同之处

`按照文学手段编组作品,探讨时间与空间,不同作家风格,不同文化风格,不同体裁要求引起的差异

`考虑哪些作品组合对于应答可能在真实试卷中遇到的各种论题最有效

李萍校长同时建议老师们在编组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文本的比较和对照。而学生有了“学习者档案”后,在选择对哪一套考题进行回答时,需要去想“我的学习者档案当中有没有足够多的例子来回答这道题。”

李萍校长强调,学生在写论文时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新大纲当中“不要求学生背诵”,但平时一定要对学习者档案中的作品精读深研、多方积累,达到可以信手拈来,引用作品中的示例来论证的程度。否则会面临落笔行文时,无例可举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