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每5个学生就有1个想过自杀,到底是谁把孩子们推向深渊?
来源: | 作者:Luna | 发布时间: 2020-05-15 | 908 次浏览 | 分享到:
2009年,我国青少年自杀意念报告率为7.4%,2011年为15.9%,2016年为29.5%。每5个学生就有1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其中有7%甚至有过自杀计划。自杀已经成为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要死因。

发生了什么让这些孩子年纪轻轻就不想活下去?又是怎样的推动力让他们将这种念头付诸行动?

文 | Luna
编 | Kimberly

上个月,大家翘首以盼的返校日终于到来。但是,在学习应当步入正轨的时候,令人难过的新闻却一条条传来:

3月27日,深圳两名14岁少女坠楼身亡,警方认为是自杀行为;

4月17日,德州市12岁女孩跳楼前打电话给110,所幸被开导;

4月30日,张家口15岁女孩跑上高速,欲自杀;

5月10日,宁夏一位高三女生跳河,幸被救起……

从旁人的眼光来看,这些孩子的人生才刚起步,为什么会走到轻生这一步呢?

其实,早在2005年,就已经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是导致中国青少年自杀的显著原因。而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的首要死因。

根据调查,全世界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国稍低,但也在逐年增加。此外,青少年阶段(12-18岁)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这样看来,要想预防青少年自杀,找到他们焦虑抑郁的原因是必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青少年如此焦虑?又是谁该为此负责呢?


学业成就是中学生的首要压力来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在讲座中,她也常常谈到青少年教育的问题。有一次,她分享了这么个案例。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因为上网,写了很多网络日记。这些网络日记是他以游戏《魔兽争霸》为背景,创作的个人小说。

可是,当他的日记被爸爸发现以后,爸爸把他叫到跟前,一顿臭训,威胁说:“你要是再去网吧玩,我打断你的腿。”

爸爸还找到老师,希望能够和老师一起监督孩子不去网吧。因此,老师准备了家校联系本,每天写上离校时间,由孩子带回家给爸爸。

某个周五,放学后,其他同学准备出去玩,并且还嘲笑这个孩子是听话的“乖孙子”。男孩不甘示弱,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只会听话的“好孩子”,和同学一起玩到了晚上八点。

可是,男孩回家以后,还是非常害怕爸爸会责骂他。

于是,当天晚上他回到家后直接上床睡觉,第二天又赶在爸爸起床前,出门进电梯。他原本应该是乘坐电梯下楼去学校的,可是视频监控画面里,只见他戴着鸭舌帽,低着头,沉默片刻以后,按亮了顶层楼的按钮。

等到警察后来找到这位父亲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多,孩子已经坠楼多时。

这种结果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这位父亲最终选择起诉网吧和游戏制造商,认为他们应该为孩子的死负责。

李玫瑾教授说到这里很痛心。说这对父母已经失去了孩子,已经是受害者了,但是他们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如果父母不是一心视娱乐为洪水猛兽,如果能够注意到孩子在网络日记中的写作才华,如果能够称赞他写得好、有潜力,是不是就能减少这种悲剧?

但这也是中国,甚至东亚地区家长的通病:对孩子学业的期望过高过重,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公布了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参与了调查。

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过去12个月中,每5个学生就有1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其中有7%甚至有过自杀计划。学业压力是他们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民日版》发布的青年抑郁问题调查结果也显示,对中学生而言,学业已经成为首要的压力来源。


在“小不点嘚吧嘚”的《00后谈爸妈的“语言暴力”》节目中,小盆友们也纷纷说到,自己因为成绩不理想,被父母管教后,心情无一例外都是消极的。

“学业为重”的漠视,成为校园伤害的温床

前面我们提到,很多家长总是过分注重学业,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但很多人没有想到,这种心态往往也会导致一些校园伤害事件泛滥:欺凌、孤立、性骚扰、体罚、虐待等等。

其中,校园欺凌在许多作品中也出现过,可见其情况有多严重。但往往等到自杀这种恶性事件发生,我们能做的其实已经是最后的补救了。

以日本为例,2015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这部白皮书称,日本近九成学生曾经遭遇校园欺凌。而且校园欺凌多种多样,从肉体到精神,从身体折磨,到网络暴力都有。

根据调查,从2007年度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12.7%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欺负过他人。

甚至就连日本皇室也不能幸免。2010年初,爱子公主因在校遭受男同学揪头发的暴力行为,导致一度“登校拒否”——不愿到学校上课。


在日剧《非自然死亡》中,就讲述了一位学生因为遭受校园欺凌而自杀的故事。

白井和横山两人是高中的同班同学,但是白井一入学就受到了以小池为首的三人团体的欺凌。虽然白井还可以忍耐,但是横山站出来替他说了话,请小池停止这种行为。

这一出头,反倒让横山成为了新的欺凌对象。在体育器材室,横山经常被小池的小团体殴打,甚至索要财物。

看到横山被欺凌的白井曾希望老师可以帮忙。但老师即使在走廊目睹了欺凌行为,也没有干预,事后还说,这不过是男孩子之间的打闹。


白井又求助于班长,可是班长却反而让他去找老师,这条路成了一个死循环。


走投无路的两个少年成为了好朋友,也只能抱团取暖。直到有一天,横山同学在日常遭受欺凌的体育器材室里,将自己杀死。


阻止未果的白井悲痛不已,选择直播“杀人游戏”,他想将校园欺凌的事实广而告之。法医学者三澄美琴也收到白井的邀请,在他给出线索后,推断出横山是因为日常遭受欺凌而自杀的。


剧中,三澄极力劝解想要自杀的白井,这段话也指明了背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漠视与缺位。

即使日本已经通过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学校、老师不愿意干预,家长不以为意,或者无力帮助孩子改变环境,导致孩子的心态得不到健康发展,最终使得欺凌这类的伤害行为愈演愈烈,进而演化成为自杀的悲剧。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成为孩子的避风港

当我们回过头来考虑青少年自杀或者心理问题的对策时,不应该只是问,“他们为什么要自杀”、“他们怎么就抑郁了”。因为,当他们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晚了好几步。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可以从哪些地方努力,在前期就避免孩子出现这些问题。

生命教育课程必不可少

在清明节专题《默哀过后,我们的生命教育该走向何方》中,我们采访的几所学校都很重视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大多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生命”这四个维度展开。此外,很多学校还开设了家长课堂,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心理成长的过程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共同解决。

构建良性的沟通环境

就像前文说的,很多家长往往过分追求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从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的关心。这可能导致孩子虽然在学习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内心缺乏爱的滋养,从而很容易陷入对人生、对未来的迷茫。

在5月12日的顶思“神奇讲师|公益课”上,一土空间营地总监、日本NEAL(自然教育协会)认证自然体验师、芬兰赫尔辛基简快治疗研究所认证教练关军老师,就和我们分享了如何如何通过有效的家庭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而孩子赋能,支持孩子迎接成长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