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2岁背30首诗,面对"天才症"儿童,这位母亲的做法让人动容...
来源: | 作者:Amy | 发布时间: 2020-05-28 | 1177 次浏览 | 分享到:


伊夏因为遇上了尼克老师,他是幸运的,但其他孩子呢?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刀切式”地把伊夏这类孩子送进特殊学校,因为主流社会认为他们是不同的,认为他们应该要被区别对待或者区别教育。这或许是一种解决方案,但这种方案不仅剥夺了“特殊孩子”与其他“非特殊孩子”互动、交流的权利,也在无形之中给前者套上枷锁,贴上标签,而这层枷锁和标签也会在无形之中让这类孩子及孩子的家人感到受挫和难过。

学校和社会不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孤独无援。

前不久,顶思学院举办了一场直播课,当中我听到一个概念——“全纳教育”,令我印象深刻。

它提倡如果一个特殊学生的家庭,想要自己的孩子进入常规的学校而不是特殊教育学校,这样的诉求是正常可以理解也应该被支持的。这样大家自幼就会对多样性和差异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与连接。

也许这样的概念稍显理想化,也许在实践层面,就像笔者采访的H女士所言,“在学校给予超常学生支持这件事上,要看运气”,这些都意味着概念和实际的差别,也意味着“全纳教育”发展的困难重重,但乐观的是,至少有人关注到这些特殊家庭,关注他们的声音和诉求。

结语

在这个频出牛娃和学霸的“鸡娃”时代里,我们不要遗忘这些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

我们不仅要更新大家对于他们的认知,还要呼吁政府、学校、医疗、家庭社区的连接与合力,它需要持续发力来创建和发展及进行课程的融合,也需要教育者对其成长跟踪记录并迭代。

在漫长的教育创变过程中,像尼克老师这样关注学生本身、耐心陪伴、用符合孩子特点和需求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和赋能,这样的教育过程本身就做到了差异化教学。可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专业认知和不断调试最合适教学路径的老师就是“全纳教育”系统里的核心人员。

除了在给予超常学生相对应的学习支撑外,对于他们的整个人生阶段的全人教育也是需要纳入考虑范畴,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对外界对社会的价值,像花儿往上伸展至太阳。

最后,愿地球上的每一个“小星星”都能遇上尼克这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