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玥提到,其所在的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认为,性教育的开展宜早不宜迟。
“其实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仍为胎儿的阶段时,就已经开始通过触摸等方式探索自己的身体,还有低幼阶段和其他孩子玩“过家家”,玩医生给病人看病这类的情景游戏,做出触摸自己的生殖器官的行为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对自己身体产生好奇并自我探索的体现。因此,我们也该在相应的阶段,给予孩子适应的教育,而不是等到TA长大以后再引导。”
胡玥举了个令人不免痛心的例子。“有些女生在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非常紧张。因为在此之前,她们从未接受过任何相关知识,她们会怀疑自己生病了,严重的甚至会觉得是得了某类绝症,成为将死之人。如果只听我的描述,你们可能会觉得好笑,可是她们当时可能是真的非常绝望。而这实际上也敲响了我们的警钟。
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可以在孩子青春期到来之前,把相应的知识告诉他们?从情感态度的角度而言,孩子会以一个淡定、愉悦的心情迎接青春期的到来,这样做的结果是正向而积极的,会让儿童,不论男孩还是女孩,能够做好准备并正确看待和应对自己的身心变化。”
不过,早开展性教育课程并不意味着一股脑将所有与性相关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相反,不同年龄段,应有不同的、符合孩子年龄的性教育知识侧重点。胡玥总结道,“这样的性教育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得早熟,反而会让孩子去更加接纳自己,并更为从容和放松地去享受身体成长和心理成长的过程。
实际上,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列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性教育的关键信息和指导意见。全球性教育效果评估的多项研究结果也显示,全面性教育能够提升青少年对性行为风险的感知、推迟他们初次性交行为的时间,促进避孕措施的使用,降低性传播感染,包括意外怀孕的风险等。”
诚然,对于“宜早不宜迟”这一观点,我们也曾听到不少反对意见。其中一大原因便是担心过早的性教育会造成孩子的“早熟”,而这一点似乎可以和中国的性行为低龄化日益严重相呼应。
但是将这一现象的发生与提早化的性教育划上等号显然有失偏颇。张永将指出,性行为低龄化主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生活环境雌激素水平超标导致生理上的早熟;影视文化作品不做分级,导致的未成年人因好奇而模仿的心理上的早熟”
方刚也提到,“导致更早的性行为的发生的原因是好奇心,而不是性的知识。”
给家长的建议:
学会与孩子沟通、善用性教育资源
中国教科院调查数据显示,46%的家长“从未提过”性教育相关内容。其中17%的原因是不好意思说,16%是不知道教什么,42%不知道怎么教……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这点,北京致知学校的全科老师张翘楚深有感触。
她提到,保护孩子的方式不该是给他们一件保护衣,拒绝或回避谈论性。相反,父母才最应该是给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第一人,“因为他们与子女间天然的链接和信任给了孩子安全感,如果连父母都对性闭口不谈,那么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认为性是错误的、他们生理上和情感上对性的感受是危险的,从而对未来两性关系的发展产生抵触或更深刻的负面影响。
另外,如果父母无法对孩子关于性方面的问题进行直观的解答而只一味规避,那么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答案。而这些途径是否积极正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很多孩子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一问题都怀有很大的好奇心,可是大部分家长却更倾向于打马虎眼将这题糊弄过去。胡玥指出,研究显示,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关于怀孕与出生的认知,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包括他成年以后对性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发展其实是有重要作用的。因此,家长们需要与孩子们真诚地展开对话。
在荷兰,学校也志在教育父母。学校会举办父母之夜,给父母与孩子谈论性的机会。公共卫生专家建议父母从孩子身上找到线索,然后开展持续的对话,而非一场尴尬的、包罗万象的“基础性知识”谈话。
例如,他们建议,如果你不小心撞见你的孩子正在手淫,不要表现出震惊,不要惩罚或责骂他们,而是要与其谈论这种行为在哪里发生更为合适。
张翘楚指出,任何性教育都不该仅仅只是性的教育,它的前提都是融洽的亲子关系和信任关系。
“当我们和孩子们之间有足够的信任和坦诚,孩子才愿意去跟你沟通他的想法和困惑,当TA青春期时真正想要去做一些决定的时候,TA也会非常诚恳的去跟您分享他的想法,并倾听你们的建议。”
“同时,当孩子觉得尴尬或者是孤独、受到伤害时,TA能够有值得信任和依靠的人,是极其更重要的。而整个教育过程中,家长们不仅要讲到身体的隐私部位和科学的名词,同时也要给孩子很多心理建设上的一些帮助。”
胡玥补充道,在很多性侵案件当中,孩子并不是没有说,TA可能跟父母或多或少提到了这件事情,但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忽略了,或者没有意识到孩子害羞或唯唯诺诺的话语背后是想要表达自己遭受了伤害,想要寻求父母的帮助。而这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就是无法及时地给受害者提供支持,保护儿童的权益。
在信息高速发展化的今天,寻找性教育相关的资源并非难事。除了北师大课题组编写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珍爱生命——幼儿性教育绘本》外,还有性教育夏令营、性教育读本、网络视频资源等,都可以成为家长们为孩子们在家展开性教育提供非常优秀的素材。然而,在张翘楚看来,很多的家长主观上仍然在拒绝性教育。“而这兴许也是我们学校的责任。我们需要向他们去普及这方面的正向观念,向更多的家庭和家长去传递这样的一种信念。”
然而,在张翘楚看来,很多的家长仍然不知道性教育从何开始如何开口。“而这兴许也是我们学校的责任。我们需要向他们去普及这方面的正向观念,向更多的家庭和家长去传递这样的一种信念。”
她同时提出,二胎政策开放以来,幼童之间、异性家长之间是否需要分开洗澡等都可以看作家长的性教育内容之一。
在她看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告诉我们孩子们几岁可以开始分开洗澡,我们真正要去做的,是认真地观察孩子在洗澡时的状态和态度。如果是两个学龄前的孩子,他们俩在洗澡时处于很放松的状态,那么说明两人暂时仍然可以一起洗澡。但是如果一旦发现两个孩子中的一方出现不太舒服或者不太自然的表现时,家长就该采取行动,分开洗澡了。
当然,这并非‘标准答案’,因为它关乎的是每个家庭不同的态度,以及家长切身的感受和孩子们对身体的行使权。“前提是家长们是不是有意愿去给孩子传递性的信息和性的知识。”
方刚则认为,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应该充分的尊重孩子自己对生命的探索和生命的选择,并努力多学习一些性知识及性教育方式,从而让自己变得更为专业,教导孩子时更为从容。
结语:性教育的未来发展展望,
最难的是观念转换
看到性教育这个词被越来越多人提及,并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帮助下实现了有力进展时,我感到无比欣慰。但与此同时,我也不免担忧,性教育的真正开展会否“雷声大雨点小”呢?
在张永将看来,性教育最大的挑战在于性的污名化。由于中国人千年来对于性的“闭口不谈”、“不好意思”,导致许多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轻易言“性”,而许多年轻的受害者也因为“贞操观”而不敢发声。这样的态度是亟待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