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体育纳入中高考为何被批评?背后原因让人深思...
来源: | 作者:Jade | 发布时间: 2020-06-04 | 142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边是接近“军式化训练”的日本孩子及精细化培养孩子运动兴趣的欧美国家,一边是“畏惧”体育运动,身体素质让人堪忧的中国学生,这些大相径庭的对比,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文/编|Jade

在刚结束不久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吴志明因建议 “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而上了热搜。让人遗憾的是,在评论区,我们看到了众多对这一提案的批评甚至咒骂声。


而纵观全球,在国际社会上,无论是邻国日本,还是西方教育体系,都将体育运动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其中,西方的精英大学尤其注重培养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而专注于读书的Nerd(书呆子)在高校内并不受欢迎。

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众多教育学者给出了警醒, “体育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战争的胜负和商业的成败,还是个人心智发展的基础”,这句出自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名言并非“空穴来风”。

国际重视的体育运动,在国内为何会迎来一片“叫苦声”?

在讨论这个话题前,我们首先来看看邻国日本的幼儿园孩子是如何上体育课的。

高难度的翻腾、跳跃,对于这些年仅5岁的孩子来说,完全是游刃有余。




可能会有读者认为,这段被广泛流传的视频,并不能代表日本体育课的全貌。如果你真这么认为,那还真是有点小看这个国家了。

不信,你在网上搜素关键词“日本体育课”,类似的视频和新闻俯拾即是。

可能,会让国内家长更为“匪夷所思”的是,除了高难度的体育课程外,日本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参加“冬季持久走大会”。

什么叫“冬季持久走大会”呢?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们在天气最冷的冬天,穿夏季的衣服、甚至赤裸上身在户外行走,以训练耐力。


这种”运动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及实践,日本可谓做到了极致。

等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除了常规体育课外,日本的中小学还会每天布置一个小时的运动作业,必须完成才行。

看完日本,我们再来看看英国。

来自英国校长协会的一则数据表明,目前,英国私立学校学生每周平均运动时间长达5-6小时,而运动项目多达40种。

其中,我们重点看看著名的“王室学校”——伊顿公学(培养了20位英国首相、众多王室成员及政经界名人)。

在伊顿公学,学生们每周体育课的学习和训练的时间长达23小时,平均来算的话,每天运动时间超过4个小时。


而运动项目五花八门,包括赛艇、曲棍球、伊顿野地足球、田径、板球、网球、英式橄榄橄榄球等等。


美国的情况又如何呢?笔者曾看到过网友整理的一个中美差异对比颇为形象。


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何感受,笔者看完觉得既好笑又无奈。

这是国外的情况,那么国内呢?就在前不久,笔者看到了三起关于学生因跑步而猝死的新闻。


悲剧发生后,有专家表示,孩子猝死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疫情期间长时间的不锻炼,及跑步前未进行充分热身,都可能是原因。”

继续把时间线往前推。2019年湖北宜昌某中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做引体向上的体格测试,最后“全军覆没”,无一人及格。该校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学生们越来越薄弱”了。

而在更早以前,在2013年,杭州某小学在举办运动会时,一小时内有20人晕倒。这条新闻在当年引发了广泛关注。针对此事,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提供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


一边是接近“军式化训练”的日本孩子及精细化培养孩子运动兴趣的欧美国家,一边是“畏惧”体育运动,身体素质让人堪忧的中国学生,这些大相径庭的对比,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我想,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且环环相扣的。

回顾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体育课程和相关项目一直处于不受待见的位置。在不少家长甚至老师的观点里,体育等同于”耽误学习“及“浪费时间”。

学校对体育课的边缘化(譬如,本就不多的体育课还常常被其它文化课占领),家长对体育项目的偏见、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论”,多方的合力造就了体育运动(课程)的进一步“不受待见”。

可以说,自高考恢复以来,无论是上一代人,还是这一代人,中国的孩子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所有和文化考试有冲突的课程都应为其让道,体育课首当其冲。

在这种氛围的耳濡目染下,加持近乎缺席的体育启蒙教育,导致我们的孩子脑海里没有“体育教育”这个概念,因此在看到“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这个提案时,对它是充满敌意的。

体育运动为何如此重要?

西方国家,无论是顶尖名校还是精英阶层,为何都如此重视体育运动呢?体育对他们而言,绝不是单纯地健全体魄。

清华教授李稻葵在参加完国外的一个世界经济论坛后,他就发出了“孩子最应该学好的课是体育”的感慨。因为他发现参会的国际政要、业界精英、企业家大多数是职业或业余运动员。

其实,只要我们稍稍做下调查,我们会发现很多领袖都有着运动方面的背景。

譬如,通用电气掌门人杰夫·伊梅尔特曾在在达特茅斯学院担任橄榄球队的首发进攻截锋,并赢得了厄尔汉密尔顿大学运动代表队奖;美国银行的CEO布莱恩·莫伊尼在布朗大学和圣母大学法学院读书期间都是英式橄榄球运动员,还曾加入普罗维登斯英式橄榄球俱乐部;百事公司CEO卢英德在印度读大学期间是一名板球运动员......

而运动员为何容易出成就呢?李稻葵给出解释:运动员是更懂得如何与人竞争及合作的一群人,因为体育带有角逐属性的同时,想要赢得比赛还要懂得如何与队友沟通、协作。此外,运动员出身的人还具备难已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


李稻葵的观察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门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在官网上写道,“参加体育运动可以确保更高的收入、升职和更好的工作,这一点可能没有什么异议。与此同时,体育运动培养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愿意努力工作和行事果敢的品质,也可以为学生在以后成为工作与社区生活的领导者,打下坚实基础。”

此前,笔者读过一本教育经典丛书——《不平等童年》。这本书是原作者耗时10年,走访12个不同阶层的美国家庭后的经典著作。书中,基于田野调查的众多结论让人“大开眼界”。其中,在谈及体育运动时,作者发现,美国精英阶层的孩子,课后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不同于中国孩子疯狂上补习班,美国精英阶层的孩子课余时间和周末被各种体育运动所填满。


他们的父母借此希望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受挫能力、领导力、沟通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除此之外,以藤校为代表的美国高校,在挑选生源时,也格外偏爱有体育运动背景的学生。

还记得去年臭名昭著的美国招生贿赂案吗?中国某富豪通过支付650万美元把其女儿包装成帆船运动员而被斯坦福大学录取。这虽然是不光彩的消极案例,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名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再来看看正面的案例。前有出生寒微,靠体育跻身美国上流社会的关颖珊,后有拿下花滑锦标赛冠军的耶鲁学霸陈巍。这些年,不断有华裔或通过体育改变了命运,或通过运动特长拿到名校Offer,实现自我成就。

总而言之,西方国家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是我们现阶段无法对比也无法企及的。

在体育运动上,我们要面对的未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疫情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我们知道,最近很多学校均已复课。那么,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复课的学校们是如何上体育课的呢?

对此,顶思最近采访了两所学校的老师们:上海赫德双语学校的Allen老师,苍南县星海学校的林老师和Renata老师。

Q&A

T:Top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