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拥有外国国籍,还能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既然是国际学生身份,为什么还要申请国内的高等院校?
昨天,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一发布,引来了不少网友的拍手叫好。
关于通知内容,笔者总结下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 父母双方/一方中国籍定居外国,孩子外国国籍,如果想进入我国高校学习,需持有效外国护照/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之内有2年以上(至少18个月)外国实际居住记录。
2. 内地、港澳台移民后取得外国国籍的,要求同上。
3. 如果不符合上述外国实际居住时间限制,按现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持中国永居身份的外国侨民,可在有关省份参加高考。
教育部的通知当中还交代了修订背景,即这次主要针对父母是中国人,本人拥有外国国籍,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却以国际学生身份申请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情况,此次通知旨在提高国际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入学门槛。
其实,“最近4年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并不是新规定。2009年11月16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即明确要求“来华留学申请人必须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截至入学年度的4月30日前)之内有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一年中实际在国外居住满9个月可按一年计算,以入境和出境签章为准)。”
不过,新的《通知》取消了括号内细则要求。
看到这个背景,想必不少人会和笔者一样生出如下疑问:为什么拥有外国国籍,还能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既然是国际学生身份,为什么还要申请国内的高等院校?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笔者身边有不少做移民中介的朋友,如何吸引国内的部分有钱人,购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高考移民”,“教育福利”往往是他们售卖产品的杀手锏。
杀手锏从何而出,要从“高考移民”的出路谈起。
一般会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父母都是中国籍,单纯为了让孩子获得外国身份而远赴海外生子,“洋宝宝”回国后享受国际学生待遇,从小在中国学习长大,考大学时绕过高考,以国际学生身份申请。
第二种是父母一方已经移民,孩子要先拿到永居之后进行申请获得他国国籍,而后回国,在中国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依然可以在国内参加高考。
根据普通高考报名办法的要求,外籍华人在内的外国人参加高考,
需要符合报名条件并持公安机关签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中介根据政策为消费者构画的宏伟蓝图,我们不做评论。不过“可怜天下父母心”,想要通过“钻空子”,为后代攫取优质教育资源的家长大有人在。
而这“钻空子”背后又涉及到我国高校对于国际学生和华侨身份的优待与照顾。
外国籍“好香”
2017年,网上曾经就传播着这样一张“外国学生”毕业照。
某高中国际班成了清北收割机,全班36名学生,除1人赴海外就读本科,3人上人大外,16人考上北大,16人考上清华。
更让人吃惊的是,所谓的国际班,外籍生,却是清一色的中国脸 。
这种操作,刷新了网友们的认知,当然,在当年也引来了不少谩骂声。
一个曾经普遍流传的说法是:“北大清华国际学生免试入学。”甚至有人写道:“高中毕业、提供成绩单,汉语水平起码达到HSK四级,任何外籍学生都可以获得面试机会。”
此处附上HSK试卷例题两则,请随意感受一下。
这么一看,拥有外国国籍竟然可以有如此大的优势。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
笔者登陆了北大清华的学校官网,查看了2020年国际学生的招生简章,发现免试还是需要一定的成绩要求。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我们来把这个录取标准对标美国Top10名校,单拿SAT分数来做个对比,不难发现对于国际学生的标准,我们好像也并没有太多的“放水”。
以下是2019年USNews美国TOP100大学SAT的成绩要求:
虽说从成绩分数上差别不算大,不过相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在国际课程体系中诸多科目里挑选三门自己最擅长的科目进行考试,外加上提供所在高中的成绩单,比起相对灵活度不是那么高的高考,或多或少还是要显得更容易一些。更何况,我们连对汉语水平的要求都没有计算在讨论范围之中。
现在的政策施行过后,外籍生的福利享受起来不再那么容易。或许“条条道路通罗马”,如果占不到外籍生的便宜和好处,那么是不是可以打打“华侨生”这个身份的主意呢?
华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给出的定义是: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其中“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经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中国公民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侨。
对此,不少移民中介打出的广告噱头是“一纸国籍,越过高考直通名校”。
这些中介会告诉你,只要有外国国籍,不单单可以在海外以更便宜的学费享受到国际化教育,就是回国读书,也可以轻轻松松进入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学府。
到底有多“轻轻松松”呢?请允许我简单粗暴的放两张图:
400分就可以躺着上985,、211,怪不得网友会吐槽说:“学得好,不如生的好。”
只是“看上去很美”?
事实上,我国部分高校对于国际学生“免试入学”、华侨生的“分数待遇从优”、“奖学金政策”等等政策,原意是旨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际生入读本国大学,或是鼓励吸收海外侨胞回国发展。
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就曾经提出,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
在政策鼓励与各院校建设“双一流”国际化高校的发展目标的双重作用下,2018年,我们不负众望地成为了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
高兴之余,难免会有良莠不齐的外籍生源享受了这样的政策红利;当然,也有前文提到的“伪外籍生”、“伪华侨”想搭上这辆通往名校的顺风车。
这些年,各高校其实也一直在关注国际学生在华的学术表现及其他社会表现,同时,也在逐步规范国际学生入学这“第一道关”。
本次教育部的近一步举措,对于那些从未在国外居住生活、仅凭“打飞的”赴他国生子取得他国国籍后,马上回国的爸妈来说,算是“当头一棒”。
以前,自己的孩子是个外籍,但因大多数外籍子女校都规定不得招收中国公民的子女入学,外籍子女学校上不了;去上国际学校,又怕孩子考不出什么太好的成绩申请不了世界名校,转投国内高校吃吃政策红利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