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忽然要求上大学之前的4年之内要有在外国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这可让不少家长们大失所望了。
就像那些花重金买了学区房,最后学校通知划片出现变动,自己的房子不再属于学区时候的那种绝望一样,这场“赌局”的胜算越来越小了。
其实从最近出台的各项政策我们不难看出,教育部是铁了心的要规范国内的教育市场:公民同招的靴子落地,规范了公办校和民办校招生政策,其力求在生源上实现公平的决心可见一斑;而规范中国外籍“高考移民”,则是对实现报考公平所下的一剂猛药。
而那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父母们,什么时候才能带着孩子走出这个怪圈呢?
现如今,孩子们可选择的受教育方式其实很多:体制内的公、民办学校,中西融合的国际学校,以及特色的创新校等等。如果单纯从教育的方式来看,不可谓不丰富。
但家长依然叫苦连天、孩子们依然在苦海里挣扎,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个,是学习的功利性在作怪。
我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教育哲学,现代有“教育改变命运”的热血鸡汤,而想要改变命运或者守住现有的阶层,考取优秀大学是第一步。
可为什么是“考上”?而不是从名校毕业?
我们国家的高校教育大多都是“严进宽出”,金榜题名之后的事,似乎没有人关心。大学里修学分的“至理名言”就是60分万岁。而直到现在,我国大学的学位证书上,也并没有像国外学校那样有着等级划分。
不过,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也都不约而同的收紧毕业关。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就曾表示 “让学生毕业和课程难起来”,“天天睡大觉、打游戏、喝大酒的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科研门槛水涨船高,人文社科类院系也因近几年的论文事件在成绩评定及毕业审查上越来越严格。
再加上,社会上从对学历的看重逐渐转向对能力的看重。即使你拥有名校背景,倘若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样会在日后被淘汰。
第二个,是对孩子成长方向的迷茫。
其实,无论是体制内教育,还是国际化教育,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各自的挑战。选择任何一条道路,只要认真走下去,都可以发展得很好。
怕就怕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两头都想占,结果两头都得不到。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定位,到底哪种教育体系适合孩子的性格,孩子的兴趣和擅长点究竟是什么,而不是自己盲目跟风,让孩子成为无辜牺牲品。
所以,与其想着法子到处钻空子,不如脚踏实地提高孩子的硬实力,培养让他们终身受益的品质,譬如乐观、坚韧、求知欲、对知识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等等。
而拥有了这些品质,还怕我们的孩子没有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