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瑞:是的。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像霍格沃兹一样,学生们总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老师,配备这么多老师的原因就是要让学生们能够找到那个他们愿意交流、并能够真心接受建议的导师。孩子们也会更容易打开心扉,有什么样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掉。
我还想补充一点,关于校园暴力,我们的态度是零容忍。这体现在学校规划的方方面面,单举一个细小的例子就可见一斑:我们把校园里每层的卫生间都设置在了走廊的中间位置,这种看似浪费黄金位置的设计恰恰是因为我们对防欺凌的重视:在这种人群交错的场所,让欺凌无处遁形。
此外,我们也装置了100多所英国顶级私校都在使用的心智关怀追踪系统(STEER’s AS tracking),实现校园人文关怀和安全保护干预。
顶思:我们知道,这是斐特思公学第一次在海外办学。Marco校长,基于您海外办学的经验,对于海外教学理念的本土化,您有怎样的看法?
Marco:任何合作一开始都要建立在双方对彼此绝对了解、互相尊重、互怀感激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国际化的合作更是如此。
就好比之前我在阿拉伯国家担任校长的时候,当地文化极具特色,无论是语言、宗教、食物、习俗等等,都与英国完全不同,我们国际教师加入当地学校的时候,都是以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为前提,开展教学的。
过程中老师们获得了很多灵感,也很受启发。在中国办学则更是如此。我也正在与我的团队研究课程融合的细节,一起谈到怎样做到互相借鉴、彼此启发。我就举其中两个小点为例:
一个是双语教学的目标。我们这周还在讨论,学校使用双语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两种语言去上课。而是要让孩子从很小的年龄开始用浸润的方式,让他们掌握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业表述方式。
这样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或后期的标化考试、以至于走到大学进行专业研究,到社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对专业的表述感到陌生,而且还掌握了语言本身的阐述能力。
因为在未来,优秀、得体的表达从来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广州斐特思公学得到自然而然的熏陶教育。
李家瑞:另外,我们也会在课程的广度和趣味上做文章。以往大家认为中国的课程一定要向国外的教育学习,其实我们自身的课程并不差,只不过有些部分过分注重学术化了。中外教材可以在深度和广度,学术和趣味上做互补,这是很好的。
顶思:具体是如何实现呢?
Marco:举例来说,我们会把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国国家课程根据这样的想法去设计教案和具体课程。在广州斐特思公学,课程设置主要针对6个学习与发展领域进行探究:
Marco:另一个我想讲的,是融合的定义。融合不代表你要放弃你独有的特性和根基,而是想办法让彼此和谐共生共长。
就像李校讲的那样,就学科而言,中国的数学在世界教育中都处于领先的位置,对于优秀的部分我们就会发扬光大。同时,我也不想办一所失去自我身份(identity)的学校,我要建一所真正国际化、真正拥有英式,或者说苏格兰斐特思精神的学校。中西可以在这里肩并肩一起前行,并不冲突。
李家瑞:我们还会在校园的建筑设计里融入教学理念。可以不夸张的说,许多建筑、设施本身就是教具,变成了教学的一部分。比如,幼儿园的部分加入了一些岭南文化的设计等等,这种传统与现代、设施与教学的结合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
Marco:嗯......你有没有听说过苏格兰极具特色的tartan?
顶思:我知道,您是指苏格兰格吧,不同颜色、线条交织在一起,设计多种多样。我还曾经在爱丁堡买过类似的围巾。(笑)
Marco:(笑)是的,就像tartan一样, 我理想中的融合就是这样:和而不同,富有深意。
顶思:之前了解到,很巧合,您二位都是来自教育世家。也都对英国教育有着很深的感情。您怎样看待彼此的合作呢?
Marco:我的父亲是地道的苏格兰人,我的母亲是意大利人,她是一名老师。我名字的Marco就是取自意大利语。意大利有些文化跟中国很像,比如大家都喜欢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饭。我特别喜欢这种热闹的氛围,所以中国有些集体文化我还是很有同感的。
李家瑞:我的父亲曾经也是一名校长,所以可能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家庭的熏陶也影响了我,我相信Marco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Marco:我认为我们之间的相同点之一是我们都对自己的出身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拥有一颗时刻自省的心。能够深层的去思考,我所获得的一切可以给我带来怎样的价值,也能够做到深层去思考这些价值给我们带来的真正意义。这也是斐特思人处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我希望随着我的团队一点点壮大,队伍里会有更多的人拥有这样的思考方式。
李家瑞:广州斐特思公学中外方的合作方式是英方主导教学管理、团队搭建等,中方团队负责支持性的工作。因为是在中国办学,中方沟通和协调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顶思:合作必然会产生一些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怎样去处理呢?
李家瑞:无论中方还是外方,大家目标一致,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简单很多。碰撞当然会有,但是这也是彼此了解的绝好机会。
可能对于中方管理人员来说,其挑战就在于对理念做文化层面上的取舍:适合国情又促进学生发展的我们大力发扬,与国情理念相冲突的也绝对会第一时间指出来,做好沟通,大家也都会理解。
顶思:最后一个问题:今年9月份广州斐特思公学就要迎来她的第一批学子了。见到他们的第一面,您希望看到什么画面?您会说些什么呢?
李家瑞:我可能会说一些平常的话吧,我最希望看到的还是孩子们的笑脸。就像爱丁堡斐特思公学快乐学习的理念一样。所以我也希望广州斐特思公学的孩子们能够开开心心,看到他们的笑脸。
顶思:那未来,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Marco:就像我们一直强调的,斐特思公学一直以来的理念一样:培养人以面对挫折、困难的勇气与力量,让他们在过程当中逐渐坚韧。自信但不高傲,心怀感激,有创造幸福、获得幸福的能力。为人充实。
19世纪中叶,在自己的独生子因病去世之后,威廉·斐特思爵士把他的巨额财产捐献了出来,用于资助穷苦的儿童和孤儿,让他们得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在这位曾经的爱丁堡市长故去之后,1870年,为了纪念斐特思爵士以及他对教育的贡献,斐特思公学创立。
150年后的今天,斐特思在中国的土地上创立了她的唯一海外校区。6月6日,广州斐特思公学在其媒体见面会上宣布“创校奖学金计划”,希望在未来,广州斐特思公学的学子可以延续斐特思爵士的仁慈之心,结合自己所受到的中西融合之教育,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续写传奇。
广州斐特思公学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