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生活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艰难,英国的国力优势也在渐渐衰退,学习是为了未来拥有一技之长,可以更好地生活。 薇薇安则认为,学习的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让孩子们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回报。
薇薇安坚信,不管做什么事都是需要努力的,所以,不管在监督孩子学习的时候有多艰难,她都不会对“努力学习”这件事产生困惑。
有时,薇薇安也会反思,自己会不会做得太过了,把孩子逼得太紧。特别是当孩子们一遍遍练习,却又一遍遍被要求“再来一遍”,最终情绪崩溃,哭着说“我做不到”的时候。
但随即,她又说服自己,一定要让孩子坚持,否则他们就会半途而废。
不过,薇薇安也不是要孩子们做到十全十美的魔鬼妈妈,她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只要孩子们认为自己达到了练习要求就可以了。
薇薇安认为,华人父母总是认为,只要努力,孩子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就,如果不是这样,那只能说明孩子的兴趣不在此。
“只要找准孩子的兴趣点,他们努力过后一定会有成果的。” 凯特理解的华人父母的管教方式则源于已经经历过的生活的压力。她的祖父母以务农为生,需要老天赏饭吃。
凯特的妈妈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如果不想务农,就必须认真读书”,这样的观念在她心中生根。但是,即使不务农,也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有完全的保障,生活依然处于危机之中。因此,她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努力读书。
理解这一切的凯特觉得,虽然自己的童年称不上幸福,但是也绝无后悔。
现实正在印证华人虎妈的忧虑
片中的南森,最终拿到了威斯敏斯特和伊顿两所学校的录取,这个结果足以羡煞旁人。当节目组问薇薇安的时候,她说,每个人都在努力,所以自己的孩子再怎么努力都不为过。
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开开心心的呢?这样父母也会轻松一些。”
薇薇安反问道:“当孩子们无事可做的时候,他们真的会开心吗?”就算是恋爱,过了冲动的蜜月期,人仍然要面对现实,面对那些不得不处理的事,每个人都必须工作。
而当马修表现很好的时候,每个月都能得到一辆最心爱的小汽车。萨莉不是个会宠溺孩子的母亲,她说,必须得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免费的。
她们的忧虑不无道理。
首先从这些家庭自身来看,移民英国之后要想稳住脚跟,或者更上一层楼,学习绝对是最直接的方法了。视频评论区也有不少赞同的声音。
甚至还有以自身经历论证的。
确实,在国外,针对华人甚至亚裔群体的歧视一直都存在。
以澳洲为例,从澳洲疫情开始,针对华裔的歧视案件就有近400宗,形式有辱骂、肢体攻击、吐痰等。
正如马修爸爸说的那样,未来是不断变化的,孩子现在的刻苦学习是为了日后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可以生活得更加轻松和体面一点。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样高压的学习状态对于孩子来说是很不合理的。
一方面,孩子天性爱玩,应该有更多的自由去享受和探索生活;另一方面,家长的要求过于严苛,甚至不舍得说出一些夸奖孩子的话,这样的教育会不会伤害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性格有缺陷、社交无能的考试机器或是工作机器。
在中国,情况也是相似的。许许多多的中国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都使尽了方法,想方设法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考试,通过高考和大学过上幸福生活。
但相应地,对于考试制度以及唯分数论的批评从来都没有停止,甚至还诞生了
“小镇做题家”这样的群体。 他们多是来自村镇的寒门弟子,通过“题海战术”或师长的压力与管教取得优异成绩,从而进入名校。但进入大学后,其中的一些人却逐渐从“学霸”的位置跌落,甚至失学即失业。
豆瓣一条6月8日的帖子吐槽道: “对于小镇做题家来讲,读大学的几年好像一个美丽的梦。”
还有人说:“大学四年怎么度过不比前面十二年的教育轻松。”
这两种观点看到的是传统考试制度下教育的利与弊,也都是值得关注的。
考试中的高分或许是升学时的敲门砖,但考试
、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未来有能力生活,有能力更好地生活。一次考试是否真的就能决定一生,是有待商榷的论点。 把孩子视为独立个体,在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独立的品格、自信的性格,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这或许是每个教育者、家长在陷入“考试恐慌”、“分数恐慌”时应该停下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