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7成海归选择非一线城市?最新白皮书大数据结果让人意外……
来源: | 作者:Mina | 发布时间: 2020-07-10 | 84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少留学生毕业后,其针对自己归国发展的具体规划并不清晰。此外,他们在就业层面上与国内招聘市场、用人单位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落差


文 | Mina
编 | Jade 


今天,全国过半省份高考结束。

顶思关注到这样一篇报道,艾瑞深研究院此前调查了自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后,得出一个让人遗憾的结论:这30年来,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教育的意义、应试教育的诟病、学生对自我的定位等,这背后牵扯了太多复杂的议题。

与此同时,接受了不同于国内应试教育的留学生,作为对照组,他们毕业后的走向也被大家广泛关注和讨论着。毕业后,他们的状况究竟如何呢?

近日,新东方发布了最新《2020中国留学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通过对中国留学生6年的数据积累与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让人深思的数据和结论。

譬如:

留学人群移民意向正在逐年下降,归国发展成为首选;

留学群体当中,近七成人群计划就读研究生及以上阶段;

已有海外学习经历的留学意向人群有逐年上涨的趋势;

针对留学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学生在留学前后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

大多数留学生在留学前低估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白皮书”调查发现,很多留学生毕业后,对自己归国发展的具体规划没有明确的想法。此外,他们在就业层面上与国内招聘市场和用人单位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落差。

“慢就业”趋势越发明显,最近的毕业生有点“佛”

放眼整个2019年应届毕业生的去向,“慢就业”的趋势逐年递增:根据某招聘网站针对2019年应届毕业生毕业去向的调查,80.22%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同比2018年基本持平;8.00%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较去年同期上升1.01个百分点;7.11%的大学生选择国内继续学习,较去年同期上升2.13个百分点。

虽然绝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求职大军当中,但选择逃避就业压力的毕业生占比也在缓慢上升

这一趋势在意向留学人群身上则表现的更加明显。

在留学生结束学业后的就业规划与倾向上,据“白皮书”的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完成学业后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同时,“暂时不就业”与“不清楚”毕业后计划的学生也占有相当比例。就业与“慢就业”在数据上平分秋色,不相上下。



以2020年数据为例,意向留学群体中52%的人考虑毕业后就业,48%的人选择其他方式“慢就业”,两者差别不大,比例相当。且进一步深造呈现增长趋势

众所周知,留学的高成本和高投入必然使家长与学生抱有“高回报”预期,在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当下,暂缓就业成为了不少人的选择。

数据的背后,是选择逃避还是另有规划?

我们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进一步深造。

“白皮书”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跟就业环境持续严峻相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本科留学群体的逐年增加。这部分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在海外选择继续深造。

不过,选择进一步深造,并不代表他们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求职在留学后期才开始,对国内人才市场不了解

在对已有留学经验且已经开始找工作的群体进行调研时,仅有约30%的学生会在留学前期就对日后的求职有所规划。

有将近4成的群体会在毕业前半年才开始找工作,另还有3成则会在归国后再开始寻找机会。

同时,海归群体对国内人才市场的了解仍需进一步加深。

报告指出,“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23%)仍然是受访海归在国内发展的最主要劣势,而“国内人脉关系较弱”(22%), “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发展和发展需求”(22%),“所学专业在国内的匹配度不高” (17%)和“回国时间与国内招聘时间错位”(16%)在占比方面与第一项劣势相差不大。

这就必然会产生一些列问题,诸如“错过校招”、不了解国内市场行情,缺少对未来就业清晰、具体的规划等等,使得大部分的学生错失一些就业良机。

寄希望于海外工作经验提升市场竞争力,过于理想化

根据报告今年的调研数据,倾向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的留学生群体较去年上升了4%。

他们更寄希望于海外工作经验可以提升在国内就业的竞争力,另外如英国PSW工作签证恢复等利于留学生海外就业的相关政策出台也是利好因素。

不过,海外就业的竞争压力丝毫不比国内的小,专业、学习能力、留学国政策、工作签证、与世界范围内人才竞争等诸多因素也是留学生需要谨慎思考的。

如果在毕业之后没有较为清晰的求职规划和强大的执行力,很有可能面对与国内同样、甚至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能找到工作自然可喜可贺,但留学生还是要正视自己的能力,切不可盲目乐观。

笔者想起身边的两个典型案例:同学A和同学B同为室友,都在英国一所top20的大学里攻读研究生学位。巧合的是,两者年龄相仿,且是同乡。

两者在一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规划各不相同。

同学A:

1. 利用本科毕业与研究生开学期间的空档,申请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暑期实习

2. 来英后的前三个月,加入了学校的Job Support Union,并注册领英,关注各大公司官方账号,了解校招计划及时间安排。并逐渐丰富自身简历,添加公司相关HR或猎头的账号扩充人脉。

3. 利用学习空隙和假期,挑选知名组织、知名公司合作的实习机会或社会活动,丰富履历。

4. 游历欧盟地区国家,结识不同国籍人士,了解不同文化。

5. 在校外与人合租,有外籍室友。

6. 毕业之后申请PSW工作签证,同时开展国内校招申请,后拿到500强管培生offer。

同学B:

1.本科毕业之后的3个月时间,去云南、台湾完了一圈。

2. 研究生学习开始初期,加入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学生会,参与学生会晚会、活动组织等其他工作。

3. 学习,赶Essay,学习,赶deadline。

4. 放假期间去打工,参与酒店Banquet布置、服务生等工作。

5. 住学生宿舍,房间独立,不同国家学生共用公共区域。后搬到校外,同中国学生同住。

6. 毕业后计划在当地找工作,错过校招,后回国3个月之内找到工作。

两者最后的出路都很不错。但是相比较下来,如果读者是HR, 看到两份简历,会选择哪一位呢?

同学A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就是: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为自己不断增添职场竞争力。一句话:职场竞争力,就是你会不会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上看问题。

自我能力认知方面,留学生与用人单位看法存在差异

学生毕竟不是职场人士,不太了解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真正需求,且在对自身能力判断上还存在偏差。


通过下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留学生在自身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抗压能力及执行力上的判断都高于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其具体表现的判断;而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表现力上,学生反而低估了自己的表现。

一方面,学生需要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否认国际教育所带来的在专业领域、创新能力上的加持,这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海外留学人才的原因之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将近有7成的留学归国群体认为,工作五年内可收回留学开销。

其中30%的群体认为1-3年的工作收入可与留学成本持平;37%的群体则认为这一时间需要3-5年,另外还有3成群体认为需要5年以上。各类群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明显差异。

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期望与现实还是会存在一定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