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反转?官方称武汉小学生抗癌系独立完成!学术腐败,从娃娃抓起
来源: | 作者:Mina | 发布时间: 2020-07-17 | 1042 次浏览 | 分享到:
阶级固化深刻的西方正在用“废除精英教育”的宣言做着改变;而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我们,教育公平却在形形色色的作弊、替考事件中被消解。

文、编 | Mina


继云南省六年级小学生研究抗癌获奖后,昨天,又爆出另外一起类似事件:武汉2名小学生研究喝茶抗癌获奖。


一石掀起千层浪。


今天上午,事情似乎发生了反转。上午10点,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一条声明。这条声明划重点理解就是,实验成果是学生在老师领导下完成的,获奖是合法合规的。



图片来自网络



但这条漏洞百出的声明以及获奖学生的背景很快就被网友扒了个底朝天。用知乎网友赵可欣的话来讲,“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动物实验,这简直是在挑战科研工作者的智商和良知,也是在践踏科研规范的底线!”


神童之“我的院长父亲”



首先,我们来一一拆解这条声明。


似乎为了完成逻辑自洽,这条声明反复强调,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培训”、“演示”下,独立完成的。


大家可以脑补的是,在这个流程复杂的实验里,到底有哪些环节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或者这个实验及结果干脆就是老师在代劳?难怪会有网友吐槽,“为什么我和我的同学就遇不到这样的老师?”


果不其然,这两位获奖同学的父亲李红良,和昆明盘龙小学陈同学父亲一样,也是不可小觑的人物。



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网站资料显示,李红良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这个履历看得让人眼花缭乱、心生佩服。


不仅如此,还有网友扒出该项目指导人王茜,与获奖人父亲李红良是下属与老板的关系。


退一步讲,就算该学生真的是天赋异禀,能够独立完成动物麻醉和解剖实验,但是根据《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从事医学动物实验的工作人员必须持证操作!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有两个问题也同样值得大家关注:其一,这些实验室是否具备向小学生开放的资质;其二,实验经费由哪里来?能否提供给小学生开展实验?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李红良早前就有学术作弊丑闻。去年,著名科学家饶毅就实名举报过李红良等人学术造假,但是事件不了了之。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李教授的孩子不但小学完成了抗癌研究,还有武汉科协的发文力保,这背后的水可想有多深。


图片来自网络




是什么让一切变了味?



最近几年来,“天才孩子”不断涌现。


前有10岁孩子在核心期刊发布92篇作品,如今有小学生研究抗癌获奖,家长们这么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根据冰点周刊的报道,早在2007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就有评委非诚直接地指出:“最近几年孩子们的项目越做越‘高精尖’,成人代做的比例逐年增加。”


代做作业还不行,连项目都要代做,这届父母当得实在太累。


可是,为什么家长会选择这种“受累不讨好”的行为呢?就像幼儿园的作业一样,想要获奖,孩子自己粘的七扭八歪,画的乱七八糟,怎么可能会被老师看上?


虽然这比喻在知识层级上不是一回事,但道理都是同一个道理。


此外,摆在父母、孩子面前的升学压力,也成了“费尽心机”也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一大缘由。


此前,一名5岁孩子的15页幼升小英文简历被刷屏。


简历显示,小朋友年英文阅读量超过500本,钢琴、足球、街舞样样精通。这让我们大人都自愧不如。但是,这份简历是家长迫于升学压力的虚假包装,还是孩子真的就是天赋异禀的“难得奇才”?我们不得而知。


但笔者可以确认的是,只要有升学压力在,学习的“功利性”及证书的“欺骗性”就会一直存在,类似的事情也会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出现


翻看《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章程,里面清晰的写道大赛的宗旨:


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科研潜质和创新精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的项目越难越好,项目越看不懂越好,项目课题越高级越好?而不是去看孩子们对于概念的理解是否全面,是否可以动手操作,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当父母习惯于替孩子做事情,甚至替他们做研究的时候,孩子们本身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就被剥夺。以致于懒于思考,最终习惯于依赖父母,形成恶性循环。


重要的不是发现,而是影响



以上种种学术丑闻,让笔者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


在美国的麻省有一个12岁的华裔中学生Anna Du,她和许多小女孩一样,喜欢在海滩上游玩,喜欢捡被海浪冲刷洗礼后变得圆滚滚的玻璃或漂亮的石头,收集起来做自己的珠宝。


但是在收集海洋玻璃的过程中,她发现在海滩边出现的最多的,却是塑料。好奇心使她做了很简单的调查,并得知了一个令自己震惊的信息:即每年有800万吨塑料塑料会进入海洋。


不仅如此,这些塑料中的一些最终形成巨大的海洋浮动垃圾带,人们正在想办法收集并清除它们。但有些因为生物、物理和化学原因分解成为微塑料,它们与各种毒素相结合并沉入海底,并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


于是,Anna从一个在海边捡海洋玻璃的小女孩变成了在研究海洋微塑料的小女生。


针对研究,她拜访了很多导师,使用了她所有的“制作”技能。毕竟,Anna还是个孩子,有时她也会气馁,但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可能有帮助的发明。


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伴随大量的失败,Anna建造了一个Under Water ROV(遥控水下航行器)。她为它配备了一系列传感器,并编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将所有信息从传感器中采集出来。现在,“她可以在大约85%的时间内正确地测试到样本中的微塑料。”



这项发明使她进入了全美初中科技大赛(Broadcom Masters)决赛和探索频道3M全美十佳少年科学家挑战赛决赛,也是全美唯一获此殊荣的华裔女孩子。


Anna 还获得了一项国际奖项,该奖项旨在表彰她代表全人类人文精神的环保工作,并被受邀去其他国家学校演讲。


Anna还把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书《微塑料和我》,讲述微塑料对环境的危害以及如何用科学和工程解决这个身边的问题。




她的故事通俗易懂,书中有她一步步从玩乐到研究的过程。


Anna的发明,谈不上多高端,与我们基因抗癌、喝茶抗癌的研究相比,显得有点“小儿科”。


但是,世界却因为她的发明收获了一种寻找海洋微塑料的工具;她的同龄人,也从她的书中收获到了项目探究的方法。


我们的孩子,则凭借着“看不懂也听不懂”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创新大赛的奖项。留下一堆发表了的,却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文章


结语



与上述的Anna相比,我们对于创新的概念还太过狭隘,我们对于科学的探索还太不接地气,我们总是试图站在高处去向更高处探索。这之中,孩子们缺少了从启蒙到自我探寻的机会。


而这种所谓站在“巨人肩膀”寻求发现的科创比赛,却也与“精英教育”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搞科研、当教授的爸爸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关系帮助孩子“抢占先机”;而无权无势的普罗大众,上升空间愈发的狭窄。


阶级固化深刻的西方正在用“废除精英教育”的宣言做着改变;而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我们,教育公平却在因形形色色的作弊、替考事件中被消解。


教育公平是这个国家的根基,民众的底线,容不得任何人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