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的故事,或许更像是犹太教育的一个小小缩影。
文、编 | Kimberly
8月3日,美国白宫宣布威胁封杀TikTok(抖音海外版)。据特朗普称,TikTok必须在9月15日前卖给美国,否则必须关门,而且相当一部分钱要交给美国财政部,“因为是我们让这笔交易成为可能”。
此番言论一出,TikTok瞬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根据“指控”,TikTok涉嫌盗取用户数据,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然而真相却是,没有任何部门或调查者提供了有力证据证明TikTok存在任何非法商业行为。
所谓的安全受到威胁,不过是美国借此打压TikTok、逼其退出美国市场的手段罢了。毕竟,我们见过太多前车之鉴,包括华为、阿尔斯通和日本的多家半导体公司都曾经历过类似的遭遇,只要有外国企业在某一领域快速发展,美国政府就会采取各种手段对它进行打击。
图源新华社
不过,在整起事件中,最令我感到吃惊、或者说意外的,却是在7月29日的国会反垄断听证会上,Facebook的扎克伯格言之凿凿地称:
中国从美国科技公司窃据技术“是有证据的”;TikTok有“危险性”。 作为对比参考,当天参会的科技公司巨头还包括Amazon的贝索斯、Google的皮查伊以及Apple的库克,但除了扎克伯格之外,没有任何一位CEO认为中国从美国科技公司“窃取了技术”。
戏剧性的事情是,据媒体报道,三天后,扎克伯格赴白宫与特朗普共进晚餐,双方并未公开谈论细节。而四天后,正是特朗普宣布封杀TikTok的日子。
扎克伯格是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不得而知。
作为曾经的中国好“女婿”,扎克伯格近两年所表现出的巨大反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感受到了TikTok所存在的巨大潜力以及其会对Facebook带来的可预想性负面影响——一山不容二虎。
更何况,作为一款web时代的产品,Facebook因为出名地难用,早就已经沦为第二梯队,即便是扎克伯格费尽心思收购的热门App 如WhatsApp、Instagram等,也都已经被TikTok甩在脑后。
事实上,扎克伯格也尝试过研发竞品Lasso,可不幸地是,这个产品却以惨败告破——
2019年初,Lasso的全球下载量不足5万。而TikTok早就远远超出1亿的量级。 颇有点屡败屡战的意思。
我注意到最近两天,国内媒体近乎一边倒地在“讨伐”扎克伯格,有些报道甚至用到了“阴险”这样的词汇。所谓“兵不厌诈”,作为商人,扎克伯格为了公司利益,他的行径其实无可厚非。TikTok作为今日头条旗下的公司,其本质同样是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公司,而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在面对TikTok公关团队“满天飞”的公关文时,保持理智、独立判断即可,不要被收割“智商税”。
因此,我今天倒不想讨论扎克伯格针对TikTok所表现出的商业野心,而是想专门聊聊以扎克伯格为代表的整个犹太人的教育。不得不说,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成为政商界的叱咤人物,恐怕离不开他的父母,以及他所在的文化——犹太文化所潜移默化带给他的影响。
失败是为下一次更好的尝试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盛产精英。尽管全球的犹太人人口仅约一千六百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0.3%,但其拥有大学学位的比例世界第一,曾被评为全球受教育程度第二;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22%的得奖人都是犹太人,是其他民族的100倍;在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近一半,美国华尔街的精英中有50%是犹太人。
其中,美国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精英和富豪都是出自犹太家庭。
技术巨头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是全球最富有的犹太人,今年70岁的他净资产达到542亿美元。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1984年5月14日出生在纽约附近小镇。按教规长大,13岁办了犹太教成人礼。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莉•桑德伯格
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
而究其背后原因,犹太父母有着太多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去参考。譬如,他们对待失败就有着更为智慧和通透的理解。
如扎克伯格父亲所说,犹太人有一个普遍的特质便是——
从来不把失败视作坏事,相反,他们认为失败是“接近成功”的代名词。他们会鼓励经历了失败的孩子继续努力,而非苛责。
在教育子女时,中国父母常常遵循中庸之道,不会鼓励他们做“出头鸟”;而犹太人就特别推崇独特性,父母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踊跃尝试新事物——包括尝试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
去年很火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以色列篇》中,提到了以色列当地一个独立学院——阿克发·阿亚洛克高中里的Green Start学院,这其中活跃着13个创业团队,团队里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最年长的也不过17岁。
这些孩子平时正常上学,但其余时间,他们就和真正上班的人无异,研发各类可以用于盈利的产品包括电子产品、机器人、光谱仪等,然后等待投资人,以更好地扩大业务赚取利润。听上去前途大好,一片光明,但事实是,96%的创新企业最终都会走向失败。
可是他们的家长怎么看待“倒闭”这件事呢?有一位母亲说道,“他们的公司不见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这样的尝试依然很有意义,因为至少,他们在过程中学到了东西,就算失败也没关系,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如何应对失败,谁也不会总是成功。” 在以色列文化里,所谓“英雄”,正是那些失败了很多次,但依然敢去尝试的人。比如前段时间,自掏腰包尝试登月的三个犹太大学生,虽然登陆舱最终在距离月球表面5公里的高空坠毁,但这三个人在以色列依然被视为超级英雄。
比起把精力放在纠结“这个行不通”、“为什么行不通”等问题上,
犹太人更愿意做的事是永不放弃,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是行不通的。
回头看看,扎克伯格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质呢?
曾经,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他多次来访中国并苦学中文。2014年,他甚至进入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偶尔出入紫光阁、人民大会堂等地,接受领导人接见,共同探讨一些命题。
同年,他甚至在清华大学发表了全中文的演讲,尽管带着美国口音,但他能将自己的意思完整地表述出来。
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他确实有认真地在学中文,而不是那种简单的只会说“你好”、“谢谢”之类的敷衍。
当他慢慢发现中国的市场打开受阻时,他继而展开了下一步战略,也就是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借力打力——研发了与正在占据原本属于Facebook市场的TikTok相似的Lasso。
父母的责任,是让孩子拥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扎克伯格的父亲早年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表示,“我的孩子们都是围着我的办公室长大的,他们都很早就接触到电脑了。较早的接触电脑是有好处的。这一点很显然地加深了马克对科技的兴趣。”
发现了儿子的兴趣之后,父亲的做法不是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操作,相反,他把学习材料给到儿子,让他自行研究。最终,“马克自己学会了编程。”
中学时,扎克伯格钟爱沟通工具类软件,曾开发过一款名为ZuckNet的软件,让父亲可以在家和诊所之间交流信息。扎克伯格的父亲称,
作为家长,要在平衡“工作和玩”的前提下多支持孩子们的长处和激情。 在教育中,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犹太人都提倡
“以孩子为中心”,而老师,则是引导者。他们所做的事情多为鼓励学生提问、辩论、自主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