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北京致知学校的生态阅读项目就是由该校语文组老师主导的,由图书馆进行协助和支持的特色教学课程。
成都新津墨尔文学校:
占比1/3以上的图书馆课程
成都新津墨尔文学校是由创建于1865年的英国墨尔文学院授权,由墨尔文教育鼎力打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校。
说起英国墨尔文学院我们不得不提起它的毕业生们,曾经有两位国家首相、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著名作家CS路易斯从这所学校走向世界的舞台。
如此出众的人才培养成果得益于英国墨尔文学院浓厚的读书氛围,而成都墨尔文学校也将这一特点延续了下来。
成都新津墨尔文学校图书馆位于这所充满了英式风格的校园建筑的中轴线位置,砖红色的主色调配上米色的罗马柱和灰色的圆顶,让人不禁想起拉菲尔的名画《雅典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
整个图书馆的馆藏阅读区分布在该建筑的二三层。
二层是幼小阶段的藏书区、阅读区,以及借还处,书架设置进行了中英文的分区;三层是初高中6年级以上的借阅区域,配置的桌椅都是根据学生的身高等条件定制的,书架之间以及留白区域是舒适阅读区、也用于阅读课程、图书馆活动、推广展示等;另外配备了2间专门的阅读教室,用于每周一节的中英文阅读课。
成都新津墨尔文学校非常重视阅读,图书馆的课程占比1/3以上。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都把阅读课程纳入了教学体系,中英文老师会担任阅读课的主要组织者,安排学术或进行整体的阅读培养项目,或进行博览群书计划。
此外,成都新津墨尔文学校的图书馆课程还会教授学术建立信息获取的意识,认识图书馆、如何使用图书馆,以及细化来不同主题的图书如何阅读、怎么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阅读等级测评等。
达罗捷派学院:
由学生设计的对外开放的图书馆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达罗捷派学院图书馆简洁大方、温馨明快的设计源自热爱空间设计的同学们,设计中不仅融入了数据调研、科学、艺术、人文等学科知识实践,还集结了学生们的多重创意。
带有滑轨的可推拉书柜实现了区域的多功能利用,既可摆开陈列书籍,又可集中做教室、会议厅;图书馆背景墙上独特的树洞设计,给青春期的学生们更多的阅读安全感;阶梯台下的暖心帐篷,为学生们学习后提供一方休憩之地。反光的屋顶在夜晚光线的映衬下,便成了波光粼粼的海洋。
学校为增加图书馆使用功能、与社区产生更大的连结作用,同时能够为拥有商业梦想的同学提供商业探索的空间,实践自己的商业创意构想,于2020年开始与A BOOK 一个书店进行合作,将图书馆对社区开放,双方共同经营图书馆。
改建后的图书馆现已开始营业,达罗捷派学院的同学们不仅参与图书馆改建,还会担任书店店长,对书店日常运营等进行规划。
学生与书店选书委员会一起严选了英语文化下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目,衣机供学生和成人阅读的英文原著经典,并在JPED店书单墙,新设计了100个与成长、生活、创造力相关的“问题清单”。
因学校坐落在北京手表厂内,周边社区居住了很多学校的学生、老师及刚工作的职场新人,还有很多年轻家庭。
为此,学生们特为年轻人准备了音乐现场、电影交流、问读小组、讲读学堂等精神产品,为年轻家庭提供了培养孩子读书兴趣、项目制学习的长期体验活动项目。
德胜学校(国际):
智能时代的多媒体图书馆
德胜学校(国际)的多媒体图书馆占地大约950平方米,分为阅读区、无边界探索区、灵感碰撞区、休闲电影院等等。区域丰富、功能多样,为国际部师生提供安静但充满活力的空间,以优化教学和学习。目前图书馆纸质藏书接近两千册。
此外,德胜学校(国际)的多媒体图书馆还与OverDrive(赛阅)数字图书馆平台开展合作,引入专为中小学开发的英语图书馆平台Sora App。
目前Sora平台涵盖了包括人文经济科学和小说等众多电子书籍,七年级至十二年级的学生都能搜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目。
在今年的线上教学的特殊时期,Sora就让不能返校的德胜学校(国际)的学生也能在家里轻松的借阅学校书籍。
疫情期间,德胜学校(国际)的图书管理员还在学校公众号发表“每周好书推荐”,帮助学生选择线上书目,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阅读。德胜学校(国际)的图书馆社团成员举办了包括世界读书日、科幻小说展等主题书展、电影和书籍展等等许多别开生面的活动,与同学分享他们的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南京金地皇家文法学校:
书本遍及校园每一个角落
南京金地皇家文法学校是今年的新建校。现代化、科技感、创新性乃至颠覆性,是这所学校给人的第一印象。
不同于其他传统学校,会强调“图书馆”这一独立空间设施,南京金地倡导是 “在图书馆中建学校”、“书本遍及校园每一个角落”。
走进南京金地皇家文法学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明亮、宽敞的大厅,色泽明丽的沙发、桌椅整齐有序依次摆开,它不像严肃、古板的校园,让人仿佛置身于庞大的咖啡厅或者精致的商店。
而作为书本的商品在校园的每一个空间几乎“唾手可得”。
从一楼大厅沙发卡座到二楼走廊中的迷你书吧,金地处处是教室,处处是图书馆,处处都有学习的地方。
“在图书馆中建学校”背后所传递的理念,即为培养学生实时阅读的习惯;开放的空间布局,给孩子们提供即刻讨论、分享观点的舒适场所。
这样颠覆传统图书馆理念的做法,可谓全国第一家。
清澜山学校:
令人心动的图书馆护照
为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与环境,清澜山学校图书馆,选址于新校区国维楼与启超楼两栋主教学楼的衔接处——元任楼内,以便来自不同年级的师生前往图书馆内上课、学习和阅读。
清澜山学校的图书馆整体空间分为二层,第一层为中低学段区域,第二层为高学段区域,读者们可根据自身阅读水平在不同的楼层选取阅读书籍。
柔和的灯光、顶天立地式的古典精致实木书架与简约舒适的实木桌椅,还有七彩缤纷的懒人沙发、小靠垫,让读者身心放松、气定凝神,在这里静静享受美好的校园阅读时光。
图书馆还配备有华为IdeaHub、Maxhub大屏、笔记本电脑和无线小台灯供师生借用。
图书馆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很多功能。
清澜山的老师和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此找到不同类型的中英文畅销书与电子资源,还可以开展各年级的图书馆英文阅读课程。
清澜山的图书馆阅读课程由老师引导选书、学生独立阅读、读后讨论和写作分享这四个主要环节组成,课程以兴趣为导向,用任务式来规范,辅以奖励机制。
让人觉得心动不已的是,清澜山学校为学生们精心设计了Library Reading Passport。每当完成一本书的阅读与分享,学生便可积攒一枚小印章。
图书馆每月还会更换特定的阅读主题,鼓励孩子们增加阅读的广度,在阅读中学习知识;阅读课上,老师使用探究式教学(inquiry-based learning),通过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的读后思考,在有趣互动的课堂环境中,与同伴分享自己喜爱的书中故事,共同爱上阅读、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