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昔日“学渣”收获牛津录取Offer,他说“努力比天赋重要”
来源: | 作者:Kate | 发布时间: 2020-09-12 | 919 次浏览 | 分享到:


虽然延珺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和母亲也难免有了隔阂。后来在高中阶段,她曾问儿子是否记得骂他这件事,得到的回答是当然记得。


回想这次经历,延珺妈妈觉得这件事对亲子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现在想起来,她表示十分理解,玩就是初中孩子的天性。


“如果是现在,我就会用同理心和他沟通,了解他真正的想法是什么。这样的方法比较好,而以前的方法比较粗暴,”延珺妈妈说。


随着儿子的成长和对教育方式的不断摸索,延珺妈妈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她开始明白,周延珺也是一个普通的男孩,不能把太多希望放在他身上。既然有很多事自己也未必能做到,为什么要求孩子去做呢?同时,她也掌握了延珺身上的特质,给足够时间让他慢慢学。


但相比严格意义上的虎妈,延珺妈妈仍属于非典型类别的。无论是对儿子的理想改变,还是申请瑞士高中、牛津物理系,她都保持开放的态度。


她还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延珺曾说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去帮助那些上班迟到的人。而小学时,他的理想又变成了飞行员,初中和高中对天体物理产生兴趣,如今又转向了理论物理。


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延珺的目标慢慢清晰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延珺妈妈并没有否定儿子的任何一个理想,也没有希望他一定设定一个更宏伟的目标。她得到的经验是不要因为孩子小的时候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否则在他拥有自主思考能力时可能变得无所适从和缺乏主见。


对于申请瑞士莱蒙尼亚学院,延珺妈妈也展现了十分开明的态度。既然经济条件允许,延珺有这个意愿,并顺利拿到了奖学金,她也就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而延珺的自律也让她在孩子高中阶段选择了放手,做一个佛系母亲。这与她认同中国的中庸之道有关。她认为,在孩子懂事后,父母就要学会体面地退出。她既不会强迫孩子,也不会把他与其他孩子作比较。


“在他小的时候,我更多是教练和陪伴;现在更像是朋友。但我认为陪伴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仅是物理上的陪伴,还有心灵上的陪伴,”延珺妈妈说。


在去瑞士前和考上牛津之后,她分别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以朋友的口吻表达对他的祝贺,并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延珺在专心学业之余,性格上可以变得更外向。


延珺说,他很感谢母亲不干涉他的学习,并在他需要寻找辅导机构备战牛津时,默默支持。


对于什么年纪适合接受国际教育,延珺妈妈坦言要因人而异,与性格也有关系。但她认为大学甚至更大一些开始接受国际教育比较合适。如果家中有低龄留学的女孩,家长陪读对孩子的身心都更为有利。


同时,她认为中西方教育各有优劣势。中国教育比较注重理论和成绩,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考上一流大学和成为社会精英为目标。但由于容易引起各家去比较成绩,难以形成良性竞争,也因此导致了一些悲剧事件的发生。


而西方教育相比之下,更加自由,也更讲究学生的自律。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必须为自己最后的结果负责。因此,考试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也有较高的容错率;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特质的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潜在的特质。


延珺妈妈认为,自律和会为自己负责的孩子比较适合西方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也不会那么急功近利。一些国内的“学渣”学生也可能因为身上某种潜质而被国外名校录取。


从成长的儿子身上,延珺妈妈也学到了很多。她坦言,延珺从一个在数理化方面没有天赋的孩子,变成如今的物理学霸,他的钻研精神和不畏难精神都是她所缺乏的。


此外,她也很欣赏儿子能不断挑战自我从申请到寻找专业的辅导机构,延珺都一手包办,直到最后才告诉她申请了牛津和英国的其他几所大学,表现的能力让她十分惊奇。


03

漫漫求学路

探寻更远的学术发展


从对物理感兴趣,到愿意牺牲社交时间去学习和钻研,再到如今迈入牛津的大门,周延珺在一步步接近心中的目标。


对于物理,他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与其去刷考试中做过的题,不如去挑战原本不会做的题,再通过刷题方式学习解题过程,对其中蕴含的原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还能从中了解新的知识点。


带着对物理的热情,他放弃了申请美国藤校,而选择了学术氛围更浓的英国大学。除了牛津,他还申请了帝国理工、曼彻斯特、杜伦和华威,也陆续收到了Offer。


对比各校的面试,延珺说,牛津面试的学术问题是最难的,而且由多名面试官面试一名学生的方式也让面试者感到更大的压力。


因此,他建议有意愿的申请者,在面试之前邀请有经验的牛剑毕业生事先进行几轮模拟面试。由于模拟面试难度通常高于正式面试,在面试阶段能表现得更轻松和游刃有余。


此外,对于各学院安排的面试,申请者可以优先挑选感兴趣的教授所在的学院进行面试。


据延珺透露,本届共有10余名中国学生收到了来自牛津物理系的Offer,与录取率最高的数学专业相比,录取人数不算很多,而物理与哲学专业更是难上加难,每年在全球也只招募10名学生。


这也是他选择物理专业而非物理与哲学专业的原因。但他计划在大学阶段尝试申请转专业,并在物理学科之外,辅修计算机和统计等课程,同时培养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


虽然受今年疫情影响,原本的入学仪式等新生体验活动改成了线上,大课也改为网课形式,只保留了线下导师课,但延珺表示,他更喜欢网课的方式。他认为有些课程没有必要听,同时也能有更多时间去旁听其他系的课程。


在即将到来的10月,他将开始一段在牛津求学的全新生活。对于未来,延珺有着诸多设想。在完成四年的本硕连读后,他计划前往瑞士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一方面因为欧洲物理名气大,学费便宜,还有全球最高的Phd工资;另一方面是因为曾经的高中求学时光让瑞士在他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 环境优美,生活节奏慢,十分宜居。


对于职场发展的规划,延珺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可能选择教职,留在学术界,往专家型方向发展,去做一些有意义的贡献;也可能在学术没有进展时,考虑转向金融、投行等行业。


据他了解,这种转变稀疏平常。牛津有50%的物理系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转做金融,最后真正留在业界的连10%都不到。而金融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对第一学历的要求很高,且偏爱物理系的学生。因此,他的学习经历十分适合转金融,同时也能得到不菲的薪资。


对于延珺未来如何选择,他的母亲也十分开明,只希望儿子的路能越走越宽。在她近期写给延珺的一封信中,饱含了对儿子的真挚祝福,“能够拥有你这样的儿子,我很骄傲,此生也很完美。无论以后在国内还是国外发展,希望你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