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校硕士、博士到中学任教成为热门话题。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一些知名中学晒出招聘公示,不少来自顶尖高校的硕士、博士榜上有名。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硕士、博士选择到中学任教。
针对这一现象,有人拍手称赞,为基础教育能够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感到欣慰;有人则质疑这是否属于人才的“大材小用”。
顶思近期决定,制作一期“博士学历教师在基础教育”的专题策划,深入采访几名博士教师,了解他们投身基础教育后的切身感受;也希望这些老师可以解答一些教育领域读者好奇和关心的问题,如:当初为何选择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做一名教师?在教研过程当中,高学历教师的优势和短板都有哪些?科研背景、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授课经验孰轻孰重?如果为高学历教师群体发声,您打算分享什么?等等......
第一期的专访嘉宾是南京泰晤士学校的MYP和PYP教师郑菲女士。
从文化研究哲学博士到南京泰晤士学校的人文教师,郑菲曾面临诸多挑战。但凭着对基础教育的热爱,她将儿童哲学、哲学俱乐部与全球视野带进了中小学校园。
从博士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她经历了什么?在与孩子相处的几年间,又发生了哪些令人难忘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郑菲老师,分享她求学与从教生涯的点点滴滴。
文 / 编 Kate
现在,郑菲已能融洽地与孩子们在课堂上探讨她所热爱的哲学和思辨类话题,但是她对自己第一次站在一年级教室里手足无措的状态仍记忆犹新,那一场景简直堪比攻读博士学位的挑战。
第一次走进一年级的儿童哲学课堂时,郑菲本是踌躇满志。没想到整节课却在忙于如何让孩子们安静下来。
听着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声音:“我可以叫你菲菲老师吗?”老师,你是从哪里来的?”“老师,他拿了我的橡皮!”、“老师,我要上厕所!”、“老师,这个动画我看过了!”……郑菲才发现明明用心备了40分钟的课,下课时只完成了20分钟的教学内容。
“别说小组活动、课堂设计和教学目标,能让孩子们安静5分钟,我就已经筋疲力尽了”,提起初期的上课体验,郑菲笑个不停。
虽然在与“熊孩子”初次接触时就遇到了课堂管理的基础挑战,但郑菲却从未动摇过扎根基础教育的信心。
如今的她,不仅收获了孩子们的认可与喜爱,也在短短两年的工作经验中迅速成长为一名横跨IB三个项目的教师与MYP项目协调员。
01告别学术圈 投身IB教育
在加入南京泰晤士之前,郑菲曾经历一段漫长的求学时光。在大学期间,她学的是新闻与传播专业,和很多同学一样抱有远大的新闻理想。
然而,在南方系实习期间,她发现专业所学距离心中的理想相差甚远。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她意识到,成为一名好记者,不仅需要新闻采写的技巧,更需要拥有极其深厚的知识底蕴。
而此时的她无论是在眼界、学识方面,还是读书的广度与深度上,都远未达到相应的高度。
于是,本科毕业后,郑菲选择了继续深造。出于对社会文化与田野调查的研究兴趣,她在硕士期间选择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人类学专业。
之后,她又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深造,获得了文化研究哲学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加入南京大学美国国家领航项目成为了一名讲师。
在领航项目的任教期间,郑菲越来越体会到相较于科研与学术研究,她更享受一线教学带来的成就感。
此外,与美国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她感受到国际教育所培养的多元视野与学习能力,这也点燃了郑菲对于国内基础教育的期待与思考。
借此契机,并经过全面的个人能力评估,郑菲选择了加入南京泰晤士,曾教授PYP儿童哲学,目前身兼MYP人文与DP认识论课程。除了教学之外,她还担任了MYP课程协调员。
伴随着对IB不同项目要求与标准的深入了解,她的认同感也愈加强烈。用她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强调终生学习,能够帮助孩子学会真正适应未来能力的课程”。
谈到曾经的博士阶段学习对从教工作的影响,郑菲坦言主要体现在抗压能力、多元文化的同理心、思维能力上。
她笑称,每位博士一定都经历过沉重的科研与写作压力,因此每个能够成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练就了一身强于常人的抗压能力。
而博士求学期间,前往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多国交流与访学的经历,也让郑菲在学术研究之余,体验到了非常多元的文化差异与同理心。
此外,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与文化研究理论的想象力令她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强有力的训练,也为她的IB教学增加了助力。
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助教与书院导师的经历,更是有助于她为学生提供个人及生活适应辅导,支持DP学生应对论文写作和考试压力。
但郑菲也谈到,抛开这些优势,在从事教学管理、学生行规管理和家校沟通方面,她一样需要累积经验。投身基础教育,正是她终生学习的新起点。
02从“儿童哲学”课程到人文课程 分享思辨的乐趣
什么是科学?科学能告诉我们真相吗?我们如何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科学家永远都是对的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就是郑菲为正在探究“太空与宇宙”PYP单元的儿童哲学课准备的。
谈到儿童哲学课,她说这是一门注重培养孩子4C思维——即创造性、批判性、关怀性、合作性思维的课程。作为一种探究性的学习与教学方法,P4C尤其适用于IB学校,也能为高中阶段的“认识论(TOK)”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南京泰晤士学校,哲学思维与PYP探究单元、课程结构自然融合,P4C对小学六大超学科探究主题提供了深入探究的方式。正如之前所列举的哲学探究问题,正是为了配合孩子们在学习宇宙知识、太空理论与航空历史的同时,尝试反思科学的边界与概念。
除此之外,郑菲也为儿童哲学课程设计了主题分类,以年级分层递进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同样讨论“什么是差异?”,一年级的孩子可以从自画像开始分享:“我和别人一样吗?我与别人有哪些不同?”;二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份尝试思考:“我可以和别人不一样吗?我想成为其他人,可以吗?”;三年级的孩子们可以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考虑:“我们能与不同的人和平共处吗?”;而四年级的孩子可以被鼓励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思考“差异有什么好处?差异可能会导致什么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差异产生的冲突?”;五年级的孩子则可以从真实世界的情境出发,反思“我们能够像对待人类那样对待动物吗?这个世界有哪些不同?”
郑菲说,“每节课堂我都会以不同的绘本、影片、故事、互动游戏或探究活动,触发儿童的讨论兴趣,鼓励他们思考生活上不同的课题,以及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并将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学习聆听及尊重他人的意见。”
谈到设立这门课程的意义,郑菲说好奇心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所以P4C的课堂正是为了重新激发孩子们提出“十万个为什么”的能力,得以让孩子们的思考拥有充分的空间自由翱翔。哲学始于惊奇,儿童哲学的课程内容正是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
她觉得儿童哲学给孩子带来的明显改变是孩子们可以提出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问题:“老师,善与恶从哪里来?”“世界上有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有死亡?”“什么是公平?”……除此之外,孩子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合作与对话是形成探究团体的重要基础。
除了儿童哲学课之外,郑菲也负责初中部的人文课程。通过新冠疫情、科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兼具时效性和思考深度的单元教学鼓励学生尊重和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
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十分注重开展探究和调研。学生要收集、描述和分析那些用于社会研究的数据;检验假说;学习如何解读愈发复杂的信息,包括第一手原始资料。
这种对现实世界中的案例、研究和分析在人文课堂上激发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