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董彬:后疫情时代的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
来源: | 作者:Kate | 发布时间: 2020-11-20 | 2029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并将其纳入2018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如何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也日益成为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


近日,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董彬先生在RAISE2020亚洲国际学校大会上,分享了他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的独家见解。



文 、编 | Kate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给未来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重塑了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格局和形态,也对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学校而言,若希望学生能够赢得未来,站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培养其具备全球胜任力势在必行。


什么是全球胜任力?如何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胜任力?国际学校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又做了哪些尝试?


在RAISE2020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话题的分论坛上,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董彬先生与我们分享了“后疫情时代 中国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路径”。


*以下文字整理自董彬校长的会议发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非常感谢顶思,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分享苏外的想法和做法。


疫情对这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让每位教育工作者对我们从事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如何在这个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苏外也在不断研究、讨论和实践。今天和大家谈谈,后疫情时代的特征,以及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尤其是全球胜任力培养,我们的所思所行。苏外始终的一个教育理念是:只有面向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来。


01

后疫情时代的特征和教育新常态



后疫情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有四个特征:
新格局、新未来、新视野和新常态。


新格局——中国教育立于世界教育中心。习总书记对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在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寻找新定位、展现新作为”,尤其要“提质增效,迈向领跑的新时代”。中国的教育要走向世界教育的中心,这是我们要形成的新格局。


新未来——国际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今年六月份,教育部等八部委颁布了《进一步加快和推进教育改革开放的意见》,明确提出,与世界互动,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所以,教育进一步对外开放,成了后疫情时代的新未来。


新视野——从“拿来”走向融合的国际理解教育。教育改革创新,成了一种时代特征和新常态。作为国际学校,大家都在引进国际课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国际化办学新视野。从教育本源和重要目标指向要求来看,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要用好国际课程的先进思想、经验,加以本土化的改造与融合、彰显中外教育共同的追求,从而形成新的课程文化。


新常态——教育目标的重构。根据这样的新格局和新未来,教育目标也在围绕六大核心要素,进行重构。比如,善于融合,身具智慧,肩扛责任,心怀荣光,敢于创新和勤于学习。


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新常态和发展大势下,考虑到国际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话题,尤其是针对中国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这个重要的点,苏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研究和实践。


02

全球胜任力的定义和内涵



什么叫全球胜任力?大体就是在构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如何提高学生对全球议题的理解力、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国家发展纲要也明确强调,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新要求,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将全球胜任力视为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需特别重视的一项能力,明确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在AFS全球会议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报告。PISA第一次把全球胜任力纳入评估,并提出学生应当学会和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不同价值体系的人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此外,经合组织还提出了四个维度的全球胜任力的定义概念:

1. 能分析地区及全球的跨文化议题;

2. 能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视角与世界观;

3. 能进行开放、恰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互动;

4. 能为人类共同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


这样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时代教育发展的特征,对我们认识全球胜任力,实践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启示。


03

全球胜任力的苏外培养模型与路径



苏外根据后疫情时代特征,构建了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型。
这个模型包括一个根基,即“苏外底色、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六大模块:人文艺术、科学精神、国际理解、社会责任、自主学习、华夏根基;十二个基点:细化为人文素养、艺术审美、探究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精通外语、领导力、责任感、遵循国际规则、传承中国文化和传播中国故事。



1、基于四个基本点的思考


(1)从观念上着眼。苏外明确提出:“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来”。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不仅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至今所积累的文化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在10年到30年后,如何在世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极强的学习力、适应力和创造力。着眼于未来三十年的教育,对现有学生进行培养,我们的教育才有真正的未来。


(2)从师资上着手。老师不仅具有学科教学能力,更要具有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学生全球胜任力的能力。因此,苏外确立了一个目标:老师必须胜任国际化人才培养,我们通过两大能力培养:学科教学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三个论坛建设:德育微论坛、教学微论坛和教育创新论坛;四个跨界教研:跨学科、跨学段、跨学部和跨中外教;五个机制联动: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教师培养国际化人才能力素养评估、校区教育交流机制、国外教学机制和高平台大教研,来不断提高教师的胜任力。


(3)从课程上着手。国际化人才培养不仅是靠单科教学,更要注重学科的整合、课程的融合培养,因此苏外特别强调学科整合和课程融合。


(4)从延伸上着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全球胜任力的提升,不仅是基础教育的事,也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事,教育是上下衔接、互为连通,持续和联动的系统工程。


2、基于“1+X”模式的五大实践


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完善和丰富,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实践。


构建一个“1+X”教育模式。“1+X”的跨学科课程融合,包括外语教学,多元评价,资源融合,教材融合。从课程、教材、资源、评价等多个方面,建立苏外“1+X”教育模式。


明确两个目标。办中国学校,育中国公民。苏外是一所外国语学校,但并不是要把苏外办成外国学校。我们要办的是具有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苏外作为外国语特色学校,对学生外语教学给予了强化,但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外国人”。我们要培养的是中国公民,是阳光自信、富有朝气、善于表现和表达,懂得国际理解、具备核心素养、通晓中华文化和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中国公民。所以,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还得明确苏外的国家责任和民族担当,办中国学校,育中国公民。


立足于三个“根植”。根植于文化走向融合,根植于中华走向世界,根植于历史走向未来。只有基于这三个“根植”,才能确保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全球胜任力的提升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轨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