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专家武志红在给某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常觉得,好像看到了满天繁星,那一个个黏稠得化不开的故事,经过她的处理,都变得重新具备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是一本具有非凡疗愈力的书。”
思塾第三期,我们向您推荐这本《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作者安心以一位中国母亲的视角,结合大量教育实践案例,她系统而精辟地阐述了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的“P.E.T.父母效能训练”。
“当我们站在远远的背后,就不是在带领,而是跟随”——父母既是孩子背后的支撑,也是跟随着孩子一起前进和成长的赶路人。
文 、编 | 玉关虎竹
“中国式界限”
安心用了很多笔墨阐述“界限”这两个字。明白什么是界限,父母对自己、对孩子才能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才能预防“越界”。而只有“不越界”,孩子才能在一个自然、自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书题中的“远远”是什么意思呢?所谓“远”,是要明确父母和孩子之间应有的距离,和“中国式界限”说再见。
// “中国式界限”就是没有界限 中国人其实很懂什么是界限。早在西周,人们就知道“当屏而立”。使用屏风将室内的空间隔断,房屋不但不会显得局促,反而平添出好几分的雅致——这便是界限的美学。
吊诡的是,这样一个有着极高审美力的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对于界限的极度混乱。
所谓“中国式界限”,说白了就是没有界限。
书中,安心举了中国社会很多“越界”的例证:“中国式饭桌”——坚持给你夹菜,也不考虑那是不是你爱吃的;“中国式尊老”——潜意识里觉得老人都是弱势群体,也不顾老人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中国式爱幼”——你妈永远比你更早知道什么时候冷……凡此种种,还总是要被赋予上一个“爱”的名义,当你要反抗时,身边就会传来一个声音:“这是因为爱你啊。”暗示着你应该高高兴兴地接受。
很多时候,中国家长的越界表现在语言上,而且丝毫察觉不到自己是在侵犯。比如父母对孩子开玩笑说:“以后弟弟出生了,就不要你了”,还有那句经典的“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其实都是非常不尊重孩子的。安心认为,我们对于言语的杀伤力常常是低估了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会被听到耳里、看在眼里,即便当时没有引起什么强烈的反应,也会实实在在地影响孩子对自身及周围各类问题的看法。
还有一种越界,是父母把自己的羞耻感投射给孩子。安心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在外吃饭,邻桌的妈妈在给孩子换衣服的过程当中,嘴里念叨着“羞羞,羞羞”。”很常见的生活场是么?可安心说,这其实已经是一种性侵犯了: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性教育至今仍然非常失败?和父母的“越界”有着很大的关系。“性”是自然造化,可有些父母却一代代、接力棒似地把“羞耻感”投射给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在提到和性有关的话题时,仍然会不自觉地感到羞耻。
“有多少时候,我们错把投射当成爱,但这不是爱。真正的爱,伴随着觉察,有了觉察,才不会在心理上越界。”
// 少些期待,多点界限 基于这种坚定的界限观,安心对传统的“望子成龙”理念发起了冲锋挑战。她明确指出:“期待就是欺骗,期待就是越界,期待过度就是操控。”
当人在播撒一颗种子的时候,脑海里就已经有了它长成参天大树的模样——这种期待仿佛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我们真的要以“人工种植”的逻辑来养育孩子么?
停止对孩子的期待,并不是放弃,而是对他们最大限度的包容与信任。正如安心所说的,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所谓期待,就像是给孩子硬生生地画了个圈。失去了自己的疆域,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自我,像一个泄气的皮球。安心在文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位活在父母期待中的孩子(化名小妮)的信,其中写道:
“我可以选择死去,也可以选择如行尸走肉般苟且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在我心中被我牢牢牵扯住的那丝希望让我无法离开这里……现在,我只能以我的父母和老师的标准来活着,就好像自己想要的已经没了,留下这张人皮来带给他们快乐吧,也许有一天我也会为此感到快乐。以此来记录我的重生。”
界限被剥离的少女,写出的文字让人何其胆寒!纪伯伦说,孩子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我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从很现实的角度来说,在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下一代的生活方式极有可能是过去和如今都难以想象的。以上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期待下一代的样子,难道不荒谬么?
“界限的本质绝非关系的破坏或疏远,真正的界限感是带着温度的,是源远流长的细水,滋养彼此的灵魂,因为当中充满尊重与信任。”
爱孩子,从不评判开始
当父母开始评判孩子的时候,其实是主动放弃沟通的机会,塑造出一个权威的形象。
评判包括批评和赞美,在安心看来,这二者都不是亲子沟通的最好方式。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应该是“从感受与需求出发,从真相出发,从心出发”。
不评判,是对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肯定。不被评判的孩子,才会拥有稳定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 别再说孩子“不乖”
中国人常以“乖”作为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看完安心的书后会觉得,这真是成年人的自以为是、盲目地以自我为权威。
“孩子的某些行为,哪怕是父母认为不合理的行为,其实跟大人一样,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我们太容易掉进评判的习惯中,用好与不好或是乖与不乖来评判孩子。”
创建P.E.T.课程的托马斯博士说,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没有孩子不乖这回事,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等待被看见;也没有所谓的偏差行为,那是孩子爱的呼唤。
“孩子发表某个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我们就启动说教机制……但我们极少会说某个大人不乖。”
所以,孩子不是无理取闹,而是“有理取闹”:不想吃饭,也许是饭菜不合口味;不想睡觉,也许是白天的精力没有耗完;不想穿毛衣,也许是衣服的毛刺儿让他身体不舒服……在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前,就扣一顶“不乖”的帽子,实在是一种偷懒且对孩子不尊重的行为。
// 不带评判地倾听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那么倾听就是让我们走向彼此的桥梁。借着倾听,走入彼此的世界,温暖彼此的胸膛。”
倾听,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给到的最好礼物。
倾听能够引导孩子及时地释放出自己的“情绪能量”,而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其关键的。安心认为,情绪其实就是隐藏于我们内在的能量,即便是野鹿也知道通过抖动身体来宣泄恐惧的情绪。如果孩子长期压抑内心的情绪和真实想法,这些能量便会埋藏在潜意识里,成为一颗颗“深海炸弹”。
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父母所能做的是:一,带着同理心和耐心倾听,不要用大人的逻辑随便指责孩子是“没事找事”;二,回应孩子的表达,让他知道自己的内心得到了父母的悉心关照。
只有不带评判地倾听,孩子才不会瞬间激发叛逆心理,父母才有机会深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安心在书中给出的大量案例都证明,孩子某些看似“反常”的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的诱因,她把这种诱因称为“洋葱核”。
“当孩子有什么父母无法接受的行为发生时,父母最习惯的发问方式通常是“怎么办”,第一反应是怎样阻止孩子的行为。这样做治标不治本,如果不了解根本原因,孩子的某些行为还是会反复。”
剥出了“洋葱核”,父母和孩子之间才算是达成了一次真正的沟通,父母也才算是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
爱与责任无关
安心在第三章的导言里写到:“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负责任和爱,爱无关责任。”
这好像和我们长期以来的固有观念不太一样,父母生下孩子,不就应该负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