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7日开幕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疫情终将过去,但世界已回不到过去,教育也不会再是原来的教育。中国认为教育必须面向世界,与各国共同发展,将始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着力鼓励出国留学,完善留学中国的政策与服务,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出国留学”与“留学中国”,再一次成为中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10月10日,教育部就曾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337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教育部坚持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新时代留学工作方针为指引,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支持留学人员回国服务,鼓励他们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可见,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回来”,背后都在为我国培养具备世界竞争力人才,提高综合国力而蓄力。
重围之下,蓄势而为
2020年,中国国际间教育交流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人才与人文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因全球化疫情遭受冲击;中美间贸易摩擦,美国对于中国在技术领域等方面的诸多打压等不利因素,也为中国教育领域对外交流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晓宁曾回答中国教育报记者:
“疫情直接影响而遭遇的集中冲击不言而喻。短期来看,疫情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国际教育投入下降、国际人员流动锐减、国际政治局势变动等,都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消极变量。此外,国际局势演变给教育对外开放带来不利因素。这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出国留学、人才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都将带来不利影响。”
想要更好的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
1. 留学形势比想象要乐观
中国教育交流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理事长岑建君曾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时提到一组数据:研究调查发现,90%中国在美高中生表示毕业会继续在美攻读本科教育,10%表示将回国就读本科。在国内国际学校中,有89%学生表示继续国际教育,高中毕业后愿意出国留学,只有11%表示重新考虑出国留学的想法。另从今年9月国内国际学校招生情况来看,跟去年相比,招生下降率在5-10%,并不算“停止”。
“对整体留学行业来说,不能用‘暂停键’来描述。”岑建君对记者说到。
除了广大留学生出国意愿并没有受疫情和政治局势影响而大幅缩减,2020年下半年,各国留学市场也逐渐复苏,部分国际航班复航,英美部分高校推出学费优惠政策,英国恢复PSW毕业后工作签证等等,留学政策向好。
不过,比起继续积极“走出去”的留学策略,“怎么回”和“带谁回”开始成为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国际间教育交流更迫切的任务。
2. 国际教育也要做好“内循环”
不可否认,十年之前我国“走出去”的留学生,更多的是选择争取留在国外。那时候留学生怀着在海外“展开人生新篇章”的美好憧憬,大量高精尖人才扎根世界名校实验室、课题组一去不回;无数优秀的人才选择在当地知名公司展开职场生涯,继而拿永居、绿卡,成为“新移民”。
“走出去,回不来”是彼时我国国际教育工作的“痛点”。
不过,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回国也有不错的发展”成为了留学生心中萌生的念头。加之海外就业难度逐年递增,如美国“美国优先”、非移民工作签证限制等新政、欧洲及其他国家多数企业常年处于裁员状态、上世纪“巨头公司”所面临的生存危机等等,以及中国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都促使十年后今天的留学生,将回国作为首选。
据领英于2018年发布的《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的数据显示,从2011到2017,海归人数逐年递增,从最初的2.9万上升至5.3万,增幅接近100%。
这样的变化,也侧面加剧了国内就业市场日益激烈、求职门槛日益增高的残酷现实。许多人开始在这样的局面下重新审视出国留学的价值所在。
出国留学,学生们根本看重的是可以获得优秀、先进的教育资源。如果国家能够加强教育对外合作,尽可能的引进先进教育资源,诸如人才流失、“外国的学历更值钱”等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所以,国际教育也要“内循环”。
岑建君曾经表示,“内循环”并不是闭关锁国、关起门来办学,而是教育对外合作更加开放。
“内循环”核心思想就是“开放”两字。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做好“在中国服务”和“为中国服务”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努力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留在国内,包括外教、课程、教材、考试等;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资源,若不能留在中国的,要通过不同方式引入到国内,包括线上教育。
新时代,“留学国内”照进现实
受疫情影响,今年选择“留下来”和“回中国”的留学生群体确有增加。今年9月16日,教育部国际司宣布,允许北京、浙江、广东等19个省市的约9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临时性扩招持有境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中国内地(大陆)籍学生;允许国内高校通过与境外合作高校签订交换生协议等方式,接收留学生在国内借读学习。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克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均在名单之列。
而11月3日,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批准2020年上半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通知》,新批准了包括北京化工大学与美国佐治亚大学合作生物工程硕士项目、中国药科大学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临床药学本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与意大利那不勒斯美术学院美术硕士项目等3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本次批准的项目之中,以STEAM专业领域为主,与往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比,国家在专业选择上更侧重提升培养人才国际竞争力,继而促进我国综合国力建设。
此外,与海外院校加强合作,达成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分互认”合作,也是新时代中国国际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举措。
“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分互认合作,是真金实银的合作,含金量很高。要涉及到课程设置、学时、教材、测评、教师资质等等。”岑建君曾经对媒体表示。
从最初的项目合作,到合作办学,再到学分互认,中外教育合作逐步深化,更切实际。此外,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以依法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和标准,优质的中外合作项目除高考成绩要求以外,录取标准还会结合综合评价,因此生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既可以学习海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享受海外教学资源,又可以省去少则一年、多则四五年的海外居住成本,加之目前国际局势下中国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选择“留学国内”的学子比例或将继续增长。
目前最需要观望的,就是就业市场上对“留学国内”的态度。不过,以用人单位来说,优秀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首先就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优秀大学,外加上语言、专业的加持,在这个越发注重能力的社会,“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