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诺科校长之前,李健曾历任领科教育教务长和杭州四中国际部主任,在民办和公办体系内的两段经历让他对两种体系的优劣势有了更为深入的体会。
“民办的优势是比较灵活,招生受到的限制也比较少,它的机制更像一个企业。但是与公办相比,特别是在初期,民办缺乏品牌优势”,李校坦言。
出于对品牌的考虑,他选择了公办名校杭州四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李健发现公办体制对课程、教学运作和理念存在一定束缚。无论在学术层面,还是学生活动方面,可以发挥的空间都相对有限。基于多方面综合考量,李健申请调到上海诺科,从公办重新回到了民办体系,并在保持民办灵活部分的同时,结合公办教育的优势,将对两种体系的思考融入现在的工作中。
作为一名拥有物理专业学术背景的校长,李健坦言,理科对思维严谨和系统化的要求,让他无论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未来规划,还是把握教育理念时,都能融入理科思维。
他以诺科的课程设置为例,在开设课程之前,他会思考送学生顺利进入名校,需要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教育。通过倒推,他发现来自不同地域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学科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学科强弱项上也存在区别。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李校表示,诺科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梯度,并由老师进行分层教学。
在为不同程度及特质的孩子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时,李校坦言,理科背景让他能够更系统地去进行通盘思考。此外,理科思维还为他在搭建学校实体构架和拟定虚拟发展路径方面,带来了帮助。
除了理科学术背景的影响,曾在美国两年的任教经历也为李校投身国际教育圈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两年的时间,不仅让他对国外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中国学生走出去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入了解,还让他对如何衔接两国教育总结出了不少心得。
李校发现,很多托福考了高分的中国孩子,在真正到国外学习时依然感到费劲,也依然存在语言障碍。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美国大学的老师在授课时不会考虑其他国家的学生是否适应他的语速和口音。他在上课之前会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材料阅读,而在上课时可能直接讨论材料中的某部分内容。对于尚未来得及完成课前准备的中国学生而言,上课时往往无法理解老师讨论的内容,久而久之,慢慢就容易感到迷失。
此外,美国大学对学生写作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在完成一个项目报告写作之余,还要求学生进行公开演讲。为了帮助诺科学生提前适应海外的学习,学校会要求每个学生在毕业之前都要完成一份论文写作,制作成PPT,并在全校师生面前完成15分钟的全英文演讲。李校认为,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撰写国外科研的开题报告,需要检索文献,通过学术英文完成论文写作,还要把研究的内容以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十分考验学生的抗压能力。
“可能这个论文不会像国外大学要求得那么高,研究得那么深刻,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李校说。
除了论文写作,诺科也有不少课程需要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比如新能源汽车到底有助于污染减少,还是会产生污染。话题范围广泛,涉及经济、法律和伦理道德等多个领域。
他表示,在学生离开中国,进入国外大学之前,对他们留学需要具备的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把所有流程都经历一遍,能让他们比没有经过训练的孩子在海外更容易适应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