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全生长周期教育:如何在中西理念交汇点上开辟教育新篇章?
来源: | 作者:叶延武 | 发布时间: 2021-01-04 | 1458 次浏览 | 分享到:


厚植中华底蕴、融荟国际理念、多元文化碰撞的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生态构建的重点。充分吸收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校址选择和校园环境的创设上,借鉴维多里诺“快乐之家”、巴德利贝达尔斯学校、利茨乡村教育之家等成功案例,营造自然化的学校环境。


同时将体现东方气质的园林小品、名人雕塑画像、雅致国风命名、古老图腾喷画等中国元素浸染其中,内化为贯穿孩子一生的文化自觉。


立足阶段变化、尊重个体特征、彰显生命活力是学校教育生态和谐的基本要义。我们的学校教育横跨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期等多个生命阶段,教育的对象呈现出鲜明的阶段变化与个体特征。


学校教育生态的稳固与和谐要适应孩子阶段成长,IB等国际课程理念与内容的分段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包容广大学子的个性爱好,创立多种多样的社团组织;激发孩子的蓬勃活力,定期开展校内“戏曲角”“环保马拉松”“企业家模拟挑战赛”等活动。

全生长周期教育:如何在中西理念交汇点上开辟教育新篇章?


Part 03

深耕社区泛领地,

浇灌全生长周期教育之沃土


社区教育生态的不断构建是全生长周期教育实践的突破领域。“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将其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使用。几经演变,“社区”的含义指向聚集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


人的生长离不开社区,人们在社区生活、物质环境提高的同时,普遍要求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及社区文明建设。于是,以社区为载体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即“社区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改革开放后地位渐重的教育形态。


优质资源集聚、教育细节渗透、360°教育服务的生长社区是社区教育生态的愿景和目标。在社区空间设计上,细节渗透教育元素。如楼盘户型设计充分满足家庭教育空间要求,留有亲子房、学习房、娱乐区给予生命成长的新天地。

全生长周期教育:如何在中西理念交汇点上开辟教育新篇章?


公区设计探索打造教育元素文化长廊,架空层、电梯前通道、楼层大堂等处设计为文化气息十足的阅览室、博物馆、展览区。园林设计完美契合生命教育不变追求,种植课程教材提及的花草树木,预留种植区满足儿童植树梦想。


康体设施则融汇素质教育多样需求,儿童乐园、健身房、生态跑道等一应俱全,结合中高考体育考试要求,实现社区康体与学校体育的无缝衔接。


在软性产品上,提供360°无忧教育呵护。如形成以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素养教育、老年教育、家长教育、国际教育等为主的教育产品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提供教育服务。


设置业主专属教育档案、奖学金,激励社区教育发展。开设4:30学堂,延请教育专家讲座,免去家长万千烦恼,让家长省心放心安心。打造社区兴趣社团、竞赛平台,让各个阶段的生命在社区教育生态中尽情展示风采。


Part 04

融创课程新体系,

培育全生长周期教育之大树


家校共育、社区协同的生态体系是全生长周期教育实践的外生环境,而尊重规律、凸显自由、关注生长的课程体系则是全生长周期教育实施的内生支点。


课程愿景:唤醒灵魂


确立科学的课程愿景对于实践全生长周期教育,帮助孩子自由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教育理想、教育价值追求在课程上的意愿表达与具体体现,课程愿景饱含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对未来前景的期待、探究与描绘。


全生长周期教育的课程愿景应充分彰显课程与生命、国家、社会、文化间的动态关系,把课程真正建基在对个体生长周期的洞察、国家的发展壮大、社会的和谐进步、文化的领悟传承之上。


全生长周期教育的课程生命愿景就是要让学生在课程中感知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从而在课程知识开发、课程实施评价时将人的生命、生活、生长置于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


国家愿景就是将家国情怀与全球意识有机整合注入课程之中,从而形成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刻认同。


社会愿景就是要承担起促进社会周期性变革,匡扶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重大使命,从而滋养出有知识、有道德、有担当的合格公民。

全生长周期教育:如何在中西理念交汇点上开辟教育新篇章?


文化愿景就是要关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世界各族文明的吸收并纳,从而建立起文化自信,与各形态文化平等对话、交流。


全生长周期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应紧紧围绕着生命的生长脉络与阶段特征而展开。据此,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贯穿整个生长周期的浸润式课程,譬如系统规划的生命课程,丰富充实的生活课程,自然无声的环境课程。


浸润课程:连通根脉


生命的新陈代谢不是简单的同质运动,而是有阶段特征的周期性运动。一旦濒临周期终点,一个独立运转、自我循环的系统便开始解体,这便是死亡。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现正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学校所认可。


课程化是生命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总结汇编专门课程,纳入德育体系;学科渗透单元课程,开展主题整合探究;策划活动课程,通过讲故事、演戏剧等形式展开教学等都是可行的方式。这样,才能唤醒热爱生命的情感,引导处于不同阶段的孩子敬畏、热爱、感恩生命,并始终以坦然开阔的胸襟面对死亡,让生命无所畏惧、激情澎湃地自然生长。


生活是指生命个体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贯穿了整个生命周期,渗透到方方面面之中。生活课程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既有生活的痕迹,又有课程的属性。


生活课程基于日常的生活事件,设计出完整的学习路径,从行为操作入手,转向科学知识的传递,后上升为哲学文化的高度。


它把每一个人都置身于平实的生活环境之中,从当下经验切入,在自然的对话中完成学习学习交流。譬如,以“做包子”这一生活事件,建构生活课程形态,带领孩子动手实践,传递发酵科学原理,引导孩子思考探究,教会孩子耐心等待等。


环境作为一门俯拾皆是、随处可见的软性课程,对于教育的影响是悄无声息却又持久深远的。小房间链着大世界,小操场链着大健康,小花草链着大自然。


环境教育的关键不在于为孩子创造了多么豪华、多么享受的条件,而在于孩子能与环境产生什么样的链接,让孩子对环境、对自然投以持续好奇的目光,感受环境与自我的关系。家庭、校园、社区等空间内每一处细节的设计,每一个元素的应用都将汇聚成一门活灵活现的环境课程。


全生长周期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第二个层次为符合生长周期特征,满足阶段最大需求的阶段化课程。譬如适用于婴儿、儿童期、学龄初期的早教、幼儿课程,中小学为高考、留学做准备的升学课程,成年阶段为社会工作做铺垫的社会课程等。


早教课程:呵护幼苗

全生长周期教育:如何在中西理念交汇点上开辟教育新篇章?


研究表明,早期大脑发育影响儿童大脑神经回路的重塑和各器官生物学功能的完善。孕期开始胎儿的神经元开始发育,2至3岁是神经元链接形成网格化的关键时期。在婴幼儿期(0-6岁)进行良好的行为干预对开发儿童智力,减轻及补偿脑功能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脑发育与智力开发是婴幼儿期的教育需求重点。此阶段,要在充分了解婴幼儿期日常行为与精细动作的基础上,结合体能、语言、认知发展变化情况,开发出以概念驱动的探究为核心的幼早教课程,让孩子思考的种子慢慢发芽,打开孩子内在生长的动力。


譬如,针对6到36个月的孩子开设“大自然的亲子瑜伽”“野餐盒”“昆虫记”等综合课程,用最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亲密的沟通,引导孩子热爱自然,享受阅读,亲近家庭,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