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行走的星星”“奇妙的空间”“奇幻森林”等AR全息课,用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到现实世界,给孩子身临其境的感官刺激,培养孩子的科技探索欲和想象思考力。
针对2岁以上的幼儿开设“时空轨道”“影子剧场”等实验室课程,培养孩子认知世界、模仿反应、逻辑思考、动作协调、集体协作的能力。开设“蔬菜花园”“肥皂云”“森林狂想曲”等创意美学与音乐课程,培育孩子的节奏感与音乐鉴赏力,滋养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与审美力等。
升学课程:繁茂枝叶
无论我们对升学考试秉持着怎么样的看法,毋庸置疑,升学是我们绝大部分人生命过程中不得不经历的一段旅程。
一方面,这一阶段是全生长周期中最有活力、最善学习的时期,内容明确、考点清晰的升学课程为生命后期生长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知识层面的养分。
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渐趋形成与逐步稳定的关键节点,关乎着生命未来生长的纵深与方向。因此,不论是高考为导向还是留学为目标的升学课程都需要丰实与融创。
对于高考为目标的国家课程,应在体现国家意志、执行国家认同的根本前提下,跨越国别、文化的边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挖掘课程蕴藏的共同价值,把全球治理、世界责任、民主平等、法治科学、诚信勇敢等国际意识培育与考试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对于留学为导向的国际课程,则应在包容文化差异、融通人类价值的意识引领下,走出制度、阶级的局限,融合国内优秀的文化基因与教学资源,根植华夏民族的千年精髓,把以家国情怀、忠孝观念、抗争精神、通变意识、天人境界为核心的中国灵魂扎根于海外留学生心中。
社会课程:丰硕成果
成年阶段在我们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占据了最大的时间比例,但同时也是教育逐渐缺失甚至是退出舞台的一个时期。从考上大学开始,孩子们便远离父母、奔赴远方,一方面空间距离让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上大学了也就放心了”的片面认知让家庭教育的力度与频次大幅降低。
学校教育也会随着本硕博的毕业而结束。而之后的五六十年,普遍认知上是一个可以坐享前二十或三十年教育成果的阶段,是一个大可不必再主动受教育的阶段,是一个凭着故有经验便可以教育他人的阶段。
全生长周期教育强调,个体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教育,都要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就业、恋爱、婚姻、理财、养生、娱乐、育儿等等,这些都是成年阶段的现实需求与关注痛点,每一项背后都有着庞杂的知识体系,都需要持续的学习养成。
尽管在本硕博阶段,会开设门类众多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为工作做基础技能的准备,也会有形形色色的社团组织丰富课外生活,模拟工作场景。
但大多并未将成年人如何处理人际矛盾,把握沟通艺术,化解工作压力,经营恋爱婚姻,坚持健康生活,妥善教育孩子等现实需求纳入常设的课程体系。于是,某某大学高材生投毒室友,某某公司员工面试时惨遭杀害,某某城市男青年不负重压跳水轻生等一系列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都在成年阶段显现。
有人会说,这些现象都是小概率事件,不过是个人遭遇不幸与心理素质不强罢了。反思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个人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并且能将这些幸福带给他人,带给社会。某种程度来说,这些悲痛的案例不正是折射出教育的缺失与中断吗?因此,构建起完整的成年阶段课程体系对于全生长周期教育的实践至关重要。
以学校、公司、家庭、社区的空间连续实现成年各个阶段教育的时间持续。在大学校园里开设沟通、谈判、理财、恋爱、婚姻等主题相关的必选课程;在公司中将压力管理、情绪管理、危机管理等纳入年度必培课程;在家庭中将理财、养生、育儿、游戏等作为家庭成员必修课程;在社区中开设社会责任、治理与服务等公益课程。
全新的一年必将迎来全新的生活气象,崭新的理念必将开启崭新的教育时代。2020年,一连串的“疫情并发症”短时期内让全球笼罩在典型的VUCA环境之下,充满了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与模糊性(ambiguity)。
而我们的教育在深陷过至暗恐惧的“乌卡”开端,经历过一团乱麻的“雾卡”阶段后,迎来了潜心问道的“悟卡”时期。
全生长周期教育正是一颗晶莹剔透、芳香动人的“悟卡”之果,成为打破疫情后教育僵局,解决疫情后教育问题的自然之种。她将为每一个生命体提供自然和谐、自由舒展、自在惬意的生态环境,让其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生长的每一处空间、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能感知生命,感受教育,感悟生长,从而走向一片艳阳的“无卡”时代。
作者简介
叶延武
深圳市新欣教育文化有限公司总裁,教育部“首期全国中小学名校长领航计划”导师,香港教育大学亚太中心研究员,深圳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