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见信如晤,这位剑桥大学的社会人类学教授,送给了17岁外孙女怎样的人生礼物?
来源: | 作者:Mina | 发布时间: 2021-02-23 | 736 次浏览 | 分享到:


“环境总在给我们洗脑,让我们以为金钱真的存在,以为越有钱越快乐。如果不能说服我们花钱、花钱、再花钱,整个资本主义消费机器必然彻底报废。广告牌、电视广告、媒体宣扬的生活方式、体育明星永远冲我们叫嚷“钱,钱,钱”。”

“我们虽然总是挣得不够,填不满日益扩大的沟壑,通过节俭我们却能学会无忧无虑这桩乐趣。当然,生活在当今世界,钱还须够用才行。也许我们还应该开始享受人生的另一大乐趣,那就是看看我们节省下来的一点儿钱可以怎样带给他人带来帮助和快乐。”




30封信件的背后,

是对人类历史与世界之道的深度思考

除上述节选的片段之外,这些三观教育之信,站在平等角度,涉及人类的平等、爱与性、婚姻观、信仰等等,用作者社会人类学学者的角度,为读者呈现出宏大的世界观,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在写作方面,笔者对宏大问题深入浅出的解析,除了为17岁的外孙女提供多样的思考角度之外,字里行间也蕴含着不同文化、历史背后的深刻关系。非常适合初中、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三观成型之时拿来阅读。有人说,即使到了大学,或是工作之后,此书也值得一读再读。

“永远像孩子一样提问”



麦克法兰教授在接受商务印书馆的采访时曾经表示,在他17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对一些宏观的问题有了探寻的欲望。但很多成年人都会对他说:“你的问题太深奥了,等长大以后再说吧。”可等到他长大以后,却发现几乎大多数的成年人都不会再问这些问题了。

麦克法兰教授觉得自己一个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一直像孩子一样提问。“我做了爱因斯坦所做的事,那就是永远像孩子一样提问。”

“我们要传授给年轻人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就我而言,我向我采访的那些大师们学习。他们是我的老师。一旦你学会了他们的方法,学会了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你对世界的理解也会有新的角度,新的想法也会随之萌发。”

后记:

除了《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之外,还有许多文学作品透过历史的长河为孩子们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爱弥儿》,美国著名作家奥台尔的《蓝色的海豚岛》,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荷裔美籍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人类的故事》等,无论这些作品或虚构、或写实、或记录,纵使世界不断更迭交替,文字背后所透露的深刻含义始终历久弥新。人们在闲暇之余,不妨拿来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共读。

关于世界之道,无长幼尊卑之分,拿出来共同讨论,才会迸发新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