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公民同招”挺进最后一公里,民办学校绝不“躺平”
来源: | 作者:玉关虎竹 | 发布时间: 2021-06-07 | 988 次浏览 | 分享到:


其中,反映在招生方面的一些现象,如跨区招生、提前招生、面试入学,引发了社会舆论对于民办学校“掐尖”、抢生源的诟病。从以往来看,民办学校提前几个月甚至大半年就开始招生,而公办学校往往是在规定时间内才启动招生。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慧说,这导致一部分优质生源提前被民办学校挑走。民办学校借助“掐尖”招生带来的先发优势,给部分家长造成“民办强于公办”的片面错觉


在过去,“可以自主确定招生范围、标准和方式”,使得民办学校可以不受约束地扩大范围招生,拥有“招生自主权”,被认为“冲击”了既有的招生秩序,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上的“择校热”,加剧了教育焦虑。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说,当前,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摆在优先地位。在此背景下,各地招生新政策强调就近、免试、随机入学,突出了教育的公平价值取向。


翻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此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明确: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这些法律法规意在表明,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它的设立和管理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这个教育目标,在近日发布的重磅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下称《实施条例》)中得到进一步强化。2021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实施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两条有:


1、民办学校不得跨区域竞争性招生;


2、民办学校不得掐尖招生。


是“众望所归”还是“风暴来袭”?


从教育的均衡性发展来看,这些新政的落地,无疑是促使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进入同一发展轨道的手段。


但这一招,并不意味着民办学校就此“躺平”。


不但不要“躺平”,还要极力“跑赢”。


只要民办学校认真办教育,走良性发展路线而非急功近利,依然有充分发展的舞台。而规范招生政策,旨在抑制一些民办学校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办学意图,让圈钱的民营机构退场,而让真正的民办教育发展壮大。


业内专家认为,回到教育本身的意义上,各地推行“公民同招”,既严格遵循了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属性,充分体现了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基本要求,也使民办义务教育回归到教育公益属性上来。


“公民同招下,要求民办学校摇号招生,能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孩子都能有机会被民办学校录取。”武汉一位中学校长中肯地说,这不仅确保每个孩子享有优质教育的均等机会,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也是为了学校更加良性的发展。


03


民办学校招生大考,

打铁还须自身硬


“公民同招”的实施,给民办学校带来怎样的考验?


去年,上海实施“公民同招、摇号入学”政策后,某民办初中提醒家长:掂量好家庭经济实力后,再决定是否为孩子报名。这被视为民办学校有些“不淡定”的现实写照。


自2020年以来,给入学招生纪律“划红线”,明确严禁提前招生、公办民办学校混合招生等政策,成为全国各地推行新政的重点。


在今年的招生政策中,有些省市甚至明确规定,每名学生只可选择一所民办学校,公办、民办学校不能兼报。对于未被民办学校录取的学生,回到公办学校录取体系,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


还有些省份提出,在录取过程中,邀请纪检监察部门、新闻媒体、家长代表等参与,全程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招生公平和入学机会公平,确保任何学校不享有提前招生特权。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公民同招”从招生这件“关键小事”入手,有利于从源头上促进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公办、民办学校过去存在的“不平等竞争”格局有望被打破。


但与此同时,“公民同招”不意味着对民办教育的抑制。从政策制定的考量上看,无疑是希望通过“就近、随机、公平”的原则,规范学校招生行为,打造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生态。


民办学校首先是做教育,不是办企业,它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民办教育要回归到教育的公益属性,回归到保障每个孩子入学机会公平的轨道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这样说。


随着“公民同招”的全面实施,民办学校将如何发展?划片招生、不能掐尖,拿什么和公立学校竞争?


想必这是每个民办学校校长夜以继日思忖的问题。政策实施后,学校生源流失是必然的。然而在张志勇看来,“二者之间的竞争不在于生源竞争,而在于办学特色与教育质量的竞争,提高义务教育整体质量才是当务之急。”


俗语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近日,广州市为明学校校长王礼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番话,或许能给民办学校打打气。他说,公平、规范、均衡、优质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政带来的发展“困境”,民办学校管理者的关注点必须“向内看齐、向下扎根、向内赋能”。顶思在此引用如下:


向内看齐,即注重质量提升,内涵发展;


向下扎根,即深挖潜能,特色发展,蓄势崛起;


向内赋能,即要努力成为教育变革的创新者,善待教师,善待学生,善待家长。


对于众多民办学校而言,在“公民同招”政策基调下,学校未来的发展将走向更有质量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在2020年上海正式实施“公民同招、摇号入学”政策后,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分层教学,采用个性化反馈与评分机制,以及着力构建家校协力会(PTA),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桥梁等有力举措,帮助孩子们实现更好、更安心地学习和成长。


在吴子健校长看来,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使在(公民同招)新政下,我们也要让每一位孩子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与带来的招生挑战相比,对于追求创新发展的民办学校而言,公民同招则是一次变革机遇。


诚如另一位民办学校校长所说,“未来民校的好名声不会仅看升学率,更多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品质的追求和服务意识。注重品牌特色打造,以教科研课堂改革为阵地,让每个孩子在高效课程中受益,得到个性化发展。”


“公民同招”的大方向,当然是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资源均衡发展,但学校的个性化教育更加重要。


例如针对生源参差不齐问题,有的民办学校会根据孩子不同特性不断细化教育方式,正视群体结构差异,推行更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甚至给孩子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课程和生涯规划,帮助孩子有效成长。


随着公民同招、摇号入学政策的深化实施,看似增加了孩子入学选校时的不确定性,实则提高了学生获得优质个性化特色化教育的确定性,推动着面向未来的深层教育教学管理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