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史上最强监管来袭,校外培训步入“生死时刻”
来源: | 作者:茱莉 | 发布时间: 2021-06-22 | 82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警惕虚假宣传诱导缴费。部分培训机构为招揽生源,以明显低于成本的价格售卖课程、以不当用语误导学生报名,甚至虚构从未成交的课程原价,然后以划线价、折扣价进行虚假宣传,吸引家长缴纳培训费用。


二、警惕巧立名目违规收费。在缴纳费用前,家长要详细了解培训机构向社会公示的所有收费项目,对超出公示范围、一次性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收费,需仔细辨别,谨慎操作。


三、警惕炮制噱头高额收费。部分培训机构利用家长和孩子考前的急切心理,假借命题研究中心、命题专家甚至命题人的噱头,组织所谓的“保密培训”“内部培训”等,收取高额费用。


就校外培训机构收费监管问题,上海市日前开始探索培训机构与商业银行实施定期划扣等新型资金监管机制。此前,上海市普陀区全面推广银行专户划扣模式,即消费者将学费缴入银行专用账户,由银行按照指令将不超过三个月的学费划扣至机构账户。北京、宁夏等地也已经先后出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


说到底,整治不是目的,规范发展才是正解。


校外培训机构“助长”家长焦虑的背后,是“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指挥棒。从长远来看,规范发展也是破除“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等痼疾,特别是推进教育评价的系列改革、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缓解孩子和家长焦虑的必然之举。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张薇认为,目前在校外培训市场上,存在着用经济理性替代教育理性的趋势。校外培训应当克服短视、功利倾向,回归教育的专业性和教育的基本价值。


03


“强监管”时代到来,

终结校外培训野蛮生长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K12课外教培的整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18年,全国各地就对K12课外培训机构进行过一轮整治,主要也是针对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发家长的焦虑情绪。推出的举措包括:


1、查处无证无照的培训机构;

2、纠正超纲超前的强应试行为;

3、规范办学条件、师资聘任、招生宣传、安全隐患等情况。


在整治行动下,整个K12教培行业(尤其是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培训)出现大洗牌,不规范的中小教培机构大量倒闭,而大型上市培训机构经营较为规范,获得良性发展。


但这一次,不可同日而语。


新一轮整治风暴来袭,校外培训机构置身风暴眼中,未来何去何从,不仅成为行业命题,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大大小小的培训公司(包括线上线下),监管趋严,靠烧钱营销的获客模式或将失效,广告诱导亦需收敛,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内容。


在监管层面,来自专业的呼声甚为强烈:


浙江省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曾在具体举措上,呼吁应尽快在市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情况、开班情况、学生名单、培训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收费标准统一录入平台。可以公开的公开,不适合公开的在后台做好数据留档,以便于征税、审计、管理等。


与此同时,张咏梅还向家长们发出提醒:要有理性思维,明白有智慧的陪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认为,课外班的乱象,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她认为,要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教师资质等进行全方位治理,严格准入和督查机制;要通过优化评价导向、评价机制,改变培训机构对教育绑架和裹挟的局面。


事实上,要解决培训机构野蛮发展,不仅仅是整治,更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待解决,如学校招生(摇号入学、教育均衡化发展,以及上海推出的中考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评价改革)等。


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治理校外培训“顽疾”背后,显然更多应在改革教育体系,以及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上发力。而作为学校教育以外的补充,培训机构应作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力量,被纳入教育的规范发展体系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监管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一直存在一个难点,就是由于缺专门的监管力量,导致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措施难以落地。此次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传递出教育部要彻底解决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管难的决心。


按照机构设置,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两大关键任务:一是确定科学的准入门槛,二是建立完善的备案审查机制。


光明时评分析称,科学的准入门槛,不仅意味着要剔除唯利是图、浑水摸鱼的不良机构和个人,同时意味着不能因门槛过高加剧正常培训机构的合规难度和生存困境。在此基础上,完善备案审查机制意味着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一切经营性活动,都必须接受全方位的监督和监管。


可见,教育部增设监管司、强化监管,不是简单的一棒子打死,而是把校外培训作为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对其规范管理,让校外培训回归到其本身的功能定位,回归做教育的本质上来。


但出台怎样的策略,如何进行有效监管,真正的靴子尚未落地。


6月17日,来自路透社的一则快讯称,中国政府将试行禁止寒暑假校外培训更为严格的措施,整顿规模达1200亿美元的教培行业,包括对广告的限制,以及禁止假期补习。


伴随着政策的不断加强和收紧,教培行业已是风声鹤唳。6月17日,美股市场中概教育股全线下跌,好未来跌14.06%,高途集团跌8.24%,精锐教育跌4.65%。自今年以来,教育股跌幅均达70%左右!


而近一个月来,作业帮、高途集团等在线教育机构开始大收缩行动:裁员、启蒙业务关停,毁约应届毕业生offer……连锁反应蔓延整个行业。


校外培训,真的要变天了!



相比校外培训以往的如火如荼,如今整个行业陷入一片沉寂,令人唏嘘。就在今年2月,央视还曾报道“教培行业成就业新宠!企业招聘上千人,名师年薪普遍超百万”的新闻。


然而,监管风暴的来临,给这个行业再度蒙上一层阴影。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些监管政策呢?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陈志文认为,这是完善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管理体系之举,也是开启全面监管的标志,此后校外培训行业发展将不再任由市场主导。


教育部专门开设司级单位来监管,也印证了校外培训不是儿戏。通过监管、整顿,消除不合规、不合法的现象,摆脱资本的疯狂操控和推波助澜,让这个行业走上正规化发展,保障公众利益不受损害。


从长远来看,这对大多数培训机构的良性发展都有利,而那些扰乱教育生态的投机行为必遭淘汰。我们也相信,未来的发展空间与机会属于那些合法合规、坚守本心、认真做教育的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