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美育这堂课,先从“审丑”开始
来源: | 作者:玉关虎竹 | 发布时间: 2021-08-13 | 1168 次浏览 | 分享到:


只有阅读最伟大的东西,才有可能拥有伟大的头脑。


而阅读伟大的作品,我们需要带动全部的感觉系统,让每个字唤醒所有的神经细胞,捕捉其背后传递的感觉,唯有如此,文学能力、审美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希望大家从此以后与经典为伴,将时间精力用在真正能够提升心智水平的伟大作品上。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我家后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不懂文学的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么?但是鲁迅真的是想告诉我们他家种了多少棵枣树么?一棵……两棵,他其实是引导读者一同体味整个观察的过程,这当然也是一种感性思维。


于是乎我们明白,写作不是呈现认识世界的结果,而是体验世界的过程。就好比沈从文先生,只在船上待了那么一会儿,便生发出如此多感触,并以无比丰富的文字传达他感受世界的过程。


04

我们需要对美多一点感性


老师一定给同学们布置过类似这样的作文题,来记述自己有意义的一天。但是,有的人可能会抓耳挠腮,想不起自己到底哪天是有意义的,就写“今天去了颐和园,然后就回家了”……


大家需要“有意义的一天”吗?其实不一定——一旦拥有了感性的丰富性,每一个片刻都会有意义、有价值。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色在感性的体验中都可以变得很美。


有些人之所以觉得写作文吃力,可能就是因为老想写一些所谓“高大上的”“深刻的”“宏大的”话题。其实那些成功的“大家”,伦勃朗也好,梵高也罢,他们的眼睛瞧着的都是小处、微处,对于他们来说,每一瞬间的感受都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素材。


看看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教什么呢?一是讲大量的知识,二是要孩子们“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


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梁晓声:《母亲》)


把它“总结”一下大概就是:作者见到了在车间艰苦劳作的母亲。


有问题么?没有。但所有感人至深的情感、丰富的感性元素全被抹除了。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是十几年努力去除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训练,还能指望他们拥有对美的嗅觉么?


诚然,我们的语文课需要同时包含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训练,但我们是否可以区分一下,一篇课文要以感性价值为先、还是理性价值为先?


倘若是议论文,科普文,说明文,当然是理性思维更重要——但对于沈从文那样伟大的文字,我们更需要多一点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