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对话常熟UWC校长:教育这么“卷”,我们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热情?
来源: | 作者:Zoey | 发布时间: 2021-09-02 | 852 次浏览 | 分享到:

5月份,常熟UWC校长Pelham Lindfield Roberts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透露了学校的创新举措。在当前教育新政频出、全球疫情反反复复的情况下,常熟UWC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教育到底该走向何处?


日前,顶思记者来到常熟UWC校园,与校长展开了一次对话,了解这所以“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为使命的学校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探路前行。


文 、编 | Zoey


今年5月,常熟UWC校长Pelham在该校的毕业典礼上造了一个新词——“大流行病文凭”(pandemic diploma),一下击中很多人的心门。


“作为一届特殊的、在疫情期间完成学业的毕业生们,你们获得的是一张‘大流行病文凭’。当你们看着这个世界时,可能会说:‘如果是我来掌控的话,或许我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Pelham话音未落,掌声已经响彻礼堂。


▲校长Pelham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演讲


这番令人心潮澎湃的演讲仿佛把大家拉回到50余年前——1962年,世界第一所UWC——“大西洋世界联合学院”(UWC Atlantic College)在英国建立。当时,二战后百废待兴,UWC提出了宏伟的育人使命——致力于通过教育,联合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从而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简单来说,培养致力于推动和平、建立友谊与合作的使者。这也被《泰晤士报》称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令人兴奋的教育课题的实验”。


在当下的VUCA时代,UWC的价值使命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UWC学校。南非总统曼德拉、英国查尔斯王子、约旦努尔王后等知名政要都曾担任UWC联合主席,这为UWC奠定了极高的国际声誉。


50多年来,UWC教育在开枝散叶的同时也正面临各种挑战。如何坚守UWC的使命和价值观,这正是校长Pelham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Pelham可以说是个老“UWC人”。作为出生于加拿大的英国裔,他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获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在英国巴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导力和在教育机构创建组织文化。1995年,他和UWC结缘,在当时加入了英国大西洋UWC,担任救生船服务项目组组长及宿管导师,并负责开发了《和平及冲突》课程。


在这里工作十年后,他先是前往UWC创始人、著名教育家Kurt Hahn在德国创立的第一所国际学校执教,后又到非洲南部的斯威士兰UWC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几度漂洋过海后,Pelham被任命为印度UWC(UWC Mahindra)校长,并在那里大展拳脚。


2018年8月,Pelham来到中国常熟UWC正式接任校长一职。“不断尝试、拥抱变化”的Pelham,不仅与UWC气质相投,更是UWC近20年发展的直接见证者和参与者。


他反复强调,在变化的环境中,确保UWC的育人价值观真正落地,始终是他的使命所在。


01

“如果问题发生在意料之外,

我们能否创造性地寻找解决方案?”


常熟UWC的大门呈八字型展开,寓意“四面八方”。每年到了毕业季,来自100个国家的毕业生们会在大门的阶梯前合影留念。但是今年6月,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中外国面孔明显少了许多。


▲常熟UWC校园大门


受疫情影响,自去年以来,近200位外籍学生滞留海外无法回到校园。而2021入学的新一届DP1(高二)未招收居住地为外国的外籍学生。

 

可见,疫情对UWC这样一所同时招收中外籍学生的学校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Pelham介绍,去年疫情期间,不少外籍老师留在海外。学校迅速开启了线上远程上课的模式。但是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比较大的挑战是时差问题。同上一堂课的学生,有的在中国,有的在拉美、非洲等地区,这种情况下,有的老师在早上10点开始上课,有的老师晚上7点还在上课。

 

对于校长Pelham来说,在随机应变的同时,疫情带来了一个重新思考教育价值的契机。

 

他对顶思记者说:“我认为这场疫情就是在考验教育和学校的价值。简单来说,就是检测学校以及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态。我在今年的毕业演讲里提到了‘pandemic diploma’(大流行病文凭),就是想告诉2021届的毕业生们,他们的高中学习经历非常特殊,遇到了这场重大的疫情。他们应当从这场疫情中学习的是,很多事情不一定会朝着他们预想的方向发展。当事情在计划内发生时,那么这件事情很简单;但是一旦事情的发生在意料之外,他们是否能够创造性地寻找替代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为事情带来转机?”


▲常熟UWC校园图书馆名人语录


Pelham认为教育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解决问题、接受挑战,并与他人合作,设计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能落实、传播,能够从受众那里获得支持。换句话说,教育最终要回到原点——学生能够把所学的技能应用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但由于高中这一学段的特殊性,学生和家长很容易将目光专注在升学上。学生们往往专注于应对学业,提高分数,而无暇顾及其他。这样的学习状态与UWC最初设立的培养有情怀、有责任感、有领导力的青年人相去甚远。

 

因此,Pelham主张,教育应该做出转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抓手来提高学术能力,也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自主权及信心,比如用1-2个项目来替代IB课程中的TOK或者EE科目。

 

“IBDP课程创建于1968年,从学习方式到评估方式跟50年前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世界正在发生变化。”Pelham坚定地认为,“我们应当为学生寻找更适合未来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事实上,目前IBO正在领导对IB课程的革新,而不同的UWC学校都有自己在课程创新方面的倡议。在常熟UWC,Pelham透露学校将从今年开始推出“知行”服务主题(Service Stream)项目。


02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参与到

激发他们人生热情的事情上”


“知行”服务主题秉承“知行合一”的精神,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出发点。Pelham介绍,常熟UWC的学生要在2-3年的时间内专注于9个不同的“流”中的一个,包括:体育,户外活动,和平与正义,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媒体与传播,艺术, 设计、创新与工程,教育与研究,文化、多元与身份认同。学生可以在这些不同领域释放自己的热情。


该项目是对此前常熟UWC的“知行”项目的延伸和拓展。“知行”项目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学生围绕中国语言和文化、青年领导力与环境保护三个板块自发开展项目进行学习和研究。相比较之下,“服务主题”更聚焦,更有专业性,也更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导向。


▲常熟UWC学生参加FRC机器人大赛


在“服务主题”里,学生按照自己的热情和特长选择一个主题,组成一个学习和生活的群体。这样一种教育形式正是源于Pelham校长的“社群观”。


在印度UWC任职期间,Pelham就曾积极推动学校创建“意向型社区”(Intentional Community)——这是一个社会学术语,一般指由有共同信仰或目标的人组织起来的社区,这些目标包括环保、艺术、健康等领域的共同信念。


Pelham进一步解释,每个人都应该为他们所属的社区做些什么,因为他们也能从社区中有所获得。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从社区中索取,你就应该有所付出。


在印度UWC,对于刚进来的学生,老师首先会引导他们去探索,他们是谁?他们的身份是什么?他们代表了谁?从而调动他们的认知,激发他们的认同感——也就是他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息息相关。


接下来,学生会被划进入不同的“意向型社区”。在“社区”里,UWC的学生会配有导师(advisor)。导师的职责是,推动学生能够在2到3年的时间里,不仅要进行常规的课堂学习、通过IB考试、为升学做准备,还要更深入地去做一些服务项目并全情投入。


▲常熟UWC学生在昆承湖旁取水做环保调研项目


Pelham认为,“从社区服务的角度想一想,我们应当把社区和学校相联系。想一想围绕在学校周边的社区,我们能为它们做一些什么?比如:孩子、老人、身心有疾病的人。我们同属一个星球,而我们的星球正在经历各种挑战。我们要想处在全球社区中,下一个阶段会发生什么呢?这一点非常重要。”


Pelham所描述的教育理念,颇有“胸怀天下”的意味。这也是他一直以来推动意向型社区并热衷于此的重要原因。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关注“社区”,把所学的知识与解决社区问题联系在一起,学习就有了更持久的动力,而不仅是出于某一个理论上的理由。


其实,类似的社区文化在UWC的寄宿制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常熟UWC正堂大门旁边有三栋宿舍楼,楼里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名称,比如Heimat, Baile, Efie,这些不同语言的单词翻译过来都是“家”的意思。学生们跨年级、跨国籍地被分配在一个房间里。2021届的一位毕业生曾撰文称,面对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疫情,Baile的活动仍不间断,从《空中音乐电台》到每晚准时出现的《线上自习室》,Baile的家人们无论在哪里都能陪伴彼此。如今,“社区性”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延伸到了学习活动中。


Pelham认为,这些“服务主题”活动为学生施展学术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也让他们能够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加入到常规课程以外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在学知识、取得好成绩、升读名校之外,能够参与到激发他们人生热情、能让更多人受益的事情上。”Pelham一再强调,并对即将开展的项目充满期待。


03

“让孩子们自己选择,

他们梦想更多可能”


作为校长,领导一所学校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家长。”Pelham脱口而出。


上任常熟UWC校长三年,Pelham长期在一线与学生家长打交道,了解他们的诉求。很多家长虽然把孩子送到高中住校,但还是经常打电话到学校,问孩子的情况,尤其关注孩子的学业。Pelham颇为感慨地说,“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这是一句“英式幽默”。一来,他肯定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高度重视。二来,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中国家长太“卷”了。


Pelham告诉记者,家长把孩子送到UWC,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他们的期待往往是过高的,处理的不好,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有些家长认为,如今在IB考试中拿到40分已经不算足够好,只有孩子进入一所顶级大学才能体现出孩子的优秀。但是每一个学生都不同,都有不可思议的价值。进入藤校并不能作为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事实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进入藤校。但是孩子们不这么认为,这一方面源于父母的认知,另一方面来自于同龄人的压力。”Pelham说,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在UWC,在中国,在全世界都存在。它就像一种疾病,在蔓延。


因此他担心,父母之间会变得相互竞争,觉得自己必须为孩子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才能让他们胜出。


“教育就像养花。我们不断地把水、米、鹅卵石等东西都塞进花瓶里。花会被压碎,它们必须得有呼吸的空间。对父母来说,需要把东西从花瓶中拿出来,让孩子呼吸,并且有相当大的自由度,让孩子可以自己做选择,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推来推去。”Pelham动情地说道。

 

从这一点来说,Pelham希望家长可以支持孩子自己选择学校。“如果孩子们愿意来到UWC,那意味着他们想在未来拥有更多可能。这是我最想传达给父母的一个信息。”

 

▲常熟UWC学生参加“彩虹跑”活动


在采访的尾声,作为研究“领导力“的专家,Pelham用三个词总结了他领导UWC的三个策略——ETC。E代表着参与(engagement),T代表信任(trust),C代表社群(community)。

 

参与——学校必须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他们不能只关心自己的成绩,学校必须不断地推动、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信任——学生需要信任老师,学生之间也要信任彼此。这是教育发挥作用的前提。

 

社群——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获得乐趣,而是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我们能为它做什么,我们为此可以进入真实的世界“冒险“。这才是社区的价值。

 

想象一下,如果青年人面对共同的问题,都能同心协力,解决问题,任何困难是不是都可以克服?复杂的问题也可以解决?

 

在Pelham眼里,这正是培养未来领袖的三大“法则”。


(图片来源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