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近30%青少年正在遭受心理危机,学校如何帮助孩子脱离“价值深渊”?
来源: | 作者:Mina | 发布时间: 2021-09-24 | 1370 次浏览 | 分享到:

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的团队发表了一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数据显示,有17.5%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内患有某一种精神障碍。中科院心理所2021年发布的全国国民健康数据中表明,青少年抑郁发病率高达26.4%。在精神科医生的诊断数据中,无论学校体制如何,一个班级20%左右的孩子看过精神科医生。


这些现实而残酷的数字背后,是不得不正视的严峻事实:青少年正遭遇“心理危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心理频频“亮红灯”?学校、家长、以及关注着危机的我们如何为他们撑起心理健康的“保护伞”?


文、编 | Mina


 “第一名不能没有,我一定要出去考试。”


小枫(化名)一直是学校里的学霸,几乎永远是班上的第一名。学习之外,他会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发展全面,非常出色。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传说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这种近乎于完美的表象并不能达到他对于自己的要求。一次成绩优秀很容易,难的是次次优秀,永远优秀。小枫把自己逼得很厉害,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睡觉。比起那些对自己要求很宽松,让家长头疼的学生,小枫这样自我鞭策、有着强大自驱力的孩子令人钦佩,也让人心疼。


久而久之,他把自己越逼越紧,压力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不好,之后逐渐发展为抑郁,直到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产生了结束自己生命的倾向。他的父母对此有所察觉,并开始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由于心理已经出现危机,小枫不得不住院治疗。


期末考试马上来临,小枫说什么也要回学校考试。他说:“第一名不可以没有,我一定要出去考试。”一个礼拜之后,他在自家附近的树林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感恩上天赐我一个儿子,感谢他陪伴了我18年,再见,我的宝贝。”小枫走后,他的妈妈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段话。


“学霸”、“第一名”、“不可以失败”、“要一直优秀”……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孩子会把自己逼上绝路?直到看不见的无形压力把他最终压垮。


“青少年心理危机与心理健康已经迫在眉睫。”徕希心理联合创始人,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徐凯文博士指出,像小枫这样的故事早已不是个例。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绝不能忽视的社会性问题,诸多悲剧的阴影笼罩在着许多家庭。



01

走不出去的价值深渊:

除了成绩,“我”是谁?


与前几代人“吃饱穿暖”的物质追求不同,当下的孩子们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冲击之下,孩子遇到的困惑空前之多,他们的思想更丰富,心思更敏感。与上一辈处在青春期时情况不同,他们会更早地成熟、更早渴望找到自我的生存价值与意义。


“孩子们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于是成为老师喜欢的人,父母喜欢的人。通过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和认可,以寻求外部认同。”徐凯文博士谈到了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可惜的是,目前对于孩子们的外部认同,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成绩、学习方面。无论从父母、学校,还是社会,“好孩子”的标签似乎就是学习好,听话;“好学生”的标签就是“学霸”等等。就像现在的社会评判成人多用金钱衡量,大多数人对孩子的评价也简单粗暴地聚焦在了成绩上。


徐凯文博士从过去经历与学校交流中发现,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孩子都处在教育压力链的底层:地方希望教育出成绩,升学压力落到了学校校长身上;校长为出成绩,压力自然落到教学,老师身上;老师需要出成绩,压力自然落到学生身上。


除此之外,家长对于孩子也在成绩上寄予厚望:上公立学校的孩子,家长说你要努力,考上好高中,就可以考上好大学;上国际学校的孩子,家长说我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物质条件,你更要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


在寻找人生价值的路上,到处都是成绩的指示牌,孩子们自然开始用成绩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前文所述小枫,竭力维护着自己“第一名”的人设:人设不能塌,塌了世界就塌了。徐凯文博士向顶思记者坦言,在他以往接触的病例中,有大批外人看来相当优秀的孩子,就是“不放过自己”。维持人设,成了孩子们定义自身价值感的魔咒。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在徐凯文博士以往的青少年咨询案例中,“厌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之所以如此多的孩子产生厌学心理,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大部分都被从成绩维度去评价。“再优秀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考第一,无论是考得更好还是继续保持,成绩引发的焦虑愈发强烈,学习不再是一件开心的事,而是令人厌倦,厌烦,甚至恐惧,以至于产生自我伤害的倾向。”这是徐凯文博士最深切的感受。


在徐凯文博士看来,成绩其实是一种“价值泡沫”。


也就是说,所谓的名校录取率、升学率很大程度是一个泡沫。国内高校每年针对各地发放的录取名额相对固定,即使某省某学校毕业生清北录取率100%,也丝毫不会为当地多创造任何一个进名校的可能——“内卷”更多造就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而孩子成为了牺牲品。


当下极为迫切的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找到成绩以外,基于人的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02

当下这个时代,中国人要做心灵升级


2016年,徐凯文博士提出的当下中国青少年因价值、意义感缺失反映出来的“空心病”概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当下这个时代,中国人要做心灵升级。”徐凯文博士谈到随时代发展,国人的追求从之前的物质诉求转而上升为精神追求,青少年更是如此。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特点决定了我们如何定义和感知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云:“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区别于西方,中国人认为人生而有良知。徐凯文博士等曾针对“良知”做过相关的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空心”的程度与良心的缺失成正相关:“良心”分越低,空心程度越严重。


何为良知?即恻隐心,孝敬心,责任心。“能不能帮助别人,对家庭,对社群,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徐凯文博士这样评价国人的价值体系,“只有帮孩子找到真正自我的价值,空心被意义填满,才能抚慰他们的心灵。”



显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合力。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首先要扛起责任。除此以外,基于我国国情和教育特点,学校在青少年心理建设上也具备天然优势。


徐凯文博士曾在国际上与西方的学校就青少年心理建设方面做过交流,得到的反馈多是羡慕。因为在中国,孩子们的安全和心理健康,从来不是个人、单个家庭的事,孩子的身心安全,学校及相关部门都要付起责任。家、校、社一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此外,在学校中,心理健康工作也绝不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属工作,学校本身的管理机制也有助于全面指导、帮助孩子。“我们有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者,不同学校类型还会有生活老师、导师等等角色。在这一层面上,如果大家形成合力,一定可以解决问题。”徐凯文博士说。



03

学校要立德树人,育人育心,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人的心理具有非常强的文化特点,不同文化下成长的人,造就的心理状况也各不相同。学校的意义在于育人育心。比起成绩,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肯定自我价值,塑造成为内心更加充盈、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的人,是学校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徐凯文博士对顶思传达,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建设和发展是根基,是基础,也应该是一切教育目标的源头。


而心理建设不是单打独斗,也要善用科学的手段及方法。


徐凯文博士告诉顶思,针对当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要做两件事:一是防微杜渐,二是提前干预。


“首先,针对当前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意识到全员筛查的重要性。”他以中国疫情防控举例:我国在抗疫上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就是因为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如此。


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从筛查、预防到治疗,给出了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方案中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