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国际学者对话:为什么全世界都开始热衷全人教育?
来源: | 作者:王动 | 发布时间: 2021-11-15 | 54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了契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同时也满足家长的期待,华德福学校对自身办学模式、教学教材等内容进行了三次改革,在实践的过程中将西方全人教育的理念和中国文化相融合,找到了自己的办学定位,并做出了特色,依据生命性重新设计课程。他表示,社会上唯成绩论的思维惯性很难改变,我们应该持续探索一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全人教育之路。


最后,徐康乐女士分别对三位嘉宾的深入讨论进行总结:米勒教授的发言由面入点,既让大家对全人教育的整体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海外学校对全人教育的实践有了近距离的观察。黄政雄和李泽武两位校长更侧重对亲身经历的分享,让所有听众对近年来中国全人教育发展的艰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给大家提供了全人教育理念本土化的不同思路,同时也对两位在实践全人教育的道路上展现出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表达了敬意。


在论坛的下半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就全人教育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面对新时代的环境和要求全人教育要如何发展进行了主题分享。他认为,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只有四十多年历史,但是中国从孔子时代就追求全人培育,迄今为止也是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中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刘宝存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教授列举了从孔子直到近代中国教育观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他认为全人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受到全人教育思潮的影响,也是中国人追求全人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对“半人教育”的反思。他指出,由于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模式,将教育专业进行调整,随后逐渐加深细化的举措,导致现代教育中出现工具化、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专家,如孟明义、潘懋元等在全人教育的理念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对这些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他也认为,尽管现实困难很多,全人教育是一种可能不会完全实现的理想,但依然还是一种我们不能放弃的追求。


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储朝晖先生结合我国当前的双减政策,阐述了全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全人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整体教育观和长远教育观。他认为,传统的以成绩的标准、知识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全人教育所要做的,正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使集权单一的评价体系转向分权多样的评价体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建议,学校应该回归常识,遵循常规育人规律,使学生重新成为学习的主人,完善校内学生成长服务体系,从教学型转向学习服务型,同时重新改变对校内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淡化分数比拼,更新质量观,将学生培养为健全人格和意志的“全人”。


论坛尾声,程贺南博士进行了总结:嘉宾们的分享,为社会探索全人教育提供了重要启发。下一阶段,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将联合国际全人教育专家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和培训活动,支持更多的学校和社区理解和实施全人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