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985妈妈反鸡娃实践”背后,“创新教育”面临生死劫
来源: | 作者:多多 | 发布时间: 2021-12-10 | 72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周,《回龙观,一群985妈妈的反鸡娃实践》一文,刷屏了很多家长圈。故事讲述了北京一批高学历中产家庭,大胆放弃公立学校,把孩子送到乡村“快乐学堂”,在远离鸡娃、内卷、霸凌的“世外桃源”自由散养度过童年,却又在升学的人生关口无奈逃回体制内教育,艰难地融入主流。该文发布4小时阅读量超过10万,一周内突破100多万。“反鸡娃实践”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和热门话题。故事的背后,创新教育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和深度调查……

文  | 多多

编  | Eva


曾几何时,主打“快乐教育”的非主流创新学校是国内教育行业的一片蓝海,吸引了众多优秀教育工作者参与办学,其中不乏知名国际学校、公立学校的优秀师资及管理者。


然而,《回龙观,一群985妈妈的反鸡娃实践》一文中的故事,却“撕开”了创新教育的残忍真相。“难道快乐教育注定失败?”“双减、民促法落地,注定这些非主流创新学校生存更难!”各界众说纷纭,将非主流创新教育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01

“反鸡娃实践”戳中社会痛点


“每个字都是用我和孩子们的真实经历写成的。”“反鸡娃实践”的作者,也是故事主人公男孩小李的妈妈。媒体人出身的她,15年前第一次采访“回龙观首个家长自助小学”时,结识了当时为女儿编教材、在家里办“学堂”的校长夫妻。


校长夫妻办学之前,均从事教育工作。15年时间,小李妈妈亲眼见证了这个“草根”创新学校的顽强生长。从回龙观的小区三居室,仅一位老师、四五个孩子,发展成300多孩子、四五十位老师,小学、初中共12个年级,拥有山丘、竹林、果园、池塘、体育馆的教育园。


在这里,不用公立学校教材,没有大小考试排名,不系红领巾,远离了竞争、内卷的同伴关系里,少了戾气,多了善意。


“反鸡娃实践”的故事爆火后,多家主流媒体紧追热点采访小李妈妈。“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从新闻工作者变身热点事件当事人。”用15年时间去亲历、记录、反思,浓缩成一个故事,这样的经历在她20年的新闻从业生涯里也是第一次。


众多网友被故事戳中痛点——


●“看哭了,应试教育下待了12年的我直到大学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看到后半段特别想哭。羡慕孩子们拥有理解他们的父母,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而我喜欢的,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被我妈否决了,我不敢反驳。包括现在的专业,我也不喜欢”;


●“毕业20多年了,我还是会被考试不及格、没完成作业的噩梦吓醒,一身冷汗”。

也有网友表示:

●“真替孩子们捏把汗,很担心结尾孩子们进退维谷。好在他们各自上了心仪的学校。无论快乐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妈妈们都没松懈过”。

对比孩子们自由快乐的童年,小李妈妈在故事里如此描绘自己当年的校园生活——千人“大厂”如富士康,班级勾心斗角像《甄嬛传》,在电影《少年的你》里看到自己。数百网友点赞并留言表达强烈共鸣。


02

办学资质引发学校生存危机


在“反鸡娃实践”的孩子们眼中,母校生活的片段如同百看不厌的电影,经常在脑海中回放:灰鹤、野鸭、黑猫,岸边写生、水里划船、采摘桑葚、樱桃。一起到古镇摆摊“创业”,一起重走“丝绸之路”,一起露营烧烤,《波西米亚狂想曲》响彻山谷。


孩子们的黑板

乡村的校园生活


然而, 孩子们并不知道,母校刚刚爆发了一场生存危机。

 

今年9月开学后,这些孩子们的家长接到紧急通知,赶往位于昌平区的“快乐学堂”,校长夫妇无奈摊牌:由于教委发布学校停办的通知,办学资质无法继续使用,学校所在村正在拆迁,学校的投资方计划将在校师生整体转让给一所大型私立学校。

 

“噩耗来得太突然!我们不了解校长夫妇与投资方之间发生了什么,但这关系到300多个孩子上学,五六十位老师的饭碗!”家长们直言,当初放弃公立学校,奔着创新教育而来,不想像商品一样被转卖。

 

一位家长直言:“我们很多年前就实现了‘双减’,摸索素质教育,却在‘双减’‘民促法’到来之际生死未卜!”

 

也有家长质疑,学校为何不在接到教委通知的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刚开学,刚交完学费,找下家,办转学都非常难。”悲愤、纠结的家长们很快冷静下来,一部分家庭决定退费,自行给孩子物色其他学校。另一部分家长发起“拯救计划”,愿与学校共存亡,征集近百人签名,一同求助教委,宽限时日,妥善安置师生。

 

不少家长自发每天值班“护校”,应对突发情况,尽量不让这场“浩劫”扰乱孩子的校园生活。家长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奔走,正常教学没受太多影响。家长们认为,风波平息只是暂时的,学校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尽快找到新的合作伙伴和新校址,解决办学资质。

 

这不是个案。据了解,北京及国内其他城市的创新学校,多数都饱受办学资质的困扰。即便办学多年,也很难取得独立、合法的学校资质,多数是通过挂靠其他学校或以“合作办学”的名义解决孩子的学籍。

 

办学资质问题,如同一颗“定时炸弹”。

 

一位上海的家长吐槽:“孩子之前在上海一所小型创新学校读二年级,学籍一直办不下来,最后只能降级两年,回到公立学校重读一年级。”


退出“反鸡娃实践”后的老同学们聚会。


03

留级的孩子与动荡的师资


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的15岁男孩小林,从幼儿园、小学先后就读过当地三所创新学校,目前已回归公立初中。小林全家经历了对创新教育从向往到绝望的过程,“深度测评”多个“样本”之后,小林妈妈自嘲是创新教育的“黑粉”。

 

她说:“不要被表面看到的快乐自由迷住双眼!各种生存难题困扰着几乎所有的创新学校。除了办学资质外,学校的管理普遍松散随性,企业文化停留在创始人个人魅力阶段,无力驾驭增长的办学规模,学校越做大,越是一盘散沙。”

 

“能否遇到好老师如同抽盲盒!”小林妈说,师资良莠不齐、流动性大,仅这一点便足以摧毁家长们对创新教育所有的幻想。小林一二年级时经历了民办大专毕业的幼儿园音乐老师分给他们班教数学。孩子上学头两年数学压根没入门,这让小林妈至今耿耿于怀。

 

昌平某国际学校女生丽丽当年也就读过一所小型创新学校。她上小学五年级时,英语课一学期换了三位老师,每位老师风格不同,教案也不一样,孩子整个学期都在不停地适应新老师,反复重头学习新教材。

 

丽丽妈妈害怕女儿英语荒废,送她参加某大型国际学校的插班转学考试。考试结果令丽丽妈瞬间崩溃——英语、语文、数学只有正规学校三四年级水平,无奈转学后留级一年。从此,丽丽妈妈也成了“黑粉”,不厌其烦劝说身边的家长,不要选择任何一所创新学校。

 

“我习惯了收到老师发来和我们告别的微信。”一次下课时,初一男孩小峰在角落听到他的老师跟校长谈辞职的全部对话。小峰求妈妈给他转回公立学校。小峰妈妈认为,创新学校的老师相比公立学校更有情怀,非常爱孩子,但老师频繁离职让孩子愈发没有安全感。

 

小峰班里另一位老师离职后,她教的这门主课上了一个月自习。随后,孩子喜爱,家长满意的多位老师相继跳槽到其他学校,他们的原创特色课也被带走。

 

考虑到团队稳定,节省用人开支,学校会招一些低学历,甚至没有教师资格、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这在创新教育圈子里不是秘密。

 

而学校在师资上的投入与保障也不尽人意。清华大学毕业的石老师,三年前辞去北京公立高中的稳定工作,投身回龙观创新教育。他坦言,创新学校对教师的学术能力,对学生投入的情感,都远高于体制内学校。但这类学校能给予教师的保障,发展空间比较有限,双方理念冲突也在所难免。

 

离开回龙观之后,石老师又参与创办了另一所创新学校。他认为,对于教育者而言,在原有道路之外开创出一条新路,不断试错后发现或许还不如之前的路,但探索未知的过程,好过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