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变局,国际化学校何去何从?如何实现特色发展?如何定义一所好学校?……这些都成为当下困扰很多国际化学校办学的新课题。近日,在顶思主办的RAISE2021教育发展创新大会上,多位校长和业内专家围绕“新定义·学校发展与运营创新”主题,建言献策,共谋破局之道。
文 | Zoey
编 | 天悦
01 国际化学校不再“特立独行”
国际化学校还有发展前景吗?这是让
“从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这20年是民办学校,特别是国际化学校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正是因为有种种优势,而这些优势提升了国际化学校的高度。”已经扎根国际教育行业25年的苏州伦华教育集团总经理周伟东在RAISE2021教育发展创新大会现场分享。
周伟东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的日益强大,国际化学校成为家庭多元化选择的补充。尤其是一批海归人士回国就业,他们希望子女能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一些外语特色的学校顺势而生。很多优质的国际化学校,保持稳定的增长。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需求,市场开始灵敏起来。最近这五年,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许多其他行业资本
但是当下,世界格局在变化,国内基础教育的
一些新问题随之而来:
和公办学校逐步同质化,国际化学校发展该往哪里去?
国家课程和国际课程怎样有效融合,形成课程特色?
如何稳定对行业前景发展感到迷茫的师资队伍?
国家政策限制程度不确定,学校如何生存?
换句话说,国际化学校的优势还在吗? 在RAISE2021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东升的一席话给了不少人信心。他表示,从微观上来看,义务教育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主要是学习内容上的限制,因为这是一个政治属性问题。但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拓展,随着国家要构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我们要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周伟东强调,教育是政治的范畴之一,做基础教育必须讲政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其中有三个核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周伟东也相信,从野蛮成长到规范发展,未来的国际化教育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空间会越来越宽广。“现在的阶段是规范的阶段,我们更要看到曲线上升、螺旋发展的趋势。”他表示。
02 国际化学校办学三个关键词:规范、优质、特色
要继续办好国际化学校,周伟东认为,校长要直面三个“灵魂拷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我是谁,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明确国际化学校的定位。坚定实施多元化、国际化、精致化办学。我从哪里来,则强调的是,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个性化教育的美好追求,这是民办中小学立校的根本。”周伟东解释,国际化学校“不要高调,不要喧宾夺主”。
至于“我要去哪里”,就是学校的发展方向,周伟东总结,办学有三个关键词——规范、优质、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懂得中国。周伟东在会上强调,“做国际化学校,就是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国家建设人才,一定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这是国家倡导的,也是在积极推进的。”
在现场,不少国际化学校代表分享了学校在特色发展上的积极探索。
荟同中国区业务发展副总裁林海升从教育空间的角度带
橘郡美高中国总校长左阳介绍,橘郡从“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切入,搭建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知识系统。该系统首先基于学生的需求分析,然后通过学校独有的学生发展指导系统,给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资源、课时和导师匹配,在不断变和和调整中,最终形成综合评价系统。“我们认为评价始终体现的是学生发展的一个轨道,你怎样去评价一个学生,那学生就会怎样去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体系是完整的、多轨道的,那么学生就一定会产生一个多元发展的倾向。”左阳在现场说道,评价结束后还会形成一个综合档案系统,该系统又会进一步优化学校对学生的需求分析。
威雅董事副总裁袁博分享了威雅在品牌传播上的策略——“讲故事+传知识”。讲故事是指威雅学校依托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细腻地展现
袁博直言,教育品牌的建立往往要经历“时间”上的难题。一些大家叫得响亮的名字,比如中国的清华、北大,国外的牛津剑桥,以及基础教育中的伊顿公学等,这些学校都经过了百年的历史积淀。“伊顿的第一届学生只有70名,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累,埋头苦干,一直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历史长河中被认同。”
03 学校管理,归根结底要落实学生
学校的运营和管理的创新始终离不开学生的发展。那么,在当下的时代,“学生发展”这个概念如何理解?苏州北大新世纪世恒学校
可塑性是学生发展的第一要素。从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上看,可塑性是未被规定的,人的天性决定的,人是可臻完善的。一个孩子从厌学到寻找到自信,这个过程就是展现了可塑性。按照卢梭的观点,这种可臻完善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可以理解为一种“形成能力的能力”。这就好比,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学校对于手机的问题不关心,因为它对学校管理构成不了威胁。但是人的可臻完善性,让智能化越来越强大,学生逐渐形成基本运用的能力,当学校要应对这些具备能力的学生时,难度就来了。换句话说,学生每形成一种能力,我们的未来就多一种可能。“所以不要认为,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孩给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也在塑造老师的能力。”张剑澜笑称。
好奇心是学生发展的天然动力,但要保持好奇心却非常难。所以,张剑澜认为“与其强调兴趣,不如强调学习意志”。要形成良性的好奇心保护机制,“时间”得留出来。学生有兴趣还有时间去琢磨,老师有时间还能激发学生去琢磨。“如果下了正式课堂就进课外学堂,反反复复的训练,提升的是单位效率,失去的是好奇心。”
共情力是学生发展的保障疫苗。共情力教育就是要教导我们有责任感和敬畏感。张剑澜指出,现在的孩子有很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老师。每一方的共情力串联起来,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育上不要害怕失去太多,不要想争取更多,应当共情地过好
在实现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学校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在其中的角色是罗盘,是配角,是帮扶者,学生才是舵手、是主角,是航行者。
观点碰撞:
好学校没有标准,只有“适合”
如今国际化学校竞争激烈,排名榜单也层出不穷,很多从业人士开始对“如何评价一所好学校”感到模糊不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