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招生大战”血拼!有人年赚百万三套房,有人工资不够交房租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多多 | 发布时间: 2022-01-07 | 40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不会用专业设备,不懂导演、编辑,可以边干边学,我们的优势是了解家长最关心什么,展现哪些亮点足够吸引家长优先选择我们。”


“汇佳教育直播间”尝试推出了各类主题的直播,不仅有校长专访,为家长解读升学政策,学校的“冰球小将”“宝藏老师”,孩子的上课实况,宿舍生活的时光,食堂的饭菜等,都通过直播呈现了出来。邀请家长参与直播,为家长继续办直播,成了招生团队的新业务。


“小米加步枪”起步,提心吊胆怕翻车,招生老师们说,“直播不仅收获了一些新生源,也为大家增添了技能跨界的从容。”


▲汇佳学校直播冰球特色课程


▲汇佳招生团队进行访谈直播前的准备


05 信守约定:帮“小学渣”改变命运

与国际学校教师相比,招生团队普遍底薪不高,大部分收入来自提成。一个孩子成功入学,招生人员可获得一年学费5%-10%的奖金。


2022年跨年夜,张凡没给自己设定任何新年“小目标”。入行十多年,80后的张凡从招生咨询做到市场总监,只身闯荡北京、大连,如今定居广州。张凡坦言,她不喜欢“目标”二字,这么多年一直忙碌于各种提前设定的工作目标,为完成“目标”疲于奔命,甚至埋没过良心。


回忆起在大连的日子,总有一缕海风吹过脸庞,心酸与温暖交织着。张凡说,他们凭借工作经验,极易判断来面试的孩子适不适合国际学校。那时,多数家长对国际学校不太了解,咨询考察带有盲目性。有些家庭承受每年数万元学费比较吃力,有些孩子英语较弱。但为了尽快完成一单业绩考核,有时他们不得不把“专业判断力”抛到脑后,不遗余力劝说家长缴费入学。


然而,这样招录来的孩子,往往坚持不到一年甚至半年便会在他们意料之中退学,返回公立学校。在初高中这样的升学紧要关头,中途转校、调整方向,无疑令孩子元气大伤,甚至错换人生。


不过,令张凡欣慰的是帮助学生之后的成果。


那些年,张凡每年秋天都能收到一箱水果。一位毕业生以此表达对她的感恩。当年,张凡接待过一个迫切想换学校的小男孩。孩子在公立学校成绩垫底,来测试时数学只考了30多分,无法录取。孩子的父母恳求张凡再给一次机会。张凡发现,小男孩挺聪明,只是学习没太开窍。她和孩子约定,每天在学校作业之外坚持做几道练习题,每周向她汇报,三个月后再来考试,如果达到60分就录取他。


后来孩子再来测试,数学考了75分,顺利入学。在新环境很快摆脱了“学渣”的标签,后来转轨国内方向高中,考取了211重点大学。孩子的父母做农产品生意,他们每年都给张凡寄一箱水果。“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约定却悄悄改变了孩子。”想起这些,张凡的眼神充满喜悦。


06 独家记忆:高知家长取代土豪暴发户

“回忆太多,入戏太深。”招生团队成员作为“销售型人才”不免频繁跳槽,辗转于不同的学校,每个人的内心都积攒着不少“独家记忆”。


招生总监陈晨从业18年,任职过北京、上海共6所国际学校。她回忆,2003年前后,早期选择国际学校的家庭中不乏土豪、暴发户。那时把孩子送进“私立贵族学校”成了这类家庭相互攀比的“标配”。受父母影响,一些孩子也喜欢高调炫富,日积月累,破坏着校风,严重伤害学校的口碑。


陈晨记得,有个外地“煤老板”把两个孩子送到她当时工作的国际学校。周末放学,孩子的哥哥带着悍马、保时捷豪华车队在学校门口集结。也有孩子直言,自己是富豪老爸的私生子,所以才随妈妈姓,他和妈妈都没有“名分”。孩子秀起“凡尔赛”:我每月零花钱只有2万,我爸“原配”生的大哥和二哥每个月零花钱都是8万块。还有个男孩长相帅气,对同学出手阔绰,深受女生欢迎,当时《甄嬛传》热播,男孩语出惊人:“班级就是我的后宫!”


“成绩不好,中高考落榜,再送孩子出国”,随着国际教育日渐成熟,持这种旧观念的家长早已不是主流。在陈晨看来,对国际教育目标清晰且坚定的家庭越来越多。“随着中产高知家庭大批加入,涌现出很多专家型家长,逼着我们成长”。陈晨说,很多家长对国际升学的研究不亚于专业人士。


这些家长,善于分析学校的生源、师资、课程体系,通过海外名校放榜等因素去分析各校升学水平,“货比三家”。“当我说,所有孩子都能去美国前80的大学”,家长会立刻揭穿这种“文字游戏”——“美国前50是大学分水岭,六七十名以后的大学,除了托福80分,其他成绩基本不需要!”甚至这些家长之间还流传着海外“野鸡校”“水校”黑名单。


同时,每年一两个“牛剑”“藤校”的战果已经不足以迷惑这些高知家长。他们懂得,个案未必代表学校整体实力。


曾有家长反问陈晨:“一两个农村学子考进清华北大,这说明个人实力强?还是农村教学质量高?”事实上,家长会想尽办法深入了解学校后20%、中间50%学生的升学去向,甚至像记者“暗访”一样调查学校的口碑。一些对学校不满意的在读生、转学家长,还会到网上吐槽、爆料,“黑粉”对学校招生的杀伤力,不言而喻。


结语

一批又一批孩子探校、入学、毕业,招生团队的“老炮”们不免感慨万千。他们年复一年迎来送往,穿越了时间,也见证了行业变迁。那些年,风云变幻堪比“春秋战国”“商战大片”。背后的“拓荒史”与经历却鲜为人知,只能口口相传。


1969年,北京出现第一所国际学校:北京巴基斯坦使馆学校;1973年,芳草地国际学校成立;1975年,五十五中学国际学生部成立。1980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五国大使馆合办顺义国际学校。1994年,多家外企合办京西国际学校。2000年之前,国际学校是外籍人员子女专属,几乎没有本地家庭参与。


2000年后,剧情彻底反转。首都机场周边,顺义“中央别墅区”拔地而起,这里云集大批外企高管、高知海归、演艺明星等京城“新贵”,他们对子女的国际化教育需求与日俱增。


同时,“北漂”中产群体发展迅猛,非京籍随迁子女升学困境突显,亟待拓展升学新路。房企、资本、学校共同卷入这片“蓝海”。2000年到2010年,大批国际化民办双语学校横空出世,激战大幕缓缓拉开。


京城国际学校的广阔“版图”以顺义为圆心画圈,北起昌平,东、南直达通州、朝阳,西至海淀。截止2021年年底,北京拥有国际化学校超过100所。生源、师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升学成果、校园环境,学校之间的竞争内卷无处不在。扩张、兼并的步伐,转型、易主的蜕变,黯然离场的背影,从未停歇。


全球疫情持续两年,留学降温史无前例,“双减”“民促法”新政继续推进,空前变局之下,京城国际教育逐渐回归平和理性的发展之路,过去、当下、未来,同样珍贵。


*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今日互动


学校在招生过程中,您有哪些感触较深的人或事?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想要获取更多有关K12国际教育行业资讯,关注“顶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