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撞上“五五分流+双减”,初三老母亲悬疑140天
来源: | 作者:多多 | 发布时间: 2022-02-01 | 729 次浏览 | 分享到:

教培机构、民办高中、国际学校、留学机构,韩燕过滤筛选各种升学可能性的时候发现,中等生、普娃家庭一边纠结、焦虑,同时一边在抵抗各种诱惑,招生、种草、抢娃……

北京一位国际学校的校长这样比喻,公立初中成绩中等的学生如同“橄榄球的肚子”。她说,初中阶段,公立学校最关注的往往是前30%和后20%的孩子。前者是实现升学成果的决定性因素;后者存在校风、学风、纪律隐患,需要重点教育管理。然而处于中间50%的大多数孩子却长期缺少关注

她说,这批孩子数量庞大,学习潜力尚可。其中不乏“偏科型学霸”,“晚熟型学霸”,有些孩子相较于前30%有着同样的潜力,但初中阶段并未展露出来,稀里糊涂中考就落了榜。她认为,中考无缘重点高中的“普娃”从国际学校逆袭海外名校的案例屡见不鲜,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孩子都适合把国际学校当成理想“退路”,大批家长选择国际学校存在盲目性

当孩子的升学之路被导演成“悬疑剧”,面对孩子的嘲讽,老公的不解,韩燕形容眼下自己的状态——我误入了一个不良的循环系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被各种选择裹挟着,将自己的拧巴扭成一股绳,还打了个结。

▲大批家长参加教培机构的国际学校宣讲活动


▲某国际教育展上,领科(北京)校长王弘给家长介绍英国课程


03后20%:普高、职高,钱与三观,无效的规划

近几年,大批“北漂”中产举家“南迁”,定居到落户政策相对宽松的其他一二线城市,摆脱“非京籍”子女升学的种种困扰。“父母之爱子女,必为其计深远。”49岁的王刚觉得这话用在他身上有些讽刺。

四年前,王刚为了女儿云朵日后顺利升学,结束了北京的公司,落户深圳,重新创业。云朵也顺利进入当地优质初中。中考箭在弦上,父女俩却成了死对头。“成绩再差,宁可留级,你也给我老老实实念个普高”!结果,云朵反问爸爸:“考试刷题英语数理化都是我弱项,难道要逼我离家出走吗?在你眼里世界上只有普高一条路吗?”

上周,王刚收到女儿期末成绩单:英语30多分,数学40多分,主科只有语文及格。云朵的学校初三分快班、普班、慢班,云朵一直稳坐慢班。

校方偶尔向慢班的学生推荐一些职高、技校。老师重点向女生介绍护理、幼师、烘焙、医美、乘务、平面设计等专业。身为日漫“二次元”铁粉,云朵看好了一个专业:动漫设计+日语。职高三年学习后可以参加职业技术类高考,也可以留学日本。这所学校入学不需要中考成绩,学费加住宿一年不到5万。

王刚考察却发现,深圳的公立优质职高录取门槛不亚于高中,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签约大型企业,也可以顺利参加高考。而其他职高却良莠不齐,生源普遍来自文化层次较低的打工家庭,不乏“六小门店”子弟。当王刚在校门外看到叼着烟,浓妆染发的女生跟男同学勾肩搭背甚至当众热吻,他更加坚定:“打死也不能去这样的学校!”

曾经的东北“小镇青年”王刚,当初两战高考才最终梦圆名校哈工大。他笃定深信,女孩在高中阶段,纯净安全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即便无缘重点高中,哪怕上民办普高,至少不易结交不良同伴。“初三留级,晚一年中考,考好一点的高中。”王刚的这个想法遭到校方和女儿同时否定。校方认为,慢班的学生即便复读,也不可能逆袭。

王刚也考察过一年学费二三十万的国际学校,孩子大多来自高收入家庭。放学时,校门口集结成“豪车展会”。面对疫情这两年惨淡维持的公司,王刚念叨起那句老话:“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

云朵学动漫计划泡汤后,偶尔发微信跟在北京上小学时的老同学聊起眼下的困惑。她曾经的同桌小武,初二就退学了,现在就读杭州的一所中医学校。虽为职高,但小武在那里迷上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刮痧、针灸、茶道,也戒掉了饮料和甜食。

云朵的小闺蜜桃桃同样酷爱日漫,上学期,她转到北京一所主打日本留学的国际学校,还加入了动漫社团。

小学班里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超级学渣”丁丁也即将退学绕开中考,下学期去一所小型创新高中。他计划未来出国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给聋哑、智障的小朋友当老师。

丁丁的爸爸是北京某高校教授,曾经为儿子的学习成绩垫底苦恼多年。他奉劝王刚,当主流升学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家长切莫将自己的思路困在原地。

得知王刚的困境,“深国交妈妈圈”创始人、深圳家长社群的资深群主温馨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说,北上广深不同地区的家长存在认知的差异。北京的家长圈,无论“海淀妈妈”还是“顺义妈妈”,普遍更关注名校,拼的是主流升学道路上的成功,进军清华、北大、985、211,牛剑藤“哈耶普麻斯”。而深圳家长更关注升学与孩子的匹配程度,以及教育的投入产出比。

温馨认为,对普高的笃信,对职高的抵触,对国际学校的盲从,其实这些都起源于家长自身的人生经历进而形成的认知。先打开自己的眼界,改变认知,找到与孩子的平衡点,亲子形成共识了,再去规划择校,才能走出这无解的困局


结语

这是孩子们初中时代最后一个寒假,少了些许年味,多了几分硝烟。但每个家庭都无比坚韧,努力追寻着那个想当然的美好答案。

陈丽经常回忆起1997年她高考结束那天午后,单曲循环播放任贤齐的《心太软》,亲手销毁了全部试卷、练习册,剪了和梁咏琪同款短发。此刻,她幻想儿子中考结束那天下午,让儿子和同学去尽情狂欢,她奔向理发店做一款减龄的“锁骨发”染成深棕色,彻底掩盖头顶的白发,然后对着镜子涂点口红。

李楠母子偶尔聊起衡水中学,性格内向又腼腆的儿子瞬间“戏精”附体,调侃着模仿起衡中那个“网红学霸”的演讲视频:我是一只乡下的土猪,励志要拱大城市的白菜。我们是假装吗?是作秀吗?我们是要改命呀!

王刚悄悄在深圳、广州寻访开设有日语、美术特色的国际学校。如果云朵能早一天结束慢班“陪跑”的煎熬,他想赶在中考前给女儿一个惊喜,早日结束冷战、僵持。

韩燕结束了各处赶场,暂停一切挑选,把纠结与盲从都交给时间。她发了一条朋友圈:“认清生活真相之后,我们依然热爱生活。”


*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更多精彩好文,敬请关注“EDU星球”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