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开始了,“亲子大战”也拉开了帷幕。表面看大家在争论是非对错,暗地里其实潜藏着控制权之争。家长想维护自己的主导权,孩子想夺回自己的自主权。如何平息这场“家庭战争”?今天,我们特别推荐这本书——《允许孩子犯错》。作者为美国知名教育家杰西卡·莱西。她是《纽约时报》“家长及教师会”专栏作家,曾任职中学老师十几年,对教育有着丰富而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文 | 李昂
编 | 天悦
“为你好”已经成为贴在家长身上的反面标签,但无论面对怎样的非议,家长就是忍不住,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少吃亏,少吃苦。“为你好”的意图和动机并没有错,应该反思的其实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家长那些好的经验和建议该怎样让孩子欣然接受?说白了就是怎样传,才能传得过去。
家长的传授方法是什么呢?通常来说,有事前说教、建议,比如“你应该这样”;事后指责、抱怨,比如“看,错了吧!给你说那样做你就不听”。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收效甚微,经常出现“说了多少遍,就是不听”的状况。不仅宝贵的人生智慧没传过去,反而弄得刀光剑影、火花四溅。
书名:《允许孩子犯错:相信孩子有变得更好的能力》
作者:【美】杰西卡·莱西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本书中,莱西讲了一个故事:她的一个朋友非常喜欢音乐,认为音乐素养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修养。这位朋友也一直鼓励儿子学钢琴,并且为孩子找了老师,希望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但是儿子很不情愿,多次跟妈妈说不想上钢琴课,这位妈妈都没答应,为此两人争执不断……
直到有一天,儿子生气地说:“妈妈,我认为弹钢琴是你的梦想,不是我的梦想。”这时她才意识到,即便弹钢琴确实对孩子的人生有益,她也无法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而父母扼杀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恰恰就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副标题说的——相信孩子有变得更好的能力。家长向后退一步,做“
当然,这也意味着家长要有勇气和包容心,允许孩子犯错,选择让孩子在犯错—修正错误的实践中获得经验,收获成长。
这样的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父母就产生了一种本能:要保护这个脆弱的生命不受任何伤害。这种本能更多是下意识的,就像写在基因里的倾向。但是,对孩子过度保护的危害,比我们想象得更严重。
有人在网上提问:“孩子很颓废,不是看手机,就是玩游戏,让干什么都没有精神,该怎么办?”
我们不妨把时光倒回到孩子的婴儿阶段。那时,孩子刚学会爬,看着前方的皮球,扭着小屁股,兴奋地朝皮球爬去,这时,大人把皮球往前推推,孩子毫不气馁,继续朝前爬去。孩子不知疲倦,爬上爬下,打开柜门,拉开抽屉,把里面的东西翻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在家里到处探索,充满了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再看看现在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的孩子,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类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内驱力,不幸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没有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反而一点一点破坏掉了他们的内驱力。
当孩子碰到一个问题,还没等他思考,就被家长给解答了。
比如:孩子最近在学成语故事,我问他:“精卫填海这个成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正在孩子犹豫时,我迫不及待地说:“你不是刚学了吗?精卫填海,不就是说精卫的力量虽然很小,但是他没有退缩,也不畏惧,意志坚定、坚持不懈……”
再比如:孩子打篮球投篮时,恰巧篮球卡在篮筐边上,孩子笑着喊:“妈妈,篮球下不来了!”我一看,马上就给出了个主意:“你在路边捡个小石块砸一下,就下来了。”
生活中,家长总是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那样做,家长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凝练成一个又一个结论,省略掉中间所有的曲折、心酸、悲喜以及创造和思考。在家长来看,那些都是血泪换来的宝贵经验,但在孩子看来不过只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唠叨,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
其实,对于孩子的童年来说,最为珍贵的就是面对挑战的兴奋,是从失败中站起来的骄傲,是凭着自己的力量摘取成功的自豪,是学习新事物的心跳和喜悦。而如果总是被保护着,做点什么事,就会被制止、被建议、被批评,这些否定破坏了孩子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内驱力。
我们做一件事,需要有热爱,但是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还需要胜任感,也就是我能胜任、我可以做到的自信感。
胜任能力不是我觉得我行,也不是别人觉得我行,而是事实证明我行。
学会骑自行车、学会跳绳、学会洗袜子,在足球场上自如地控制足球,和一个陌生的小朋友成为朋友,从不敢、不会到敢了、会了,这些小事对孩子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每次小小的成就,都是在他的内心储存自信,都是在增加他的胜任感,让孩子觉得“我可以掌控很多事情”。而这种胜任感一定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体验才能获得。
有些家长总是说“你只需要好好学习,其他事情都不用管”,其实恰恰剥夺了孩子培养胜任能力的实践机会,也剥夺了他的动手能力以及学习从挫折感中迅速复原的机会。
本书中,莱西讲了自己儿子的一个小故事。她10岁的儿子向来只穿无带的鞋子,刚开始她以为是孩子喜欢,有一次孩子把自己的鞋落在了同学家,而当天又有体育课,所以他只能穿另外一双需要系鞋带的备用鞋。孩子很不情愿,嚷嚷着“宁愿穿雨鞋被同学嘲笑,也不想系鞋带”。为什么他这么排斥系鞋带呢?
原来,在更小的时候,每次出门,儿子尝试自己系鞋带,因为反复系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却给孩子很深的挫败感。在他心里,系鞋带是个大麻烦,而且随着妈妈的多次抱怨,也加深了孩子的认知——“我天生就不会系鞋带”。
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孩子没有请教,家长就不要插手、不提示,不指正,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再给他恰当的指导,不好吗?
仔细回忆我们会发现,逆境时的经历和感受更让我们记忆深刻。没有深入的过程,便无法形成持久的内化知识。知识来得越容易,在大脑中储存得就越不牢固。而犯错、失败以及从失败中总结教训,再不断尝试,就是在强化知识,一帆风顺的学习则没有这个强化的过程。
比如:孩子没有清洗盘子上的残渣,就直接放进了洗碗机,你看见了,选择默不作声。等他取出盘子时,就会发现盘子上面的残渣没有被清洗干净,这时候,他可能会问:“为什么洗碗机洗不干净碗呢?”这时,你再顺势告诉他正确的方法。
这时,孩子不会有一点不舒服,因为是他主动来请教你的。而且他也会直观感受到,他的方法不够好,他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这次小小的“错误”加深了他对洗碗这件事的体验和收获,这要比家长反复告诉他“先把餐具上的残渣清理后,再放进洗碗机”的建议更加印象深刻。
其实,孩子越是小的时候,试错的风险
专家给出了很多建议,家长都觉得不实际,因为所有的教养方法都需要时间,而中考在即,没有那么多时间让家长和孩子去实践了,试错的代价大大增加了。
很多父母担心,如果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会无法无天,变成熊孩子。
其实这种担心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为孩子设定必要的规则和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