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揭开国际学校教师流失之谜:宫斗、压榨、潜规则……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多多 | 发布时间: 2022-03-03 | 706 次浏览 | 分享到:

“曹老师是个好老师,像孩子们的大哥哥”。新春伊始,上海家长们口中这位90后男老师跳楼自杀,震惊全网。该老师生前曾遭上司当众掌掴。当“鸡娃”“内卷”演变成社会痛点,学校、教师身处漩涡中心,封闭的校园如微缩的人世间,青年教师们也在经历着惊心动魄的“职场恩仇”……


文 | 多多

编 | 天悦


2021年,教师资格报考人数破1100万,比5年前增长近5倍。“教考热”的同时,大批青年教师悄悄辞职。这背后,是一个个、一段段鲜活的职场经历,也透露着封闭校园内不为常人所知的职场现象。

但这些,确实是需要我们乃至社会深切关注的。


01 裸辞那天去“深夜食堂”告个别

吴娟6年的北漂执教生涯,在2022年寒假猛然按下暂停键。

寒冬的午后,京郊这所私立学校高大气派的门楼一角,一扇小铁门缓缓打开。吴娟瘦高的身体被厚厚的黑色羽绒服和口罩帽子包裹严实,她拖着拉杆箱迈出校门那一刻,阳光刺得睁不开眼,脑海间闪过香港电影中“刑满释放”的片段。

她步行到百米之外一家麻辣烫小店。老板娘接过行李问:“放假啦?”吴娟小声:“辞职了!”两人同样33岁,吴娟单身,老板娘的两个孩子都上了小学。

这家小店这些年主要靠学校师生养活,老板娘对学校“内幕”略知一二。曾有老师在她店里埋头抽泣,也有老师围坐一桌酝酿跳槽。老板娘总结:家长投诉,孩子退学,老师头上“两把刀”

吴娟回忆起将她引向裸辞的那个“天坑”。6年前,她从天津公立小学跳槽到这所私立学校。985名校背景,父母都是教师的家庭熏陶,她很快成长为深受学生喜爱的骨干教师。她认为自己晋升学科带头人指日可待,学校则给她安排了一个新挑战。

当时学校计划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中开设“小学+初中”国际化贯通实验班。班里既有“五升六”的孩子,也有六年级“小升初”的孩子。全科双语教学,抢先学习中学课程,提前适应中学节奏,极具诱惑力。

得知首届实验班由吴娟担任班主任,不少家长冲着对她的信任,把孩子送进了这个班。然而开班不到半年就遭遇疫情,全校停课。很多家庭调整了孩子的升学计划。班里处于“五升六”学段的孩子大批转往公立小学。而“小升初”学段的孩子则去往以体制内课程为主的学校,放弃全科双语,目标转投国内中、高考,生源流失惨重。

班级成立时一共25人。疫情休学复课后变成16人。一学期下来只剩8个孩子,吴娟和校方的分歧争执愈演愈烈。

校方质疑吴娟不能适应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型,她作为班主任极其失败,不能凭借个人魅力、影响力留住学生。“生源流失超过50%”令她失去了年终奖和晋级资格。

吴娟认为,从孩子升学考虑,校方应该承认“实验”失败,尽早为剩下的8个孩子匹配合适的归宿。然而学校在后续的招生工作中继续力推这个班型。吴娟不免怀疑:实验班归初中部,每年学费比小学多5万,又能将小学高年级生源提前引流到中学。“相比小学,中学这几年生源缺乏才出此下策”。对校方给实验班制定的“满班率”“流失率”等考核指标,她不认同更不接受。

与校方冷战的日子,负气、委屈,挥之不去。

寒假前最后一天放学,吴娟叫上一辆滴滴,把两个寄宿生送到数公里外的地铁站,在站旁的麦当劳给两个孩子每人打包一份套餐。这两个家庭的父母工作繁忙,多数周末无法来校接孩子,一直是吴娟负责周末把他俩送到地铁,给他俩带点吃的。

两个孩子进站时,吴娟情不自禁和他俩拥抱了一下。孩子不知道,这是吴娟最后一次送他们上车,老师在几小时前递交了辞职信。

“每天生命的三分之二都给了学校,睁眼教室,闭眼宿舍,早已‘奔三’,裸辞时有种刑满释放的解脱!”这些年,唯有校外麻辣烫小店的人间烟火偶尔治愈过她疲惫孤独的深夜。


02 当学生的面宣布“我被开除了”

你遭受过最凶狠的职场“毒打”是什么?

90后海归女老师刘岚的经历是:领导当着学生面宣布我被开除了!刘岚离开教师行业一年多,这个大型“社死”现场却恍如昨日,背后的“宫斗”剧情细思极恐。

刘岚当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有过三年公立中学任教经历,后出国攻读硕士。学成归来进入北京一所国际化学校教英语。作为职场新人,她急需站稳脚跟,证明自己。每天顾不上吃午饭,做PPT、批改作业,设计主题,乐此不疲……

刘岚观察发现,这所学校规模虽不大,办公室却透露一股神秘的气息——老师们从不备课,从不批评学生,即便学生课上偷玩手机,长期不交作业,逃学旷课,老师也不会告知家长。如果有家长询问孩子在校情况,“一直在进步”“状态越来越好”“不断突破自我”似乎成了老师的固定话术。

一些入职比她早的老师似乎总想暗示什么,却欲言又止。

一次家长会上,多位家长质疑家校缺乏沟通,无从了解孩子的情况,强烈要求校方落实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孩子在校情况。校董、学部校长当场承诺“立刻执行”。

为此,刘岚给自己任课的两个班建立了沟通群,每天发孩子上课的照片、视频、课件截图,推荐读物、电影,汇报教学进度。发现孩子课堂纪律问题,及时私信家长。万万没想到,家长们对她此举的“好评”却给她惹来“杀身之祸”。

领导要求刘岚解散群聊,不许与家长私聊,并警告她:“学习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事,是学生自己的事,不需要家长知道。家长问东问西等于不信任学校,对老师没信心!”刘岚反问:“那您为什么答应家长落实沟通机制?”她更为迷惑——为什么家长会后,其他老师都无动于衷,只有她一个新人听话照办,反倒成了“污点”?

刘岚还发现,英语教学体系存在漏洞,影响日后中考。她通过私人关系要到教培机构和公立学校教案,修补漏洞。此举却引发她与上司正面“互撕”。

领导认为,刘岚不认可现有课程体系,执意推翻重建,多此一举。刘岚质疑:“老师不备课,课程体系漏洞百出,只顾百依百顺哄孩子交费,这是教育黑洞,埋没良心!”她执意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给学生增加知识点。

然而,某天下课时,领导突然出现,口头通知她:“明天开始不用上课了,办离职!”身边的学生听得目瞪口呆。

刘岚一度自嘲情商短路才惹火烧身,但每个人都有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和她同期入职的“温顺乖乖女”徐佳也没幸免。和刘岚“速战速决”相比,地理老师兼副班主任徐佳更像身陷“宫斗”,被一步一步架空、刁难、发配、下线。

地理科目中考结束后,学校没给徐佳安排新课,也不再用她带班,教研组长一人包揽了初中全部地理教学,她只能帮打打下手,批改作业,做PPT、取快递。校方考虑徐佳没课,让她兼任小学班车管理员并负责初中晚自习。徐佳说,“史地生”老师相比“数理化”工作机会较少,更求稳定,只能暂时妥协。

兼任班车管理员的老师大多家住班车点附近,每天上下班顺路带班车接送学生,每月多拿1000元补助。而她住学校宿舍,班车每天下午4点从学校出发,行驶一小时,到达终点存放在原地,徐佳自己坐公交或打车回学校,继续带晚自习。次日清晨不到6点,她又得从学校赶到发车点,接孩子们到校。

“这是故意刁难逼你辞职?”在同事提醒下,徐佳找到领导,对方摊牌:“眼下不缺地理老师,你考虑是去幼儿园教英语,去小学教数学,还是去外地筹建分校?”徐佳猛然回想起刚入职时,一位资历较老的体育老师暗示她:“看中考之后你能熬多久。”

这位体育老师辞职后,刘岚和徐佳的谜团也揭晓了。体育老师透露,“家校沟通”是学校的“死穴”。因为师资动荡,帮派众多,管理近乎失控,却又要稳定生源。如果家长和老师沟通频繁,发现问题越多,生源流失越严重。校方提心吊胆害怕老师向家长“爆料”,“不和家长沟通”成了老师生存的“潜规则”。多数老师深谙此道,刘岚却“无知者无畏”。

如果孩子的问题日积月累最终瞒不住,校方则痛痛快快“甩锅”给家长,且有固定话术:“你孩子心理、行为有问题”“原生家庭给孩子太多负面影响”“孩子是一面镜子,折射家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