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揭开国际学校教师流失之谜:宫斗、压榨、潜规则……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多多 | 发布时间: 2022-03-03 | 705 次浏览 | 分享到:

体育老师还说了另一个“潜规则”,令人不寒而栗。学费到手前,学校对家长的要求百依百顺,答应一切。收完学费,立刻变脸。而且,学校对“史地生”老师的定位历来都是“短期工”,中考结束,立刻清退。

三人不禁感叹——社会是锅粥,过了坎还有沟!


03 心寒写下万字长文却又撤回

杭州今冬雨雪频繁,在这个没有市政集中供暖的城市,体感格外湿冷。

王宇老师身着厚重的棉衣坐在办公室,紧握倒满热水的玻璃瓶暖手。少开空调,节省电费,在学校这项“工作目标”主导下,老师们强忍挨冻,身体的寒冷虽不足以让王宇心寒,但每天超15小时的工作,家中被忽略的父母和孩子,让她越发心痛。

王宇是土生土长的杭州姑娘,海外留学归来,进入杭州这所国际化学校。学校的节奏近乎于衡水中学。老师工作“高度饱和”:每位任课老师都担任班主任或配班,这意味着每天工作从清晨学生起床开始,直到晚上9、10点钟学生就寝,老师才能下班。

如同“代发修行”的封闭式高强度工作,导致王宇身边很多年轻老师频繁离职。学校不倾向于高薪招聘补充人手,而是“深挖”每个老师的教学潜力,跨学科授课。比如:王宇是数学老师,同时教物理、化学。英语老师同时教经济学或地理、生物。同时,每位老师负责英语标化考试培训,托福或雅思的听说读写。

王宇质疑,虽然多数老师有留学经历,当年参加过托福或雅思考试。但毕竟没有教学经验。只能一边回想考试经历,一边到网上搜索课程视频,一边偷师一边教。家境殷实的王宇坦言,从前靠教书育人的情怀支撑着熬过这几年,然而梦想、情怀也有保质期限。

北京的李晨老师离职后写过一篇万字长文,讲述她在学校心寒的经历:“遭受重大痛苦的暴击才看清人心冷暖”。她每次决定发布到社交平台时,却在“确定发布”前一秒撤回。“毕竟以后还会在这个圈子打拼。”李晨一声叹息。

“一些私立学校师资青黄不接,教龄五年以上的老师亚历山大。”90后李晨是班主任,又教3个班数学,每天至少4节课,同时批改约60份作业。不敢生病,不敢请假,害怕家里有事

2019年,她刚组建一个新班级不久,才50多岁的母亲突然查出癌症。住院、手术、放化疗,病情反反复复。无奈,她把几节课全部调到上午,每天下午赶往去医院整夜陪护,次日清晨再赶回学校,往返一趟5个小时,中途换乘三次公交地铁。病房走廊、地铁车厢里批改作业,回复家长信息。

苦撑一个多月后,她彻底扛不住了。

李晨向学校申请放长假或暂时停职,陪伴母亲过完最后的时光。由于她无法回答“母亲到底还能活多久”,学校依据请假制度,拒绝了她的要求。在她两头奔波这段时间,学校撤销了她的班主任补贴,但并没有给她的班级配备班主任。“一直让新来的实习配班老师勉强撑着,家长意见不少。”

路上5小时,连上4节课,重症监护室外,随时目击生离死别“黄泉路上无老少”,母亲即将撒手人寰。那天课堂上,李晨精神恍惚,彻底无法掩饰崩溃的情绪,瘫坐讲台旁的地上失声痛哭,孩子们涌上前将她团团抱住

李晨回忆起母亲弥留之际总问她:“什么时候放暑假?回学校吧,别误了人家孩子。”在李晨放暑假第二天,母亲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李晨利用假期把母亲的骨灰送回故乡安葬。她则跟工作了5年的学校不辞而别。

在最难熬的日子,帮她找专家,在医院旁帮她找短租房的,都是学生家长。痛哭时,送来拥抱安慰的都是学生。压抑或流泪,疲惫或绝望,一切都会过去!


*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图源/网络

专家解读

1 牟惊雷:情感耗竭、道德绑架困扰教师行业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徕希心理高级研发经理牟惊雷认为,这些年,教育成为社会焦点,人们对学校的关注越来越高。加之疫情、经济不景气等因素,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加重,这些都对教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无论教师还是其他职业,工作压力持续增大必然造成职业倦怠。其表现为身体疲劳,生活质量下降,最终情感耗竭。本来对学生能好好说话,但有的老师莫名发怒,这是情感耗竭的表现,同理心、共情力,都在耗尽;易怒、焦虑,对工作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

这些表现,还跟教师的人格特点有关。教师需要对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很多教师存在完美主义倾向,带有强迫性的人格特点。这种特点大部分与生俱来,因为学校挑选老师时,首先青睐那些尽心尽力负责任的类型。这类人多半有这些特征,力求尽善尽美,高标准,严要求。其次,教师职业需要对学生的情况敏锐察觉。很多教师具有敏感的人格特点。再者,很多教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重视事业。这三个特点都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从教师角色定位分析,中国的教师是对学生最负责的。导致很多老师处于高度的长期应激状态。应激是对压力的一种反应,比如过马路对面来突然来了一辆车,身体会进入应激状态,紧张起来。教师担心学生出问题,学校、家长对他们要求极高,加上自身人格特质,导致他们处于长期高度应激状态。

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人们会先入为主觉得他们强大,保护别人,不需要被保护。在中国文化里,“为人师表”被过度理想化。人们期望老师是全能角色

从家长的角度,需要适当降低对老师的期望,不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管不问,要求老师搞定一切。毕竟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情感耗竭。

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心理测评陆续开展。教师应该和学生一样,入职时每年进行心理测评,发现职业倦怠、抑郁、焦虑等,及时干预。但目前,教师心理测评尚未普及。


2 于长勋:青年教师缺乏历练,挑战却远超“前浪”

北大博雅教育研究院国际化教育中心主任于长勋从事一线教学和教师团队管理30多年。他认为,媒体报道教师抑郁、自杀等事件虽为极端个案,但教师职场压力大、流失率高等问题无法回避。

回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教师压力并没有现在大。2000年以后,教育焦虑不断蔓延,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容许孩子失败,孩子学业失败意味着家庭失败。全民“鸡娃”的压力传递到学校,升学成了压倒一切的评判标准,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学校。衡水中学火爆的原因很简单,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只要把学生送进清华北大,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同时,很多媒体、教培机构,甚至学校,都在贩卖焦虑。

当80后、90后年轻教师逐渐成为主力,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同时,他们也是长期应试教育的产物。作为曾经的好学生,“一俊遮百丑”,但当他们进入职场、压力扑面而来时,其心理素质无法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遇到职场压力,有人产生心理问题,有的躺平或离场,完全依靠自我成长,自生自灭。

和50后、60后老一代老师相比,年轻教师的自身经历和锻炼本身就缺乏,但全民教育焦虑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集中释放,困境和挑战远超“前浪”

二三十年前,老师体罚“调皮捣蛋”的学生能被家长默许和理解,但如今的教育环境彻底改变了。孩子、家长维权意识强,甚至如同“甲方”

目前国内的教学技术方面已经发展到先进水平,但灵魂却没有跟上。对孩子的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等依旧缺乏,心智的健全,生活的历练都不丰富。

另一方面,当前教育处在巨变和转型期,年轻教师能否遇到一所好学校,一位好校长,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起决定作用。一位充满教育家情怀的校长会帮助青年教师释放压力,赋能、成长。


今日互动


作为老师,您有哪些深刻的职场经历?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喜欢这篇文章,记得转发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