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低龄化大行其道,从小读国际学校易导致家国情怀缺失,导致“香蕉人”的风险?为此,人们对国际化教育担忧不断。尤其在学龄前阶段,幼教机构打出了“双语”“全外教”“小联合国”等招牌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全球化趋势和民族自信齐头并进的背景下,国家认同教育能否成为“养其根、俟其实”的一剂良药,如何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崇尚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80后、90后家长越来越向往国际化、特色化的学前教育。一时间,蒙台梭利、瑞吉欧、华德福等幼教模式纷纷涌入国内,国际、双语幼儿园遍地开花,“高大上”的国际化幼儿园迎来“光辉岁月”。
然而,《“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颁布使得幼儿园的名称逐步清理和规范。“行动计划”规定对名称中冠以“全球”“国际”“世界”等字样或包含外来词,外国国名、地名的幼儿园责令整改。此外,《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还明确,幼儿园不得使用境外课程。当“国际”“全球”“双语”成为违禁词之时,国际化幼儿园面临挑战,未来如何培养孩子?
近期,由星河控股集团·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星河娃·中国娃·世界娃——全球幼教视野下的国家认同教育国际论坛暨星河幼教课程体系发布会”在广东惠州举行。美国西南学院早期教育系主任罗妮丽教授、中国关工委首席儿童教育专家罗静博士、英国EYFS早期教育体系专家Alison Cook、惠州市教科院学前与义务教育研究室主任郑学智、星河控股集团总裁助理周为、星河教育总校长兼星河幼儿园名誉园长叶延武、星河幼儿园总园长任冬英女士等以及教师、家长代表近百人共同探讨国家认同教育在幼儿阶段的理念与实践。
在中国关工委首席儿童教育专家罗静博士看来,目前的教育缺少“魂”与“根”,看上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多元且很有质感,但其实可能缺少了很核心的价值观部分。
不难看出,一个更强调和呼唤民族自信和本土品牌建设的时代正带给中国幼教人新的思考,而国家认同教育恰好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
罗静博士强调,国家认同教育不仅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基于一项研究结果,罗静博士认为,国家认同教育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国家对其成员作为良好公民的素养期待;二是个体对一个国家积极的认可和接纳。前者是文化认同的结果,而文化认同恰是国家认同的一部分。正如近期新东方直播间爆红,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将直播带货带到新高度。而后者建立在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上,是个人在结合自身发展以及国家的整个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去不断实现的一个我和祖国的相互融合、自我建构,最后达成成功的一个关系过程。
谈到认同,就必须提到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中
不得不说,幼儿心智水平的整体偏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以及很多认知、情绪上的表达限制是实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阻碍。然而,罗静博士仍提出了不少颇具建设性的建议——
首先,在幼儿园阶段,父母仍是影响孩子认知的主角。家庭环境作为孩子第一个直接接触的环境,如果不能给予更多正向积极的支持,只靠外围力量,会事倍功半。因此,父母需要建立国家认同意识,而幼儿园也需要积极组织面向家长的国家认同课程,并鼓励他们向幼儿传达正确的概念。
其次,对幼儿的教育应遵循“体验为先”
再次,知识易得,文化难求。对3-6岁的孩子来说,学知识并不是最首要的,通过游戏和兴趣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和自控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感受到生活之美、之趣、之乐更重要。在幼儿园,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增加对生活、对生命、劳动、文明、历史、地理、动植物的认识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
最后,让个体生命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国家认同既是一种价值判断,又是一种情感归属。3-6岁的孩子逐渐有了归属感意识,开始进入情绪对话的阶段,开始和人、社会、国家建立各种联系。因此,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参加更多的团体活动,增加他们和社会和国家的联系,能够让孩子学习到知识,感受到隐性的文化力量,从而对国家产生强大认同。
除了中国,国家
在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过程中如何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早期儿童教育的年龄范围是从出生到小学三年级,即0-8岁。在0-5岁,基本没有一个专属的“国家”以及“国家认同”概念,老师们
首先,榜样示范。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的全球化意识。以美国为例,孩子需要了解国旗对于国家的意义。由此概念向外延伸,教师引导孩子进一步知晓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象征;对内而言,各州的州旗也有不同含义,从自身的地方文化出发,加强对本国的认同。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在一些大型场合,例如球赛或聚会,一开始都有对国旗宣誓的环节。
其次,深入社区也是常见的途径。在美国的早期教育中,老师会带孩子进入社区,让他们体会对不同人群的尊重。比如,感恩节或圣诞节,会给一些低收入家庭准备晚餐,或节日所需要的食物及生活用品,不仅是当地社区,孩子们还会给全球不同的国家下有需要的的孩子寄礼物。除了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关爱,对于退伍军人、新冠期间的医护等,学校都会鼓励孩子为他们送礼物、写感谢卡。
此外,阅读书籍,参观博物馆及历史文化景点,了解总统选举流程,也是国家认同教育的一环。在西方的早期儿童教育的儿童读物中,有许多关于历史、总统、节日的书籍,家长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探究式实践教育也可以让孩子获得对国家概念的感知;而了解总统大选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抱负心,树立改变世界的信心。
国家认同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儿童来说,理解一个抽象和庞大的概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分阶段教学和引导。
在英国EYES早期教育体系专家Alison Cook看来,国家认同教育在幼儿阶段的发展应从定义认知、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国家(民族)认同的定义、如何支持儿童发展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并欣赏他人这四方面来谈。
提到较为浅层的“个人识别”,每个人在划分自我与他人区别时,通常会从物理、外在条件对自身进行认知,例如国籍、性别、外貌、宗教信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