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高考志愿VS留学申请,皆难逃大师忽悠、高薪诱惑、名校光环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敖竹梅 | 发布时间: 2022-07-25 | 330 次浏览 | 分享到: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些专业毕业就失业”........眼下,高考志愿填报的话题继续霸占媒体热搜。一边是家长和学生的纠结焦虑。另一边,网络上,张雪峰等各路升学大V滔滔不绝,为考生指点江山”。“志愿规划大师”们在短视频平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此时,海外众多名校也陆续放榜,高考与留学,皆是“人生大事”。


疫情三年,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学校实行国内高考和国外留学“双轨并行”“双向可逆”的办学模式,家长对两条路线的疑惑纠结却依旧在蔓延。国内高考志愿填报和国外大学的申请有哪些差异?学校、城市、专业:哪个是第一选择?分数为王还是素质当道?


01 学校、城市、专业:哪个是第一选择?


近日,刘润从商业角度分析高考考生志愿填报的视频引发热议。他认为,城市、学校、专业是广大群体选择志愿的一般序列。大城市拥有更为丰富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优秀人才聚集,能为学生的扎根提供更大的支持;面对许多人从事的职业与专业并不对口的普遍现象,学校应该成为第二个考虑因素;而对于专业而言,他建议选择更能学习到底层逻辑的基础专业。


不论国内国外,这三个因素都被公认为升学规划的基础考量,共同涉及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所接触到的资源的广度及深度。此外,学生的内在动机、天赋优势与社会层面上的产业动向等也成为背后的一条隐藏逻辑线。


而究竟哪些因素被纳入优先级考虑?对此,汇学天下教育科技创始人严俊博士认为,序列问题,每个家庭情况不一,但参照大量数据,许多家庭会把学校放在首位。


清北、985、211、一本还是二本?不同的批次和学校是中国家长们首先考虑的。学校有不同的档次和等级烙印,这与人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好的大学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优质保障。不论是硬件设施、政府支持、师资、生源、氛围、就业资源、校友人脉等,档次越高的大学,平台、起点越高,对孩子的发展越有利。


在确定了学校后,专业才被纳入考虑。不少中国家长有一个固化思维,如果能去到一个好学校,尽管专业并不满意也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国内志愿填报特有的调剂制度,客观上也造成了“错换人生”。



相比高考,国际留学路线则更复杂。厦门华锐莱普顿执行校长闫啸认为,国家、大学、专业是一般中国家长所考虑的序列。国家排在首位,其选择背后所包含的是对安全性、教育质量、工作机会、移民机会、学历含金量、回国发展路径、申请方式等的判断;而大学排名一直是中国家长特别迷信的,就美国而言,是哈耶普斯麻还是前二十,英国学校是牛剑、G5还是王曼爱华,家长非常在乎;最后才轮到专业,而基本上只有技术向、艺术向或是非常小众的专业,家长们才会尽量提前规划。


对此,知名留学升学指导专家邓宁认为,序列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选择何种路线,而是取决于中国家长的认知和思维。安全、财务、学校排名、就业前景等是一个综合考虑,而对孩子的意愿与兴趣的尊重则是因人而异。“如果家长尊重孩子的兴趣,那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路线,都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反之,如果家长因为不了解而认为某专业没用,不论考哪里都不会让孩子报考这一方向。”


然而,尽管中国家长对学校排名的追求极具普遍性,但专业导向其实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严俊博士发现,国家层面正在倡导学生的生涯规划。自中小学开始,学校就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身的兴趣点,而新高考也在往这一方向靠拢。


值得一提的是,自新高考改革后,志愿填报愈加细化和复杂,与高中选课联系紧密。在全国范围内,目前较为流行的是6选3或3+1+2制度,除语数英,前者是在文、理综中任选三门;后者是物理与历史必选一门,其余科目任选两门。因此,全新的选课制度也与中国大学的某些专业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挂钩。“这就意味着,不同的选课方式将对应不同的专业。比如,选物理、政治、地理,那么很有可能以后就无法填报与生物和医学相关的专业。”


就国际路线而言,国外本土的家长会优先考虑专业,其次是地理位置、学费等。以英国为例,中国家长最爱提的某些名校联盟,指向的都是学校,但英国UCAS系统在申请时体现的就是专业。


如果是美国,本土家长则更考虑性价比。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好大学都是公办,学生入学,政府给予补贴;但美国有明显的阶层划分,绝大多数名校都是私立,例如,耶鲁一年费8万美元,这里面的财务问题不得不考虑。


此外,中美招生方式不同。在美国,每个学校都有独立招生自主权,且没有明确的录取标准。因此,本土家长并不会过分追求名校,孩子与大学适配度和专业未来的发展更重要。


02 底层逻辑:分数为王还是素质当道?


分数从来都是国内升学的执念。“失之一分,差之千名”的高考指挥棒下,分数从来都是王道。


在闫啸校长看来,通过选拔标准进行倒推,可以发现国内外不同体系的深层逻辑。国内偏向通过分数筛选,在高考中,1分都有大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分数绝对强调的功利化思维。


而对于国外升学,招生官除了分数,还需要参考考生的背景、素质、兴趣等,其实是对素质、能力与分数的综合考察。而在申请英国学校的A Level考试中,学生的成绩是较为模糊的等级制,只要达到某一门槛就都有被录取的可能性,一两分的差别其重要性并不是特别明显。



对此,严俊博士强调,“底层逻辑取决于认知。”每个国家都渴望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而出于不同国家的人才选拔方式不同,家长无法左右,只能根据这一形式和逻辑做出选择。


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为追求公平。不论贫困地区,还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都有机会上好大学,国家对高等教育有持续的财政补贴。相比于美国私立名校的高昂学费,中国考生很少存在考上好大学,却读不起的现象。


而对于美国来说,私立大学学费极高,国家没有拨款,学校也基本采取公司化运作,招最好的老师,提供最好的服务,让学生获得最好的资源就业。这本质上是一种服务购买和价值交换。“在美国,想实现阶级跃升是很难的,去查一查哈佛每年录取的本科新生的家庭背景就可见一斑。”因此,如果对中美名校考生家庭背景的离散度做一个统计,那么,前者必然更高。


相较于美国的整体化思维,英国更倾向于专业化教育。这一点,在其考试制度上就可见端倪。以生物课程为例,以一门AP生物课的完成度去操作A Level课程往往是不够的,A Level通常要求更为深入的探索。


03 名校执念,“天坑”专业,如何解?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上辈子杀人,这辈子学文”,关于高考专业选择,网红段子层出不穷,部分工科专业的薪资低、医学专业的长学制和高工作强度以及文科专业难就业皆是槽点。对于看重“就业”和“深造”两大目标的中国家长而言,对名校的执念和对“天坑”专业的避雷刻在了基因里。


严俊博士提到,以马云为例,他不是名校毕业生,却取得极大成就,因此,普通学校并非出不了人才。但中国家长不会这么考虑,他们更愿意从统计学上看,清北毕业生平均薪资一定比一般学校要高,这其实是在搏一个概率。


而还有一些家长考虑孩子只读本科不够,如果想继续深造,本科起点必须要高,好的本科院校有更多保研名额,而如今国外申硕,也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学校开出了school list,一些双非院校根本就没有申请的机会。


然而,严俊博士更强调对现象背后的逻辑考察。生化环材被认为是天坑,是出于就业层面的考虑,即好不好找工作,能不能挣钱,能不能比较舒服地挣钱;而学医尽管薪资待遇高,但前期投入大,同时还具有一定风险,“这背后都透露出功利化思维。”此外,家长从概率论的角度出发,是从群体推断个人,而概率论在个体上而言其实是无效的。“从个体角度考虑,最重要的还是适配性,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